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的東漢時期是一個特別喜歡立碑的時期。這一時期是隸書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也是一個大力表彰賢良之人的時期,有積德行善、造福鄉(xiāng)里的長者去世,都由他人為其立一塊石碑,記其生平功績,以彰道德風(fēng)尚。于是這一時期,刻碑的風(fēng)氣逐漸普及。為表示對碑主人的尊重,這些碑刻不僅講究文章內(nèi)容,對書法水平也十分看重。這無疑給隸書在當(dāng)時的大力創(chuàng)作提供了契機。 《曹全碑》就是產(chǎn)生于這一時期的重要碑刻。從名字來看,我們知道碑主人叫曹全,是當(dāng)時的郃陽縣令。他這一生,是漢代士大夫理想的一生——建功立業(yè),造福百姓,贏得生前身后名。 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今甘肅省安西縣西)。他們老曹家是有來頭的大家族,曹氏祖先是周朝姬氏后裔,周武王姬發(fā)剪滅商朝,建立西周,封他的胞弟曹叔振鐸于曹國,此后,這里的人皆以曹為姓。到了秦漢,曹氏已成眾人仰望的顯貴大家族,隨著子孫的繁衍,從山東到淮河兩岸延伸中原。到了漢武帝平定河西以后,許多中原百姓都遷入西北,于是敦煌也成為了曹氏家族的一個遷徙之地。 我們今天所說的主人公曹全就是敦煌曹氏一支之后。曹氏大家族在傳承中的故事太多,我們在之后的文章中再詳細(xì)介紹。在這篇中,我們單就主人公曹全本人,看一看他令人羨慕的一生: 曹全 曹全流芳后世,和他背后的曹氏家族有很大的關(guān)系。曹全出生在我們所說的“書香門第”、“道德模范世家”,祖祖輩輩都是人才。遠(yuǎn)了的咱先不說,從他的高祖父曹敏,曾祖父曹述,祖父曹鳳,再到他,祖孫幾輩都是因為舉孝廉(舉孝廉是漢代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后面我們會專門給大家科普這些小知識點)進(jìn)入仕途的。除了曹全的父親曹琫,那也是個遠(yuǎn)近聞名的好青年。如果不是年紀(jì)輕輕就沒了,估計也是個光宗耀祖的。 最爭氣的還得是曹全。曹全從小就是學(xué)霸,不僅課本上的知識學(xué)得好,他還博覽群書,精通讖緯之學(xué)(古代漢族官方的儒家神學(xué))。除了學(xué)習(xí)好,曹全還是出了名的孝順。當(dāng)時民間甚至流傳著一句諺語,叫作“重親致歡曹景完”。就是說他孝敬親人,甚至到了以此為樂的程度。這樣一個品學(xué)兼優(yōu)的好少年,很快就憑借自己的努力踏上了仕途。他歷任郡中重要職務(wù),先后當(dāng)過進(jìn)京奏事的上計掾史、涼州的治中從事、別駕從事等官職,不管任何職務(wù)時,他都是個不折不扣的“耿直boy”,每到一處就積極地整頓綱紀(jì),彈劾貪贓枉法之人,忠臣都敬佩他,奸佞小人都怵他,他也由此打出了自己的名聲。 