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見到的方劑,大多是好幾味中藥組合在一起的“復方”,但其實還有很多由一味藥組成的“單方”。在我們常見、常用的中藥里,也有很多這樣擅長“單兵作戰(zhàn)”的藥物,如果利用好它們,可以方便快捷地解決不少常見健康問題。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學習下近代中醫(yī)大家葉橘泉先生整理推薦的一些單味驗方。 蒲公英之對于胃痙痛 胃痛的病理原因,多半屬于食物失宜,或過饑過飽,或食物脂肪及碳水化合物過多,或飲茶咖啡及各種酒類過度,致引起消化不良,而胃黏液增多,胃液之性質(zhì)改變,成為慢性胃炎。初起則食后不舒,噯氣艱苦,繼則胸骨后隱隱作痛,其痛彌漫或連背部,食后則痛較重,或吐逆,吐物中含有膠性黏涎,甚則不能食,憂郁煩悶而致貧血衰脫。 本病初起時,用蒲公英磨細粉一錢、甜酒釀一杯煎滾沖服,一日兩次,連服數(shù)日既有效而且合理。 【按】蒲公英屬菊科多年生草。叢生于路旁,葉作倒披針形,邊有大鋸齒,春末抽莖開黃色花,葉莖根俱有白汁,藥用以生鮮者為佳。本品成分內(nèi)含“泰拉基沙丁”(Taraxatin苦味質(zhì))、膠質(zhì)、糖質(zhì)、加里鈣鹽等,為著名之苦味健胃藥。用于消化不良,又為變質(zhì),緩和下劑,能疏散滯氣,消炎散腫,解毒利尿。《日本藥局方》主用為健胃緩下藥,用治慢性胃炎,制為越幾斯(流膏),與他藥配合。 山梔子治衄血 鼻黏膜因充血而破裂,引起大量流血,名鼻衄。胃黏膜因充血破裂而起大量吐血,名吐衄(即胃出血)。來勢甚者,往往盈盂盈盆,勢不可遏,常有伴起驟然貧血衰脫之危險。當血熱沸騰,暴如潮涌之際,對癥處治,宜急止其血。有一方用山梔子一兩煎湯頻服,若鼻衄則一面內(nèi)服、一面用山梔炭研細粉,吹入鼻孔,此為屢經(jīng)屢驗的有效單方也。 【按】山梔為茜草科常綠灌木之果實。色黃,長橢圓形,有棱如皺襞,可作黃色染料。其味殊苦,略帶芳香性。其成分內(nèi)含“魯比根魯兒酸”Rubechlor saure(C24H8O9),為清涼藥,有清血消炎解毒之功。主治胃中熱、胸中煩、目赤等上部充血諸病,清胃腸、利小便,兼治血淋血痢,所謂瀉三焦之火者,實即清涼消炎退熱,以制止血液循環(huán)之興奮也。故心臟衰弱者禁忌之,而專用于“興奮過度”之所謂“血熱”的實際,殊合理也。 升麻之治咽痛口瘡 圖片來源:《中藥飲片圖鑒》 凡急性傳染性咽頭蜂窩織炎、腭扁桃病、急性扁桃腺炎,患熱病時所發(fā)之咽潰瘍、咽痛、潰爛、口瘡、潰爛性口炎、急性水泡性口炎,齒齦充血、流血腫痛等,一切口腔及咽喉因熱病而發(fā)之炎腫糜腐證候,用升麻一或二錢,煎服,有消炎退腫止痛之效。 【按】升麻為虎耳草科之地下莖。其形如老姜,色紫黑,肉帶褐色,味苦而略帶辛,為泄熱解毒藥,用于一切熱毒咽痛及口瘡諸病,如瘟疫瘴癘、寒熱風腫、赤眼痘瘡,消斑疹、惡瘡、疫痢、癰疸,清胃熱,解百毒,涼血,解熱毒,與犀角之功用相近,所以代犀角之用,以治吐衄、丹毒赤斑等癥。