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看到本文的封面是張旭草書代表作《古詩四首》,腦補下:張旭的楷書如何? 話說20世紀末,河南洛陽地區(qū)先后出土的墓志中,有件墓志署名“吳郡張旭書”的《嚴仁墓志》。為張旭楷書揭開了新的面紗: 張旭的楷書作品一向鮮見,傳世署名“張旭書”的僅有開元二十九年的《尚書省郎官石記序》一件,原石早已佚失,也廣為流傳。但是翻刻本,往往會使書法原有的精氣神喪失。如此楷書精品,實屬難得。我們習慣了飛舞的張旭狂草,忽然一襲楷書春風撫來,著實讓人覺著驚艷。 張旭楷書《嚴仁墓志》運筆雄健,可以看出書寫時每一點劃的行筆感覺。字的點劃,有的飽滿,有的卻瘦硬,并不一律,字形結構的變化出入明顯,甚至有的字形出現(xiàn)了不穩(wěn)定感,險峻跳動。但志石上全篇文字的精氣神是一致的,通篇渾然一體,整體看上去有著一種痛快淋漓的行筆氣勢。 當然,出土之物難免可疑,需要考證: 一、從內容上看。《嚴仁墓志》的撰稿人,在志石上寫明了是“前鄧川內鄉(xiāng)縣令吳郡張萬頃”,此人與張旭既是同鄉(xiāng)又是同姓。墓主嚴仁是“馀杭郡人”,曾任“絳州龍門縣尉”。古龍門縣與內鄉(xiāng)縣之間的重要地點是洛陽,是唐王朝的東都。洛陽曾是張旭生平中幾度前往活動的地方,洛陽地區(qū)也是唐時官吏、文人們活動的重點所在。所以,張旭應“吳郡張萬頃”約請來為“馀杭郡人”嚴仁的墓志書丹,一是出于與志文撰稿人的熟稔,二是出于撰稿人、書丹人與墓主屬吳越大同鄉(xiāng)的關系。
三、錯字現(xiàn)象。《嚴仁墓志》的書法,另外還有兩個明顯之處,即存在著錯別字和簡化字。這兩點在傳世的《郎官石記序》中也是都有的,如果特別從寫錯別字這點來著眼的話,也許可以為辨識張旭的楷書,從另一個側面提供了一個輔證。 從張旭寫字的率意性上去考慮,他畢竟不曾像顏真卿似的寫過《千祿字書》那種楷法實用準則,那么在字的點劃上多寫或少寫一筆卻成了張旭楷書的一種另類風格了。雖然這種寫字方法不足以效仿,但作為研究張旭楷書的一種參考條件來加以利用,卻未嘗不可,也不失為是一種方法。 四、時代背景。《嚴仁墓志》的書法,從其時代性和個人風格上看,的確是出于張旭的手筆。從墓志中與《郎官石記序》上一些字的相同寫法,也可以得到證明,比如昌、吳、郡、頃、國、遷等字,就寫的完全一樣。同時也說明《郎官石記序》的書寫比《嚴仁墓志》為時僅早出一年又兩個月,因此,它們的字形面貌是相近的。 所以,可以斷定,《嚴仁墓志》系張旭楷書作品。 張旭是盛唐時期首屈一指的書法大家,不論是他的草書還是他的楷書,都在開元天寶年間有著巨大的影響,也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正書、草書不含糊,張旭給后人做出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版權聲明:坦腹齋致力于中國藝文的推介傳播。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謝謝!聯(lián)絡郵箱:1013102739@qq.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