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中道: “何以解優(yōu),唯有杜康?!?/p> 人生在世, 沒有什么比對酒當(dāng)歌更逍遙自在的了, 即使心情煩悶,也可以舉杯消愁。 常言道,酒后真性情, 相比平日里的一本正經(jīng) , 醉酒后的所作所為 可能才是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 何以解憂來自書畫界藝術(shù)00:0004:19 才高八斗的文人高士醉酒后 或飄飄欲仙,或狂傲不羈, 或荒誕不經(jīng),或詩興大發(fā), 種種離經(jīng)叛道,超越禮法的行為流傳下來, 被世人爭相傳頌。 杜甫曾集李白等八人的醉酒趣事 成《飲中八仙歌》, 讀來朗朗上口,“寫來都有仙意”, 分別是: 知章醉馬、汝陽朝天,左相獨酌、宗之舉筋、 蘇晉長齋、李白酒仙、張旭醉書、焦遂雄辯。 這一題材在明清時期的繪畫中大盛, 許多畫家紛紛根據(jù)杜甫的詩歌 來圖繪飲中八仙醉酒的樣態(tài)與趣事。 在此前的繪畫作品中, 醉酒的形象偶有出現(xiàn), 如南朝《竹林七賢與榮后期》磚畫中, 山濤手持杯盞,正要一飲而盡 , 嗜酒如命的劉伶已經(jīng)是醉眼朦朧。 但是在同一長卷中描繪如此 多不省人事、東倒西歪的酒徒, 非《飲中八仙圖》莫屬。 ·南朝《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局部選 以廈門博物館藏明代尤求所繪為例, 引首大筆一揮“樂此不?!彼淖?, 首先即擺明了要一醉方休的態(tài)度。 卷首是“騎馬似乘船”的賀知章, 他雖然仍騎馬上,卻閉著眼睛, 似睡非睡,搖搖欲墜, 若不是有人牽引,恐怕早已摔落馬下。 還有汝陽王李琎,此人飲酒從不分場合, 恨不得將自己的封地搬到傳說中的 “城下有泉,其水若酒”的酒泉。 即使在朝見天子之前,也不忘痛飲一場。 圖中他身著朝服, 正在侍從的簇?fù)硐孪驅(qū)m中行進(jìn)。 原本醉眼迷離的汝陽王 在路上看到賣酒的麹車,立刻精神抖擻, 勒馬停車,聞著酒香雙眼發(fā)直,垂涎三尺, 絲毫不顧及自己的尊貴身份。 ·尤來《飲中八仙圖》“知章醉馬” “汝陽朝天” 這些形象與唐寅的《飲中八仙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一說是清人所繪) 中的酒徒相比,只能算是“微醺”。 此圖中人物眾多, 雖然沒有與杜甫詩中一一對應(yīng), 但其中的酒徒姿態(tài)五花八門, 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推杯換盞而已。 畫家在其中描繪的應(yīng)是次宴飲聚會。 眾多文士圍坐在一起,奏樂飲酒,吟詩作畫, 酒都是由梅瓶倒人池中,可見飲酒者的海量。 在這樣的熏天酒氣中, 連尚未束發(fā)的童子都經(jīng)受不了誘感, 跑到一旁悄悄偷酒喝。 ·唐寅臨李公麟《飲中八仙圖》局部 酒過三巡, 如賀知章一樣騎馬(此處為牛), 搖搖欲墜連坐起都困難, 必須由童子在一旁扶持才能勉強上路。 更有甚者,直接寬衣解帶, 旁若無人的倒地大睡, 或是相胸露腹的撓癢, “不如來飲酒,相對醉厭厭”, 這種放達(dá)與任性 即使放在今日也是讓人刮目相看的。 古往今來聞名賢達(dá)之士如此之多, 最終這“飲中八仙” 反而因為好酒而流傳千古, 真是印證了李白那句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這一方面 是因為后世對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等 輕視世俗立法的名士風(fēng)流的追懷, 另一方面,是面對無奈的世事 選擇“但愿長醉不復(fù)醒”的回避態(tài)度, 借酒消愁。 就如同唐寅在受到科考舞弊案的牽連 導(dǎo)致人仕無望之后, 便選擇 “酒醒只來花前坐 ,酒醉還來花下眠”, 終日流連酒館中, 以此放達(dá)卻又消極的方式度過余生。 自從遠(yuǎn)古的杜康釀酒以來, 酒以其獨有的香醇甘冽 溢潤了一代又一代的詩人與畫家, 無論是吟詩作賦、揮毫潑墨還是沙場點兵 , 都離不開一壺濁酒。 那“舉杯邀明月”的曠達(dá)情思, 或是與天試比高的壯志豪情, 那甘愿一醉的孤獨無奈…… 今天的我們在宴席上航籌交錯的時候, 除了應(yīng)酬交際或口腹之欲之外, 是否還會想起古人飲酒時的詩情畫意呢? ·文章書畫界藝術(shù)原創(chuàng) ·點擊圖片,鑒讀歷史好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