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最是復(fù)雜,善惡交織,好比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桿秤,哪邊的砝碼加多一個,就會倒向哪一邊。 所以世上很難有真正的善人,也很少有真正徹底的惡人,大部分人說不上善,也說不上惡,都是根據(jù)自己的受想行識,而左右搖擺,處于亦正亦邪之間。 說白了,我們看到別人的善惡,都是對方左右權(quán)衡之后的決定,就好比一個從來不做一分錢公益捐款的人,就能說他是“惡”嗎?恐怕不能吧?說不定他只是生活非常拮據(jù),如果他富起來,只怕比很多人要慷慨許多! 有句老話,叫做“此一時,彼一時”,就是在闡述一個真理--“人是會變的”! 所有的人都會改變,誰也不知道對方的心里到底怎么想的,誰也無法保證自己不會被他人嫉妒、仇視、厭惡、覬覦,甚至被算計呢? 東臺就和大家聊聊《道德經(jīng)》里非常精髓的一個觀點(diǎn)--藏!講透了這個“藏”字,掌握了這個“藏”字,很多世事險惡,也就如“滑珠走盤”,無形中不會沾染了。 所謂三藏,第一是藏鋒,第二是藏拙,第三是藏心。 我們先來聊藏鋒,鋒,是一種狀態(tài),形容一個物品的尖銳和突出,比如刀鋒、筆鋒、先鋒等等,道德經(jīng)第九章有一句“揣而銳之,不可長?!?,就是說鋒銳逼人的事物,終將不可長期保持。 天天使用的菜刀,過一段時間就需要打磨。行軍打仗,損傷最大的部隊,也是急先鋒。面對囂張跋扈的人,總是有無數(shù)人等著落井下石。 這都是一個道理,你有“鋒”,你就必然會傷到別人,觸犯到別人,會讓人產(chǎn)生“除之而后快”的想法,鋒芒畢露,就是把自己置于危險之地。 很多人說話口無遮攔,喜歡當(dāng)面嘲諷別人,如果是年輕人,還可以理解為血?dú)夥絼?,如果走入社會有一段時間了,還是這樣,就很不好理解了。 又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行事咄咄逼人,該自己的一分不能少,不該自己的,也要想辦法“夾一筷子”,利益分配只講究一個按勞分配,出了多少力氣,得多少銅錢,伸手割別人的肉,割多了,人家是會記賬的。 還有些人,朋友同事之間,喜歡找找存在感,時刻要顯示一下優(yōu)越感,指責(zé)這個不行,責(zé)怪那個不好,仿佛天底下只有自己英明神武,這種人也會“失道寡助”,真正有了難處,人家總會嗤笑一聲:“平時不是這么厲害嗎,讓他自己一個人去搞定就好了?!?/p> 成熟而睿智的人,懂得把這些“鋒”給藏起來,不口出惡語,不行為乖張,為人低調(diào)平和,一團(tuán)和氣,凡事有商有量,懂得妥協(xié)和平衡,這么一來,一些原本潛在的危機(jī),就化解于無形之中了。 我們再來說藏拙,拙,是一種謙虛的用詞,形容自己笨,也代指缺點(diǎn)和過失,比如弄巧成拙、拙見、拙筆等等。 人總是會有自己不擅長的方面,就好比一個人在公司任職,擅長管理行政的,不一定擅長管理財務(wù),擅長管理財務(wù)的,不一定擅長開發(fā)市場。 一個人的腦子,塞不下太多東西,安身立命往往一門技能或者一套體系就夠了,所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韜武略,無一不通的人,幾百年也出不了一個。 在這種前提下,我們就應(yīng)該要學(xué)會勇敢地承認(rèn)自己并不全面,并正視這個事實。 你非要說自己“入得廳堂,下得廚房,殺得了木馬,打得過流氓,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捉刀定乾坤”,東臺一定聞聲而遁,喝我的綠豆湯去。 知道自己什么行,什么不行,從而揚(yáng)長避短,對不熟悉的領(lǐng)域不輕易涉足,不懂的項目不亂投資,不擅長的事務(wù)不輕易插手,惹人發(fā)笑的話不說,外行的事不干,把這些“拙”藏起來,不拿雞蛋磕石頭,余生的安穩(wěn)又多了一重保障。 最后一藏,就是藏心,這一點(diǎn)最深奧,但也最淺白,老話里很多句子拿過來就可以說明,比如“話到嘴邊留三分,為人不可全拋一片心”,比如“知人知面不知心,畫虎畫皮難畫骨”,比如“人心隔肚皮”等等。 我們不害人,不等于別人不會害人,我們不添是非,不等于別人不搬弄是非,這一點(diǎn),我在上幾篇文字里重點(diǎn)講過,叫做不可“由己及他”,不要覺得自己看不上,不會做的事,就指望別人也會跟著我們一樣的看不上,不會做! 不是說為人不能真心實意,而是要區(qū)分對待,更要學(xué)會有所保留。和人打一輩子的交道,可能十幾二十年相安無事,往往只要有那么一兩個對我們動了壞心思的,說嚴(yán)重點(diǎn),可能就會導(dǎo)致萬劫不復(fù)的后果。 藏鋒,藏拙,藏心,這三藏,都是洞察了人性,洞悉了世情之后,才能懂得的“自保之道”,孔夫子說“君子不立危墻之下”,也是這個意思,人不要把自己置于不可預(yù)知的危險境界中去。 不說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處世,但謹(jǐn)言慎行總是沒有大錯,所謂“小心駛得萬年船”也,閑話二三,到此為止。 |
|
來自: 昵稱65885760 > 《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