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是覆蓋于舌面的一層苔狀物,中醫(yī)認為是由胃中生氣而現或脾胃之氣蒸化胃中食濁產生。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一種感染性疾病,它不是一種人體共生細菌,更不是一種益生菌,最新共識也表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我國胃癌的主要病因,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科降低我國的胃癌發(fā)生風險,有效預防胃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這兩者存在關聯。 我國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現狀幽門螺旋桿菌 我國目前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為40%到60%。2005年至2011年中國的一項涵蓋24個地區(qū)51025名健康體檢人群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情況調查顯示,幽門螺旋桿菌總體感染率為49.5%。值得一提的是,小于20歲人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仍高達37.1%。 黃苔的西醫(yī)形成機理放線菌 國內有研究發(fā)現,病理黃膩苔組與健康舌苔組差明顯,變形菌、放線菌、普雷沃菌、奈瑟氏菌、韋榮氏菌和嗜血桿菌可能是導致病理黃膩苔形成并區(qū)別于健康舌苔的菌種,放線菌和普雷沃菌可能是區(qū)分生理與病理黃膩苔的關鍵菌種,而生理黃膩苔與健康舌苔在群落結構上沒有顯著差異,證明舌面微生物是導致黃膩苔形成的機理之一。 中醫(yī)里不同的黃苔代表什么黃苔 觀舌辨苔,應細察潤燥,察色按脈,要先別陰陽。黃苔也應先辨潤燥,黃厚而干燥,多為胃熱傷津;黃厚而膩,多為脾胃濕熱或痰濕食滯;舌淡苔微黃而潤,多為脾虛有濕;苔老黃而燥裂,多為熱極。 幽門螺桿菌感染和黃苔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幽門螺桿菌感染和黃苔之間存在著明顯相關性。首先給大家介紹下國內的一些研究。 國內于吉峰選取2017年7月到2018年8月在院進行胃鏡檢查的患者3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同時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和觀察舌苔,結果發(fā)現胃部糜爛越嚴重,幽門螺桿菌的陽性率和黃苔發(fā)生率也越高,說明黃苔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胃內活動性炎癥的重要標志,當然其中陰性患者黃苔率也有31.1%。 陳瑤采用前瞻性橫斷面分析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對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就診于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門診,符合納入標準的1268例患者采集舌象信息,建立數據庫,運用SAS8.3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發(fā)現幽門螺桿菌感染檢出率與舌色具有相關性,發(fā)現不同舌苔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檢出率由高到低依次為黃膩苔>薄黃苔>白膩苔>少(剝)苔>薄白苔。 國內郭嘉璇等把64例慢性胃炎患者根據Hp檢測結果分為Ⅰ型感染組(23例)、Ⅱ型感染組(20例)和無感染組(21例),比較各組患者薄白苔、薄黃苔、厚白苔、厚黃苔的分布情況,收集舌苔樣本進行16S rRNA基因測序,分析各組患者舌苔菌群菌門、菌屬的結構。發(fā)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能影響舌苔菌群構成,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出現薄黃苔和厚黃苔的概率更高。 方華珍等觀察發(fā)現在6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伴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中,黃苔類最為多見,發(fā)生率為 61.67%,發(fā)現黃苔類形成與胃內炎癥幽門螺桿菌感染密切相關。 如果國內的數據都說服不了您,那么接下來還有更權威的資料。在2018年全國中西醫(yī)整合幽門螺旋桿菌處理共識專家組發(fā)布的幽門螺旋桿菌中藥治療方案中,把幽門螺旋桿菌分為脾胃濕熱、脾胃虛弱和寒熱錯雜。其中定義脾胃濕熱證型舌象為舌紅苔黃厚膩,寒熱錯雜證型舌象為舌淡苔黃,似乎也佐證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出現黃苔的概率更高。 A舌紅苔黃厚膩;B舌淡邊有齒痕;C舌淡苔黃 大熊貓醫(yī)生總結近年來研究發(fā)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能影響舌苔菌群構成,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出現黃苔的概率更高。按中醫(yī)思維,幽門螺旋桿菌屬于中醫(yī)“邪氣”范疇,侵犯人體后,容易產生脾胃濕熱的實證、脾胃虛弱的虛證和寒熱錯雜的虛實夾雜證三種證型。治療當以辯證分治,實證以濕熱為主,實則泄之,應清熱祛濕;虛者以脾胃虛弱為主,虛則補之,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虛實夾雜當補泄并用。對于根除幽門螺旋桿菌14天治療方案失敗3次或以上的“難治性幽門螺旋桿菌”患者,可以作為聯合治療的一種選擇。同時,有胃病的黃苔患者更應該注意排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科普,大熊貓醫(yī)生是認真的 |
|
來自: 你到哪里去了呢 > 《胃鏡呼氣幽門螺桿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