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文】道呵!萬物之柱①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正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之璧以先而駟馬,不若善而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予?故為天下貴,希言自然。飆②風(fēng)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尚不能久也,又何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之。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大于不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③莫慘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作于壘土;百仞④之高,始于足下。民之從事也,常于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fù)眾人之所過,以復(fù)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臨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圣人亦不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導(dǎo)讀】老子說“道”是萬物的支柱,是萬物的標(biāo)尺,是萬物的命脈,是所有人的至寶。作為執(zhí)政者要想君臨天下,首先要貴道,貴善德之道,否則就會失去道的庇護,進而失去天下。天下失去了政道的維護,就會極其混亂,民眾就會無比凄慘,這是統(tǒng)治者的最大罪過。所以,統(tǒng)治者只要遵道貴德、同道同德、合道合德,政事就會很清明,都能在禍?zhǔn)伦钗⑿〉臅r候?qū)⑵涮幚硗咨?。?zhí)政者一定要慎重地對待政事,天下才會太平,那些裝神扮鬼的也就起不來什么風(fēng)浪了,民眾就可以享受自然大德的恩賜了,這才是圣明統(tǒng)治者該有的作為。 【譯文】道??!它是天地萬物的支柱,是善良之人的珍寶,不善良的人也要用它來保全自己。美好的言詞可以換來別人對自己的尊重,正直良好的行為可以助自己見重于人;那些不善之人,怎么能把道拋棄了呢?因而在擁立天子、設(shè)置三公之時,縱然有拱奉寶璧在先、駟馬在后的莊重獻禮儀式,還不如把這真善美的大道作為獻禮。自古以來人們?yōu)槭裁匆绱诉@般地重視道呢?不正是因為,有求于它就能得到其庇護,犯了過錯也可以得到它的寬恕嗎?所以說,只有這樣的善道才能成為天下人所珍視看重的正道;少下達政令,行不言之教才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不信你看)再狂暴的風(fēng)刮不了一早晨就會停歇,再大的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就會停止,這是為什么呢?天地的狂暴尚且都不能持久,更何況人呢?所以,依照道行事的施政者,行事就得合乎道;依照德行事的施政者,行為就得合乎德;行事行為失道失德的施政者,行事行為就會失去道與德的指引。行為合乎德的施政者,道也會樂于幫助他得到德;行事失于道的施政者,道也會使他失去天下。治理天下只要合乎道的原則,天下就能太平安寧,戰(zhàn)馬也就可以退回到田間用來耕種;治理天下不合乎于道的原則,天下就會混亂,就連懷胎的母馬也要被送上戰(zhàn)場作戰(zhàn)。天下最大的罪過莫過于貪得無厭的妄欲,最大的禍患莫過于不知道知足,最大的罪孽莫過于咎由之禍所造成的慘烈結(jié)果。所以,知道什么是滿足的知足之人,是能長久滿足平安的。局面安定的時候,局勢比較容易把持;事情還沒有出現(xiàn)跡象時,所圖之事比較容易圖謀;事物還在萌發(fā)脆弱時,比較容易消解;事物還在細(xì)微之時,比較容易鏟除;行事要在不利局面尚未發(fā)生之前就得處理妥當(dāng),治國理政要在禍亂沒有產(chǎn)生之前就得準(zhǔn)備好預(yù)案。合抱的大樹,也是生于細(xì)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也是從一堆堆泥土而筑起的;百仞的高位,也是從腳下一步步地走上去的。絕大多數(shù)民眾在做一件事時,常常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時候卻功虧一簣,所以當(dāng)所做的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更要像剛開始的時候那樣慎重行事,這樣也就沒有失敗的事情了!因此圣人是以沒有欲望為欲望,不以難得之物為尊貴的方式,來對民眾行使不言之教,以糾正民眾在認(rèn)識上的錯誤,以道為原則來輔助民眾像萬物一樣自然發(fā)展,而不敢強作妄為!治理大國,就要像用小火烹煎小魚一樣,不要肆意地妄動;只要依照道的原理來治理天下,那些所謂的裝神弄鬼的人就起不了作用了。不是裝神弄鬼的人起不了作用了,而是沒有人信他們了就起不了作用了,沒有作用也就傷害不了他人了;裝神弄鬼的作用不靈了,傷害不了他人了,統(tǒng)治者也不會因為害怕因此失去權(quán)力而傷害眾人。只要統(tǒng)治者沒有了裝神弄鬼的人對他政權(quán)的威脅,也就不會因為害怕而傷及無辜的眾人了,因而只要依照道的原則來治國理政,就能讓自然的大德恩澤于眾人。 【注釋】釋義 ① 【柱】支柱,意為天地萬物的支柱。 ② 【飆】狂暴,癲狂。 ③ 【咎】咎由,自找的。 ④ 【百仞】仞,古計量單位,八尺為仞。形容極高。 《老子河上公章句》 【為道第六十二】道者萬物之奧,奧,藏也。道為萬物之藏,無所不容也。善人之寶,善人以道為身寶,不敢違也。不善人之所保。