所以沒多久,他就走上了曹家祖輩的老路——于建寧二年(公元169年)舉孝廉,授郎中,官拜西域戊部司馬,管理當(dāng)時西域地區(qū)的大小事務(wù)。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中的疏勒國(今天新疆的喀什噶爾)即在他的管轄范疇內(nèi)。疏勒國當(dāng)時的情況比較亂,國王和德是殺了自己的爹上位的。連親爹都不服,更不會服漢王朝了。他上位之后,干脆不向中央貢稅述職,企圖與中央分割而治?!肮⒅眀oy”曹全一看這還了得,怎么辦?打他!于是曹全受中央之命,帶兵征討疏勒國。行軍過程中,曹全一直十分愛惜自己手下的將士,不僅把好酒好肉都跟他們同享,甚至為親自為患瘡的士兵吮吸瘡口的膿汁。態(tài)度之好,跟戰(zhàn)國初期的大將吳起有的一拼。他善待手下將士,又有謀略,毫無意外地擒殺了疏勒王和德,平息了這場禍亂。這一戰(zhàn)將他的名聲打得更響,西域諸國無不敬畏他。班師回朝時,各國紛紛遣使來賀,風(fēng)光一時無邊。 古疏勒國遺址 風(fēng)光過后迎來的往往是低谷,萬年不變的人生定律。 優(yōu)秀如曹全也沒有逃出這個定律去。 一戰(zhàn)平定疏勒國之亂后,曹全工作調(diào)動,遷任右扶風(fēng)槐里縣令。這時候的東漢政壇就像一團(tuán)亂麻一樣,宦官、外戚交替弄權(quán),朝廷已經(jīng)昏聵不堪,一批士大夫奮起而反擊,結(jié)果卻慘遭殘酷鎮(zhèn)壓,許多名士都在這時候慘遭橫禍,曹全也是受牽連的一個。這就是東漢歷史上著名的“黨錮之禍”。 經(jīng)此一禍,曹全索性回家隱居。這在家一待就是七年。 光和六年(公元183年),曹全再度出山,又一次舉孝廉,授郎中,在酒泉郡福祿縣做縣長。這時候黨錮之禍剛剛平息,另一件大事又發(fā)生了——這就是直接導(dǎo)致了東漢末年分為三國的黃巾起義。 當(dāng)時的太平道創(chuàng)始人、“黃巾起義軍”領(lǐng)袖張角冒充“天公將軍”,率領(lǐng)群眾在幽州、冀州起兵,兗、豫、荊、楊諸州同時響應(yīng)。而曹全所管轄的福祿縣也不安生了,有許多農(nóng)民揭竿而起,參加起義,以當(dāng)?shù)氐墓乙患覟槭?。他們殺人放火,焚燒城郭和官舍,一時間天下大亂,人心惶惶。 黃巾之亂 戰(zhàn)禍傳至朝廷,漢靈帝問:“派誰去平定禍亂最好呢?”文武百官同聲應(yīng)答:“還得是曹全!”靈帝一拍大腿:“我也正有此意。”于是,歷史的重?fù)?dān)就又落在了曹全肩上。 皇帝當(dāng)即任命曹全為郃陽縣令,曹全一到任上,雷厲風(fēng)行,很快平息了戰(zhàn)亂余燼。征討黃巾起義軍成功后,他還以自己的家產(chǎn)俸祿購買米糧,救濟(jì)年老貧困的百姓。后來,他還在郃陽縣興造城郭,重開學(xué)社,使郃陽縣人文蔚起,曹全也由此深得當(dāng)?shù)匕傩諓鄞鳌?/p> 百姓為了紀(jì)念他的功德,由門下掾王敞、錄事掾王畢、主簿王歷、戶曹掾秦尚、功曹史王顓等人一同立碑,記述曹全的功德。這就是如今我們所見的、珍貴的《曹全碑》。 《曹全碑》局部 下面我們從筆法方面欣賞《曹全碑》的風(fēng)格特點: 1、橫畫 從左向右書寫的橫勢筆畫。