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明明有很多趙光義后裔,趙構卻為何要把皇位還給趙匡胤一脈?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55歲的宋高宗趙構以“倦勤”為由禪位給太子趙昚,他自此終于可以安心得當一個“與世無爭”的太上皇了,而他在太上皇的位置上一直坐了長達二十五年。并且,太子趙昚并不是趙構的親生兒子,而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后裔。那么,趙構為何選擇傳位給與自己幾乎沒有血緣關系的養(yǎng)子呢?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可能包含以下幾個可能: 第一、趙構無子嗣及其他近親 這個情況想必大家都比較了解——宋高宗趙構雖然很長壽,但是他一生中僅僅生育過一個兒子,那就是元懿太子趙旉。趙旉在著名的“苗劉兵變”中曾經被叛將擁立,當了一個月的皇帝,但是沒過多久他就不幸夭折了,當時年僅兩歲多。由于種種原因而失去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趙構自此就算是絕后了。所以他只能收養(yǎng)義子來充當南宋的皇位繼承人。 而按照正常情況來說,趙構挑選養(yǎng)子肯定是首選與自己血緣關系最近的人,但是大家知道,“靖康之變”北宋亡國之后,宋朝絕大部分的皇室宗親都被金國俘虜北上,宋徽宗所有兒子中只有趙構一人僥幸逃脫,宋欽宗的子嗣則全部被俘,其余幸免于難的則基本上都與趙構的關系很疏遠(比如嗣濮王趙允讓一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