明清時期,隨著城市商業(yè)的繁榮,山水畫的發(fā)展較為開放,畫風迭變、畫派繁興,涌現(xiàn)出眾多以地區(qū)為中心或以風格相區(qū)別的繪畫派系,每個畫派又擁有各自的畫派之首或骨干畫家,他們畫技高超,成就斐然,影響極其深遠。 “明四家” “明四家”,又稱“吳門四家”,是明代畫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的合稱。他們均活躍于今蘇州(別稱“吳門”)地區(qū),自沈周發(fā)跡,至文徵明大振。“明四家”基本上被認為是繼承了“元四家”的文人畫傳統(tǒng),自晚明之后成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主流,特別是在山水畫的部分。 (左右滑動查看全圖) 林壑幽深圖(局部) 卷 (左右滑動查看全圖)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和逃蟬獻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寅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并稱“江南四才子”。其山水畫也有粗、細兩種風格,并消化了前人的畫風,形成了適合文人畫特點的清秀俊逸風態(tài)。唐寅的山水畫有兩個方面為明代其他畫家所不及,其一是景境優(yōu)美,雖不指其何山何水,然觀之十分真切;其二是唐寅作畫能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和柔。 安徽博物院藏 ![]() ![]() ![]() ![]() (左右滑動查看全圖) “清初四王” “清初四王”是指活動于江南地區(qū)、以摹古見長的四位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鑒、王翚(huī)、王原祁,他們又被稱為“清四家”?!八耐酢崩^承了明代董其昌的藝術思想,其共同特點是仿古,偏追摹古人,當時以正統(tǒng)地位雄踞于畫壇,極富盛名,引領畫壇,左右時風,影響后世約三百余年。 王時敏(1592-1689),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此外還有別號懦齋、偶諧道人等。江蘇太倉人。他是“四王”中年齡最長的一位,為“四王”之首,自幼便走上了摹古道路,而且在理論上也認定了摹古是繪畫的最高原則,他的畫全出于模仿古人,形體基本相似,仿某家,即使不題款識,也可以知道是某家,但精神狀態(tài)就完全不類了。王時敏的畫大部分都是墨筆,還有一些淡設色畫,他畫得最多、最擅長的作品是師法王公望一路的畫法,用筆圓潤、墨法醇厚。 首都博物館藏 王鑒(1598-1677)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圓照,號湘碧、染香庵主,太倉人。他是王時敏的族侄,其畫屬于董其昌、王時敏一系,但他特別出眾的是善做青綠設色畫,以及雜湊多家以為一圖?!秶嬚麂洝酚浰熬ó嬂恚」庞乳L……筆法度越凡流,直追古哲。”王鑒的墨筆山水以烘染見長,風格華潤,筆法圓潤,晚年變?yōu)榧怃J。 ![]() ![]() ![]() ![]() ![]() ![]() ![]() ![]() ![]()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蘇州博物館藏 王翚(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散人、耕煙外史,又號烏木山人、清暉主人、劍門樵客等,江蘇常熟人。曹倦圃、吳梅村皆稱:“石谷,畫圣也。”王翚是明清兩代唯一得到畫圣稱譽的人。王翚的畫主要以摹古為主,從他現(xiàn)存的畫跡及他的題識來看,唐、五代、兩宋、元、明的大畫家作品幾乎都被他臨遍了。王翚的畫的特征之一就是尚密而不善疏,晚年所畫大大遜于中期,但也不是絕無精品。 ![]() ![]() ![]() ![]() ![]() ![]() ![]() ![]() ![]() ![]() (左右滑動查看全圖)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臺,別號石師道人,江蘇太倉人,王時敏之孫。王原祁的山水畫自幼是在其祖王時敏的指教下學成的,同樣“仿古”,但他大多加以己意。王原祁的山水畫給人以碎石堆砌的印象,經(jīng)常滿紙碎石。繪畫風格基本上皆在秀潤蒼渾之間。 “清初四僧” 清初,佛教禪宗復興,而且在文人最多最集中的江、浙、皖等地尤為興盛。畫家中,原濟(石濤)、朱耷(八大山人)、髡(kūn)殘(石溪)、漸江(弘仁),也就是后人所稱的“四僧”,皆身著僧袍。前兩人是明宗室后裔,后兩人是明代遺民,四人均抱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深通禪學,寄情書畫,各有獨特造詣。 原濟(1640-約1718),俗姓朱,名若極,法名原濟,亦作元濟,小字阿長,號石濤,又號大滌子、清湘老人、清湘陳人、苦瓜和尚、瞎尊者,廣西桂林籍。石濤早期的山水畫用墨皆十分清淡秀韻,用筆恣縱飛舞。后期作品千變?nèi)f化,非一種筆墨、一種面貌。王原祁稱“海內(nèi)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原濟早年一反當時的潮流趨勢,嘲諷和抨擊當時盛行的摹古風氣,強調(diào)尊重自己對大自然的直接感受,鼓勵畫家不停的追求。原濟的小幅畫尤其是冊頁畫尤為精彩。境界優(yōu)美奇駿,皴法豐富嚴謹,墨色渾然一體,疏密明暗隱現(xiàn)皆良多趣味,生動而不粗獷,精密而不纖弱。其丘壑、章法、筆墨、意境亦無一不精到,氣脈尤皆能一貫,最能代表他的藝術水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朱耷(1626-1705),原姓朱,名統(tǒng) 首都博物館藏 髡殘(1612-約1672年),俗姓劉,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法名髡殘,字介丘,號石溪、白禿、石道人、殘道者等。髡殘的畫以老辣、蒼健見勝,使用了諸多當時已不多見的畫法,風格十分突出,表現(xiàn)著其本人的血氣、豪氣和勤奮。他以他獨特的畫格在清初畫壇放出異樣的光彩,后人把他和石濤并稱為“二石”。 安徽博物院藏 弘仁(1610-1664),本姓江,名韜,字六奇,后改名舫,字鷗盟,明亡后于福建武夷山出家為僧,字漸江,號梅花古衲,新安歙縣人,新安畫派的開創(chuàng)者。弘仁的畫并非一種作風,但有他的典型面貌和突出風格。典型面貌為:其一構圖奇縱穩(wěn)定,層巒陡壑,空曠幽深;其二幾乎所有的山石都是用大大小小的方形幾何體組成;其三石多樹少。在筆墨處理上,其幾何體的山石多用線條空勾,筆與墨皆虛、實并出,蘊藉充實而變化無窮。弘仁的畫具有獨特的風格:純凈、高潔、空曠、清雅、俊逸、腴潤、枯淡、瘦峭、寧靜、堅穩(wěn)、深邃、幽僻,給人以冷和靜的感受尤深。 ![]() ![]() 弘仁繪畫的成就是巨大的、空前的、獨特的,它代表明末清初中國山水畫的高峰。觀眾朋友們,你知道弘仁的繪畫作品有哪些嗎?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哦! 主講人 呂曉 2003年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獲博士學位, 2007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后流動站,2009年進入北京畫院從事研究工作。現(xiàn)為北京畫院理論研究部主任、研究員、“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出版《髡殘繪畫研究》《明末清初金陵畫壇研究》等8部個人專著,主編《北京畫院藏齊白石全集》“草蟲卷”、“綜合卷”等圖書十余部,曾在《故宮博物院院刊》《美術研究》《美術》《中國書畫》《美術與設計》等國內(nèi)學術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80余篇,并多次參加國際、國內(nèi)學術研討會并發(fā)表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