橫畫有兩種:一是平橫;另一種是帶有波磔的波橫。平橫畫,筆畫兩端都是藏鋒;波橫畫,左端藏鋒,末端露鋒。 平橫是兩端藏鋒的平直筆畫。書寫要領(lǐng):逆鋒起筆,中鋒行筆,回鋒收筆。與其他筆畫搭接時,搭接一端可省略逆鋒起筆或回鋒收筆的動作。 波橫是帶有波磔的,末端露鋒的橫勢筆畫。書寫要領(lǐng):逆鋒向左下方起筆,然后向右上方回轉(zhuǎn)、偏鋒行筆、駐筆下沉,最后側(cè)鋒向右上方空中出鋒收筆完成。此畫,要有一波三磔的動感。波橫,在每一個字中只能使用一次,切忌出現(xiàn)兩個或更多的波橫。 1.1上部橫 當(dāng)上部橫畫為字的主筆時,要將橫畫寫出“蠶頭燕尾”的特點。其書寫方法是,以逆鋒入筆向左下角按筆,然后調(diào)整筆鋒以中鋒向右行筆,略帶弧形,至尾部向下按筆調(diào)整筆鋒稍向右上挑筆,回鋒提筆。 百:此字是典型的蠶頭燕尾,上橫為主筆,左右舒展,如同一頂帽子,遮住下部分。 布:此字稍長偏扁,撇畫偏左,右下部分的“巾”部向上靠。 上部橫為波橫的參考字樣: 1.2中部橫 1.2.1中部平橫 當(dāng)中部橫畫不為字的主筆時,其書寫方法是,以逆鋒入筆,然后中鋒向右行筆,最后回鋒或駐鋒收筆。注意這里的橫畫較平正,沒有“蠶頭燕尾”的特點。 同:此字中“口”部上面的橫取勢較平。訪:“言”部中的橫畫書寫時稍向右上傾斜。 中部平橫參考字樣: 1.2.2中部波橫 當(dāng)中部橫畫為字的主筆時,要將橫畫寫成波挑狀。逆鋒落筆向左下角按,形成蠶頭,中鋒行至波尾蓄勢,將波勢向右上挑。 寺:取扁勢,中橫為主筆,左右盡展。升:兩撇上平下彎,橫畫盡展,豎筆下伸。 中部波橫參考字樣: 1.3 下部橫 下部橫畫為字的主筆時,要寫出“蠶頭雁尾”的特點。其書寫方法與上部橫寫法一致,先以逆鋒入筆稍頓后,以中鋒向右行筆,略帶弧形,至尾部向下按筆調(diào)整筆鋒稍向右上挑筆,回鋒提筆。 里:諸橫間距勻稱,上部窄,底橫伸展。且:上部窄而兩側(cè)內(nèi)斂,底橫波折盡展。 下部橫參考字樣: 長橫:當(dāng)長橫畫作為字的主筆時,要將橫畫寫成“蠶頭燕尾”式的波挑狀。A逆鋒落筆向左下角按筆。B轉(zhuǎn)鋒形成蠶頭。C中鋒右行,取勢平坦,略帶拱形,至尾部按筆蓄勢。D慢慢運筆將波勢向右上挑。 2、豎畫 豎畫在字中起著穩(wěn)定重心、支撐骨架的作用。因此豎畫要寫得挺拔,以使其在字中起到承重、支柱的作用?!恫苋分械呢Q畫主要有以下幾種寫法: 2.1.尖尾豎 尖尾豎,形狀如針,圓頭尖尾。其書寫方法是,以逆鋒入筆稍提筆向右按筆,然后將筆鋒調(diào)整為中鋒向下行筆,至尾部邊提筆邊行筆,輕起回鋒提筆。注意豎畫的尾部較細(xì)。這種豎畫不同于楷書中的懸針豎,它是在書寫熟練后,空中回鋒、虛勢收筆的結(jié)果,要比懸針豎飽滿,有含蓄蘊藉之意。 而:此字稍長偏扁,以上橫畫為主筆,左右舒展,下部收斂。 服:此字為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左、右結(jié)構(gòu)相背而不離散,布白勻稱。