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 李白(唐)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xiāng)而作。開元十二年(724年)李白辭親遠游。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此次李白離別家鄉(xiāng),發(fā)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 這次出蜀,可謂壯游:經(jīng)巴蜀,出三峽,直沖荊門山以外,飛駛至楚漢之間。詩人親歷巴山蜀水之險惡,有“群山萬壑赴荊門”的驚詫,亦不乏“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歡欣。詩人敘事抒情:“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充滿新奇、驚喜。那連日來跟在詩人身邊的兩岸群山逐漸消退殆盡,開闊的江面撲入視野,奔騰咆哮的江水向遠方流去,直到那水天相連的荒漠遼遠的原野,何其壯美。夜半時分,俯瞰江面,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的一面明鏡:白晝晴空,遠眺天邊,云蒸霞蔚,變幻無窮,又似海市蜃樓一般奇妙。江山多嬌,思緒萬千,忽而生發(fā)思鄉(xiāng)之幽情,乃悟“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之玄。讀到這里,方知詩人所指的送別者竟然是故鄉(xiāng)之水!正是這故鄉(xiāng)水,不辭萬里把詩人送上生活道路的遠大前程?!肮枢l(xiāng)水”這個藝術(shù)形象多么感人。全詩以啟程遠游起筆,以途中所見景色為干,最后以惜別作結(jié)。結(jié)構(gòu)嚴謹,過渡自然,氣勢磅礴,情思綿長。 值得注意的是,詩中雄偉奇麗的畫面并不是簡單的組合和隨意的拼湊。荊門外的所有景色都與長江密不可分:群山是長江兩岸的群山,平野是長江流經(jīng)的平野,月影是長江水中的月影,行云是長江上空的行云,“萬里送行舟”的故鄉(xiāng)水也是長江之水。它們以長江為中心,共同和諧地構(gòu)制成一幅雄偉奇麗的江景圖,這個背景對于表現(xiàn)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氣可謂相得益彰。“情樂則景樂”,“景語亦情語”。毫無疑問,《渡荊門送別》所寫的景物全染上了詩人內(nèi)心的感情色彩,進入詩人眼中而又形諸詩人筆下的荊門外雄壯奇?zhèn)サ淖匀痪吧c這位青年詩人初離故土,投身到更廣闊的天地,去追求那不平凡事業(yè)的廣闊胸懷和奔放熱情的情調(diào)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說,李白初次離開從小生活的蜀地到楚國游歷為壯游的話,那么,與“故鄉(xiāng)水”的離別乃是壯別。 全詩意境高遠,想象瑰麗,形象奇?zhèn)ィZ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力?!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的長軸山水圖,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及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等描摹同樣膾炙人口?!霸孪嘛w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一聯(lián),何其瑰麗,“下”與“飛”之配搭,“生”與 “結(jié)”之合用,把水中月影的變化過程及海市蜃樓的奇特幻象寫活了,令人嘆為觀止。 摘自百度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