蓋解咽喉腫痛,有清熱、消炎、散腫、止痛、解毒等功效所致也。惟無熱而脈沉細,自汗出者禁忌勿用。如脈浮大滑數(shù),而熱狂赤痛者,用之最佳。 白芷治頭痛 圖片來源:《中藥飲片圖鑒》 頭痛之種類甚多,原因不一。傷風感冒而頭痛者,宜發(fā)汗解表;其他因熱病而起充血頭痛者,目珠必有赤脈紅筋,宜清導其熱,平降血之上沖;如頭病時作時止,糾纏不愈或偏于左或偏于右,或因煩惱及其他之感觸則頭痛輒作,此病往往起因于用腦過度,或心境不泰所致,名為神經(jīng)性頭痛,中醫(yī)舊說叫做肝陽。用白芷一錢開水泡服,或乘熱熏蒸頭痛部分,有殊效。 【考】白芷為傘形科植物之根。質(zhì)柔軟,色白香氣甚濃,味甘而帶辛。其成分富含揮發(fā)油及樹脂、淀粉、鞣酸、糖分,功效與西洋產(chǎn)之“安杰利加根”完全相同,為鎮(zhèn)痙鎮(zhèn)痛藥,專用于神經(jīng)痛、頭風、腦梅毒、偏頭痛等,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鎮(zhèn)痙之功也。 薄荷葉消散乳腫 婦人授乳期內(nèi),設乳腺閉塞,乳汁凝固,致乳房結腫,焮沖脹痛,往往因而化膿潰爛,中醫(yī)舊名為乳吹。謂由乳兒吹氣入于乳腺,致乳汁凝閉不下所致,又名乳癰。西醫(yī)書稱為化膿性乳腺炎。于紅腫脹痛之初,用薄荷葉搗爛外敷,并用薄荷煎湯內(nèi)服,能消散退腫。極有效。 【橘泉按】薄荷為唇形科植物,乃中國之特產(chǎn),系生于田野之宿根草。春季生苗,莖方形,高一二尺。葉卵形而尖,邊緣有淺銑鋸齒,對節(jié)生,采其新鮮之葉揉之有辛涼清快之香氣,其主成分為揮發(fā)油及單寧少許。蓋本品之效用極大,可制薄荷油及薄荷腦,有行氣、祛風、通經(jīng)、健胃、防腐、殺菌、鎮(zhèn)痛、鎮(zhèn)痙之功,醫(yī)藥上內(nèi)服外用均其良效。如內(nèi)服其煎汁,能寬心腹之脹滿,散皮膚之煩熱,具有發(fā)汗及通氣之效,而善消乳汁。如乳婦用此內(nèi)服外敷,則乳消失,小兒離乳時用之最佳。如制成巴布劑用之更便,制法:即用薄荷葉煎濃汁,加小麥粉煮成糊,熱敷貼之。 桑椹汁之治虛弱便秘 久病及老年虛弱,產(chǎn)后血虛津燥,或吸煙成癖等而致大便干燥秘結,引起腿酸疼痛、頭痛、骨節(jié)酸疼、睡眠不安、飲食無味,斯時若用普通瀉下劑,未免克耗津液,損及腸胃,欲求有利無弊之輕瀉藥,厥惟桑椹汁一物。用新鮮桑椹絞汁,每服五錢,或桑椹膏每服二三錢,開水化服,連服數(shù)日,大便即暢適通順,諸患悉退。 【按】桑椹為桑樹所結之果實,形橢圓,為許多細顆粒攢束似珠狀之漿果。初生色青,后漸紅,熟則色紫黑。味初酸,繼轉甜,中含有機酸、糖分、黏液質(zhì)、鹽類、色素等,為爽神經(jīng)瀉解熱藥,以其稍有涼性,故有微利之作用。含有營養(yǎng)性,兼能利尿、消腫、生津止渴,專治津液枯燥之便秘癥,確具有特長。如無新鮮之桑椹汁,可用中藥店出售之桑椹膏亦可。 |
|
來自: 一葉一如來 > 《中醫(y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