尖尾豎挺勁。 尖尾豎參考字樣: 2.2長豎 隸書中的豎畫以垂露豎居多。此豎與尖尾豎的區(qū)別是收尾處,它收筆處圓渾。但又不同于楷書中垂露豎的寫法,含蓄而略帶遲鈍。其書寫方法是,以藏鋒入筆,稍提筆向右按筆,然后將筆鋒調(diào)整為中鋒向下行筆,至尾部稍頓,回鋒提筆。 米:此字橫平豎直,撇捺舒展,布白勻稱。 長豎參考字樣: 2.3左彎豎 從形狀上來看,左彎豎與撇鉤相同,寫法與隸書中的撇有相似。其書寫方法是,先以藏鋒起筆向下寫豎,行至下半部向左彎,彎勢較平,轉(zhuǎn)彎處較圓滑;然后在轉(zhuǎn)彎處調(diào)整筆鋒向左行筆,行至尾處稍向上挑筆,回鋒收筆。 報:此字為左右結(jié)構(gòu),左緊右疏,相背而不離散,布白勻稱。 丙:上橫為主筆,蠶頭燕尾。左彎豎與上橫的“蠶頭”對稱,布白勻稱。 左彎豎參考字樣: 左彎豎:隸書中豎畫變化較多。左彎豎形狀與寫法如同豎彎撇,只是彎勢較小。A尖鋒輕落,藏鋒起筆。B折筆轉(zhuǎn)鋒向下鋪毫。C中鋒向下行筆至彎處。D向左作彎勢行筆,向上提收。 3、點畫 點的寫法:點是筆畫的基礎(chǔ),其他筆畫都是點的延伸。在隸書中,點又是其他筆畫的短縮?!恫苋返狞c多變化,筆筆勁健而不含糊。其用筆是逆入平出,略露鋒,然后提筆收出。人們認(rèn)為點畫是碑中字體的眉目,支撐著整碑的精神,故其點雖屬平畫,但均有向背,隨字異形。此碑中的點畫主要有以下幾種: 3.1豎點 豎向的點,宛如豎畫的頭部,實際上它就是豎畫的短縮。寫法是以藏鋒逆入起筆后向右下稍按,調(diào)整筆鋒向下略行筆,回鋒收筆。如“文”“官”中的豎點。 文:撇捺舒展,布白勻稱。官:“宀”較寬,下部窄而居中,字形平正。 豎點參考字樣: 3.2撇點 其形態(tài)與平撇類似,故稱撇點。從形態(tài)上可以看作是平撇的縮小版。其書寫方法是,以藏鋒逆入調(diào)整筆鋒向右下稍頓,然后向左下邊行邊提收筆。 延:此字上部靠左上,下部平捺取向右下舒展,布白勻稱。 從:此字為左右結(jié)構(gòu),相背而不離散。 撇點參考字樣: 3.3.挑點 該點畫是向右上挑起,故稱挑點。其寫法輕鋒逆入起筆,轉(zhuǎn)鋒向右略駐筆,順勢向右上提邊收。出鋒不宜過長太尖,收筆宜慢,比較含蓄。 常:上中下結(jié)構(gòu),下部的“巾”取扁勢,重心偏左,險勢中見平正。 ?。捍俗譃榘氚鼑Y(jié)構(gòu),重心偏右下部,險勢中見平正。 挑點參考字樣: 3.4 橫點 該點畫形似短橫。其寫法是輕輕一駐入紙,即向右平行,至收束處又輕駐。書寫該點時宜求精巧。如圖“商”字的上點。需要注意的是,此點宜寫的精巧。 商:此字以長橫為主筆,左右舒展,蠶頭燕尾。 神:此字為左右結(jié)構(gòu),相背而不離散。 橫點參考字樣: 橫點:隸書有時把點作短橫來寫。A尖峰逆落,藏鋒起筆。B輕提反折調(diào)鋒向右。C中鋒向右鋪毫行筆。D主筆提鋒收筆。 3.5曲頭點 該點畫形似橫折的短縮,寫法是先藏鋒起筆寫短橫,至折處稍駐,接著向下行筆。如下圖“郎”字左部的上點。 曲頭點參考字樣: 4、折 折畫是兩種筆畫交接的拐角,是兩種筆畫的組合。