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延巳,南唐重臣,博學多才,很受兩任帝王器重,他的詞作有著濃厚的士大夫人氣息,對于北宋初期的詞人有著較為重大的影響,可惜政治才能、軍事才能很是一般;歐陽修,北宋中期壇領袖,位列唐宋古八大家,詩俱佳,并且史學成就也非同一般,他的詞作有時纏綿婉轉,有時恣肆狂放,他的詞作也深受馮延巳影響。 這樣的兩個人,本來毫無交集,畢竟歐陽修出生時,馮延巳已經(jīng)離世近50年了,但就是因為詞作風格的相類,將這兩個人又聯(lián)系到了一起。今天介紹的一首詞正是有著這樣的爭議,有人認為是馮延巳作品,也有人認為是歐陽修作品。 蝶戀花 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辭鏡里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由于版本的不同,以及爭議,本詞中有幾個字如“擲”,其他版本為“棄”;“敢”,其他版本為“不”等,對于整體并無重大影響,但為避免如前次發(fā)生讀者的誤會,特再次說明。 蝶戀花,本名《鵲踏枝》,又名《卷珠簾》、《鳳棲梧》等,本詞以《鵲踏枝·六曲闌干偎碧樹》為正體,共計60字,雙調,上下同調,第1、3、4、5句押仄聲韻。現(xiàn)在來看一下本詞牌的平仄安排。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p> ‖表示下片與此相同,加粗字為可平可仄,另外,第4句后3字可為:仄平仄。每片5句,按每句字數(shù)表示是“七四五七七”。在此之前曾經(jīng)介紹過本詞譜,今天因為要介紹這首詞,所以再次介紹一下。 現(xiàn)在來看一下詞中所描繪的內容。上片首句便先聲奪人,“誰道閑情拋擲久”,這一問,就仿佛在反問別人:是誰說我將那份曾經(jīng)的感情早就拋卻遺忘了的呢?這種設問并沒有想要從別人哪里獲得答案,因為這個答案很明顯,在問這句話的人自己身上。這里的“閑情”,同樣有多種解釋,但我想這里看成是——那一段曾經(jīng)的感情,比較契合這首詞的主題。 接下來,詞中人果然就在自我作答了:每到春日到來之時,那份惆悵依然如舊?!叭杖栈ㄇ俺2【?,敢辭鏡里朱顏瘦”,在院中花前每日醉酒以至于常常引起不適,都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了,也根本不去在意里的自己早已容顏憔悴,身形消瘦。 這2句讓人為詞中女子心疼不已,現(xiàn)在的她早已消瘦不已,但那又如何?她根本毫不在意,只是想著每日里將自己灌醉,即使再不舒服,也依然如此。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因為那份惆悵還在,她的惆悵,依然如往年一般,還是那份“閑情”,那份別人以為的早早被自己擱置,被自己遺忘的感情。她的相思,日日纏綿,從未停歇。 下片中,詞中女子似乎真的想要找個人傾訴,她看著河畔的青草,與那堤上的楊柳,本都是春日里美好的風景與的樣子,偏偏心里有著萬數(shù)個相思,與那萬數(shù)個埋怨,于是“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我問問青草兒,我再問問楊柳,你們是否能夠告訴我,為什么這相思,這哀愁,年年到春來就要迎面撲進我心房? 這次的設問里面有“新愁”,絕不僅僅是因為格律的需要。我們已經(jīng)知道,她說的“新愁”,實際上依然是如往年一般的“舊愁”,這里說“新”,最主要的還是想要表明:又是一個新春來到,本該是個可以忘記過去的“新”的開始,然而,世事總不能遂人愿,相思的憂愁與悲傷追著春的腳步,一個連著一個,接踵而來。 “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憂傷無法排遣的女子,就那么一個人,久久佇立在小橋之上,那么的孤單,伴隨她的,只有那鉆進袖里的春風。在她依然一個人,孤單地走在回去的路上之時,所能陪伴她的,只有身后那靜寂的樹林,和那清冷的新月。 這首詞,不情,不說相思,只說惆悵,只提新愁,開篇起句就用設問讓讀詞的人陷入到詞中人的凄婉之中,到下片中又再一次設問,將她的憂傷進一步清晰地呈現(xiàn)到讀詞人眼前,而這樣的凄婉讓人很容易就能讀懂她的相思和對那份感情的堅守。到下片最后2句,更是一字不提,只提“風”與“月”,卻讓人無可回避地迂回到感情中來。 這首詞共有60個字,但我們讀起來絲毫不覺得遲滯,相反,通篇讀來猶如行云流水,極為順暢地就完成了閱讀,而且因為其中的每一句都帶著滿滿的凄婉,每一句又都讓人印象深刻。讀完之后腦海中總是不自覺地想到那2次設問;總是還能想到那個孤單地站在橋頭的人兒,陪伴她的,只有風和月。至于到底是誰,重要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