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入冬以來最強的一次冷空氣侵襲,北京進入供暖季。在暖氣尚未普及的時代,這個季節(jié)也是一片繁忙景象:山貨店里顧客盈門,熱賣火爐和锃光瓦亮的鐵皮煙筒;家家戶戶忙著安爐子、裝煙筒、試火,冒出濃煙滾滾;煤鋪門前排著買煤的長隊,大街小巷到處跑著送煤的平板三輪。 上世紀30年代,崇文門城樓下的煤鋪。 煤鋪工人把煤末子摻上黃土之后,平鋪在地上,用剁子剁成小方塊,再搖成煤球。 取暖,尤其在北方,是一冬的頭等大事,《燕京歲時記》載:“添火:京師居人例于十月初一日添設(shè)煤火”。提起煤,北京可謂是得天獨厚,北京西部的門頭溝、房山等地自古產(chǎn)煤。據(jù)《燕京歲時紀勝》:“西山煤為京師之至寶,取之不竭,最為利便。時當冬月,炕火初燃,直令寒谷生春,猶勝紅爐暖閣,人力極易,所費無多。”西山煤可以說是老北京人的恩物,保證能夠舒舒服服地過上一個溫暖的冬天。 說到此處,就要談一談北京過去特有的運煤工具——駱駝。城墻邊緩緩行進的駱駝隊已成為老北京的一個經(jīng)典畫面,這就是用駱駝運煤的場景。駱駝不僅是“沙漠之舟”,也善于走山路,而且身材高大、極能負重,適于運送煤石等笨重之物,所謂“城中千煙復(fù)萬煙,仗爾西山運煤石。”這也催生了京西一帶一個特有的職業(yè)——駝戶,也稱拉駱駝的。他們專門馴養(yǎng)駱駝,作為運輸工具,把西山的煤源源不斷地馱來北京城。 北京駱駝運煤由來已久,這在清乾隆年間楊米人所著《都門竹枝詞》中就已出現(xiàn):“煤鬼顏如灶底鍋,西山來往運煤多。細繩穿鼻鈴懸項,緩步欄街怕駱駝?!薄堆嗯_口號一百首》中也有:“鑿斷山根煤塊多,拋磚黑子手摩挲。柳條筐壓峰高處,闊步搖鈴擺駱駝?!迸宰ⅲ骸霸烀捍u者名‘煤黑子’”。這兩首北京竹枝詞生動描繪了當年駱駝運煤進城的場景,也頗通俗幽默,但嘲諷制煤、運煤特殊職業(yè)者的做法頗不可取。運煤駝隊進北京城一般就近走阜成門,過去也稱平則門。阜成門地處西南是西山進城必經(jīng)之路,故百姓口中有“走煤”之門的意思。 北京街頭拉煤的駱駝 1919年前后,北京街頭運煤的駝隊。舊時,煤鋪裝煤球用的是半米長的長方筐。(美)西德尼·甘博攝 駝隊路過內(nèi)城西南角樓 1917年至1919年,阜成門城樓西面甕城內(nèi),元大都時叫平則門,從西山拉煤的駝隊總是經(jīng)過阜成門,因此它又被稱為“煤門”,1965年被拆除。 居民購煤一般都去煤鋪,北京的煤鋪歷史也頗久遠,據(jù)有關(guān)資料,可以追溯到元大都時代。煤鋪一般要有很大的場地,因為要制煤、曬煤、儲煤。舊京開設(shè)煤鋪的老板和伙計大多是河北定興人,鄉(xiāng)音濃重,以前北京的相聲,經(jīng)常學(xué)他們的口音“我是搖煤球(讀四聲重音)滴”。過去北京還有一個行業(yè)為定興人壟斷,就是開澡堂子。這兩個行業(yè)細想確實也有某種聯(lián)系。過去煤鋪的幌子類似篩子的樣子,下邊放置幾個花盆,寓意就是搖煤球。 實際上,煤球是近代的發(fā)明。清末李虹若的《朝市叢載》中“都門吟詠”專門有一首寫煤球:“新興煤鋪賣煤球,爐上全無火焰頭。可恨賣煤人作偽,爐灰黃土一起收?!薄冻袇草d》成書于清光緒年間,既然煤球在當時是個新興事物,說明到清末煤球才成為主要的煤產(chǎn)品。而之前,主要是燒煤塊,所以“贏得爐中通夜火,西山新到坑兒煤”。 過去煤鋪經(jīng)常標榜“北塊”“南末”,“北塊”是指京西北門頭溝一帶所產(chǎn)之煤,多堅實成塊,但不宜燃著,也不耐燒;“南末”是指京西南房山所產(chǎn)之煤,質(zhì)細易碎,但易燃。制作煤球多用這種“南末”。煤球是將煤末摻以黃土和水,混成泥狀,平攤在地上,分割成小塊,曬干,再人工搖成球狀。這樣節(jié)省原料也價格低廉,頗受大眾歡迎,故《續(xù)都門竹枝詞》有:“搖將煤堿作煤球,小戶人家熱炕頭”之句。中產(chǎn)以上家庭一般仍燒火力旺盛的塊煤,尤其后來交通發(fā)達后,訂購質(zhì)量更好的山西煤。但最為貧寒的人家,到冬天只能撿“煤核兒”取暖,也就是從渣土和爐灰中撿取沒有燃盡的煤球。相聲表演大師侯寶林先生在其自傳中回憶,他幼年幫著家里過日子,就是從撿“煤核兒”開始的。 上世紀30年代,煤鋪工人在搖煤球。 位于什剎海附近的天興玉煤鋪。 1919年前后的門頭溝煤礦。 下礦的很多是孩子 一個全身赤裸的小煤童,看了讓人心酸 最后,再說說過去北京的取暖用具。無論是燒塊煤還是燒煤球,主要的用具自然是爐子。清代,北京有一種特有的火爐,也載于《燕京歲時記》,“火爐系不灰木為之,白于礬石,輕暖堅固?!辈换夷緦嶋H是石棉之類的礦物,耐火,故用作火爐材料。清末民初,北京新式洋爐子逐漸多起來,這種洋爐子外層為鐵板或鋼板,內(nèi)覆以爐瓦,結(jié)實美觀。到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又出現(xiàn)了更加新式的鑄鐵花盆爐子,這種爐子爐盤很大,又有兩道爐圈,既能取暖,又可用于燒水做飯。至此,家庭用爐已是最后一代,一直持續(xù)到新世紀。 舊時北京人常用的煤球爐子,既可取暖也可做飯。 講究人家的爐子 我小時候一直到1980年代初搬進樓房以前,用的便是這種花盆爐子。記憶猶新的是,在寒風(fēng)凜冽的冬夜,圍爐取暖,爐上是一壺咕嘟作響、冒著熱氣的開水,壺邊圍上一圈烤得焦黃的饅頭片或者軟糯香甜的紅瓤白薯,足令人有陽春夢回之感,那種樂趣和氛圍卻是今天享受便捷的暖氣時所體會不到的。 來源: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陳飛 | 文(作者為文化學(xué)者、北京戲曲評論學(xué)會副監(jiān)事長) 圖 | 美國杜克大學(xué)圖書館、陶然野佬、聞?wù)叩?/p> 編輯 | 黃加佳 流程編輯:孫昱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