它的寫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4.1橫折 橫折是橫與豎的拼接,分兩筆完成。先藏鋒逆入寫橫畫,再向右緩行,至轉(zhuǎn)折處筆畫另起,藏鋒逆入,向下寫豎,最后緩緩提鋒收筆。寫這類折畫時手腕翻轉(zhuǎn)要活,銜接宜自然,寫豎畫時抬筆不能過高,以免出現(xiàn)“聳肩”的敗筆。再有一種橫折是在折處不重新起筆,而是提筆順勢向上再向下行筆。這種折畫的橫畫上弧,豎畫或外弧或內(nèi)弧,自然而有生態(tài)。 石:此字勢險見平正,橫畫窄細(xì),撇畫粗而舒展。 白:字正居中,字勢偏扁。 橫折參考字樣: 4.2橢圓折 這種折必須注意在由橫畫折向豎畫時,采用轉(zhuǎn)法,轉(zhuǎn)折處圓勻不留折痕,一筆而成。但這并不是絕對的,其實在轉(zhuǎn)彎處仍有微小的提按調(diào)鋒動作,如下圖“易”字的第二筆折畫。對此,臨習(xí)時千萬要仔細(xì)分析、觀察。 易:為上下結(jié)構(gòu),上小下大,上緊下松,直撇伸展舒張,橢圓折圓融。 橢圓折參考字樣: 4.3豎折 豎折寫法是,先藏鋒起筆寫豎畫,至轉(zhuǎn)折處略提鋒換向,筆鋒稍駐再問右行,在轉(zhuǎn)折處要寫得方峻利落。這種折畫在此碑中的穿插運用,使《曹全碑》在秀麗之中增添了幾分遒勁。如圖“山”、“世”字的豎折,是由豎畫和橫畫組成的折畫。 山:字勢平正,中間豎畫為人形,豎折中的豎畫略向外傾。 世:字勢平正,長橫為字的主筆,豎折中的橫畫較短,布白勻稱。 豎折參考字樣: 4.4 橫折撇 這是橫畫與撇畫組合而成的,如圖“反”字的橫折撇。具體寫法是,先藏鋒逆入寫橫畫,至換向處稍駐,然后向左下寫撇。 橫折撇參考字樣: 4.5橫折折撇 先藏鋒逆入起筆后即作上弧緩行,至換向處右下駐,順勢左下行,再換向,硬轉(zhuǎn)后作有弧,再圓轉(zhuǎn)向左下緩緩寫出,注意要寫得厚重圓潤,不能輕滑。在作此畫時須留意方圓變化,行筆緩緩送去。 乃:字勢橫扁,無論是橫折折撇還是撇,都均含著力量,筆畫間充滿了張力。 橫折折撇參考字樣: 4.6撇捺折 它是由撇畫與反捺組成的折畫,如圖“女”、“要”字撇捺折。具體寫法是,先起筆寫斜撇,但不出鋒收筆,在撇尾調(diào)轉(zhuǎn)方向,向右下寫反捺。 女:橫畫長,彎折圓轉(zhuǎn)自然,撇上伸下展。 要:中宮收緊,外部舒展,彎折自然。 撇捺折參考字樣: 4.7豎折捺 豎折捺可以看作是豎畫和斜捺的組合,其中捺角的形態(tài)各異,或方或圓,或外方內(nèi)圓,隨字勢而變化。 元:兩橫各異,撇畫收縮,折捺右向伸展。光:兩點呼應(yīng),撇畫直勁,折捺右向伸展。 豎折捺參考字樣: 豎折捺:楷書中的豎彎鉤在隸書中要寫成豎彎捺。A尖峰輕落,藏鋒起筆。B轉(zhuǎn)鋒向下鋪毫。C中鋒向下行筆至彎處。D在收筆時先要頓筆,然后向右上方挑出。 5、鉤畫 《曹全碑》中的鉤畫,各有其獨特的形態(tài)。有的鉤畫類似撇畫,有的鉤畫近似捺畫,有的鉤畫宛如點,有的則省略其鉤頭,真是千姿百態(tài),變化多端。具體的鉤畫主要有以下幾種: 5.1豎鉤 具體寫法是,藏鋒逆入直下,過半后漸向左送,至將盡處上引,回鋒收束。 豎鉤參考字樣: 5.2橫鉤