道者,不善人之〔所〕保倚也。遭患逢急,猶知自悔卑下。美言可以市,美言者獨可于市耳。夫市交易而退,不相宜善言美語,求者欲疾得,賣者欲疾售也。尊行可以加入。加,別也。人有尊貴之行,可以別異于凡人,未足以尊道。人之不善,何棄之有。人雖不善,當(dāng)以道化之。蓋三皇之前,無有棄民,德化淳也。故立天子,置三公,欲使教化不善之人。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雖有美璧先駟馬而至,故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以求得?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不日日遠(yuǎn)行求索,近得之于身。有罪以免耶,有罪謂遭亂世,闇君妄行形誅,修道則可以解死,免于眾也。故為天下貴。道德洞遠(yuǎn),無不覆濟,全身治國,恬然無為,故可為天下貴也。 【虛無第二十三】希言自然。希言者,謂愛言也。愛言者,自然之道。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飄風(fēng),疾風(fēng)也。驟雨,暴雨也。言疾不能長,暴不能久也。孰為此者?天地。孰,誰也。誰為此飄風(fēng)暴雨者乎?天地所為。天地尚不能久,不能終于朝暮也。而況于人乎?天地至神合為飄風(fēng)暴雨,尚不能使終朝至暮,何況人欲為暴卒乎。故從事于道者,從,為也。人為事當(dāng)如道安靜,不當(dāng)如飄風(fēng)驟雨也。道者同于道,道者,謂好道人也。同于道者,所謂與道同也。德者同于德,德者,謂好德之人也。同于德者,所謂與德同也。失者同于失。失,謂任己而失人也。同于失者,所謂與失同也。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與道同者,道亦樂得之也。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與德同者,德亦樂得之也。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與失同者,失亦樂失之也。信不足焉,君信不足于下,下則應(yīng)君以不信也。有不信焉。此言物類相歸,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云從龍,風(fēng)從虎,水流濕,火就燥,自然之類也。 【儉欲第四十六】天下有道,謂人主有道也。卻走馬以糞,糞者,糞田也?!仓螄摺潮撞挥?,卻走馬〔以〕治農(nóng)田,治身者卻陽精以糞其身。天下無道,謂人主無道也。戎馬生于郊。戰(zhàn)伐不止,戎馬生于郊境之上,久不還也。罪莫大于可欲。好淫色也。禍莫大于不知足,富貴不能自禁止也。咎莫大于欲得。欲得人物,利且貪也。故知足之足,守真根也。常足〔矣〕。無欲心也。 【守微第六十四】其安易持,治身治國安靜者,易守持也。其未兆易謀,情欲禍患未有形兆時,易謀止也。其脆易破,禍亂未動于朝,情欲未見于色,如脆弱易破除。其微易散。其未彰著,微小易散去也。為之于未有,欲有所為,當(dāng)于未有萌芽之時塞其端也。治之于未亂。治身治國于未亂之時,當(dāng)豫閉其門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從小成大。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從卑立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從近至遠(yuǎn)。為者敗之,有為于事,廢于自然;有為于義,廢于仁;有為于色,廢于精神也。執(zhí)者失之。執(zhí)利遇患,執(zhí)道全身,堅持不得,推讓反還。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圣人不為華文,不為色利,不為殘賊,故無敗壞。無執(zhí)故無失。圣人有德以教愚,有財以與貧,無所執(zhí)藏,故無所失于人也。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從,為也。民之為事,常于功德幾成,而貪位好名,奢泰盈滿而自敗之也。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終當(dāng)如始,不當(dāng)懈怠。是以圣人欲不欲,圣人欲人所不欲。人欲彰顯,圣人欲伏光;人欲文飾,圣人欲質(zhì)樸;人欲色,圣人欲于德。不貴難得之貨;圣人不眩為服,不賤石而貴玉。學(xué)不學(xué),圣人學(xué)人所不能學(xué)。人學(xué)智詐,圣人學(xué)自然;人學(xué)治世,圣人學(xué)治身;守道真也。復(fù)眾人之所過;眾人學(xué)問反,過本為末,過實為華。復(fù)之者,使反本也。以輔萬物之自然。教人反本實者,欲以輔助萬物自然之性也。而不敢為。圣人動作因循,不敢有所造為,恐遠(yuǎn)本也。 【居位第六十】治大國者若烹小鮮。鮮,魚〔也〕。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治國煩則下亂,治身煩則精散。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以道德居位治天下,則鬼不敢以其精神犯人也。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其鬼非無精神也,非不入正,不能傷自然之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非鬼神不能傷害人。以圣人在位不傷害人,故鬼〔神〕不敢干之也。夫兩不相傷,鬼與圣人俱兩不相傷也。故德交歸焉。夫兩不相傷,則人得治于陽,鬼神得治于陰,人得保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神,故德交歸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