橫鉤參考字樣: 6、 捺 6.1戈捺 隸書中戈捺與楷書中的戈鉤、豎彎鉤相似。不同的是,戈捺微彎,原本的“鉤處”平滑圓潤。其書寫方法是,尖鋒逆入,順勢向右下行筆,行至中間時邊行邊按,至尾部出鋒收筆。 伐:此字為左右結(jié)構(gòu),相背而不離散,戈捺舒展,布白勻稱。 戊:此字整體重心偏左上,戈捺舒展,險勢中見中正。 戈捺參考字樣: 戈捺:楷書中地戈鉤在隸書中要寫成戈捺。A尖峰逆入,藏鋒起筆。B轉(zhuǎn)鋒向下鋪毫。C向左下行筆時,腰部內(nèi)斂。D駐筆蓄勢,向右慢慢出鋒。 6.2斜捺 斜捺斜度較大,收筆處較細(xì),后半段波磔明顯。其書寫方法是,先以藏鋒入筆,順勢向右下行筆,行至中間調(diào)整筆鋒并向下按,筆力加重,出鋒收筆。 收、扶:字體為左右結(jié)構(gòu),布局勻稱,右部分的斜捺舒展。 斜捺參考字樣: 6.3平捺 平捺一般作為字的主筆,形態(tài)與長橫和斜捺有些相似,介于兩者之間。蠶頭比長橫稍小點,坡勢比斜捺稍平。 近、述:字體為半包圍結(jié)構(gòu),右上部的“斤”“術(shù)”向左靠,平捺舒展,整體勢險但平正。 平捺參考字樣: 平捺:隸書平捺一般作為字的主筆,要寫出“蠶頭燕尾”之態(tài)。A逆鋒落筆向左下角按筆。B轉(zhuǎn)鋒形成蠶頭。C中鋒向左下行筆,取勢平坦,捺腰略細(xì)。D至捺角重按筆后緩慢地向右上捺出,波磔明顯。 6.4心捺 隸書中臥鉤要寫成心捺,在筆畫上沒有楷書向急促勾出的銳利,而是向右慢慢地出鋒。形狀微彎,斜度較心捺要大。 志:上歪下斜,心捺伸展,三點各異。心:三點形態(tài)各異,心捺向右下縱展。 心捺參考字樣: 7、撇畫 《曹全碑》中撇畫有主副之分。主筆撇畫如直撇、斜撇等皆為隸書的經(jīng)典之筆。副筆摘畫一般不作大的發(fā)揮變化。同時一字中若有多撇組織在一起時,則其主次變化不太明顯,其傾斜方向、角度大致也相近,有一種秩序感。具體寫法如下所示: 7.1長撇 此撇在隸書中應(yīng)用不多,是楷書撇的雛形。其書寫方法是,逆鋒入筆稍頓后,調(diào)整筆鋒為中鋒向左下行筆,筆力勻稱,至尾處逐漸加重,回鋒收筆。 功:此字為左右結(jié)構(gòu),左部上移,“力”中的長撇舒展,空間布白勻稱。 少:此字中短豎居中,右點厚重,下部的長撇向左舒展,整體平衡。 長撇參考字樣: 7.2直撇 如下圖“家”字首撇。其具體書寫方法是,一駐入紙后左下斜送,至盡處一駐即起,或者回鋒起筆。臨習(xí)此畫時注意起收筆宜緩,而行筆宜疾,務(wù)求敏捷挺勁,如遲疑猶豫則易失之弱。 直撇參考字樣: 7.3豎彎撇 豎彎撇時豎畫和撇畫的結(jié)合。書寫時,先寫豎畫,到一定的長度向左作大弧度的彎折。至尾處輕提回鋒收筆。 史:“口”取扁勢,上部收緊,下部舒展。夫:上緊下疏,橫畫稍細(xì),撇展捺伸。 豎彎撇參考字樣: 豎彎撇:隸書的撇畫與楷書有很大的不同,撇出后要逐新加重壓筆,豎彎撇也是如此,收筆用回鋒或輕輕地提收。A尖峰輕落,藏鋒起筆。B折筆轉(zhuǎn)鋒向下鋪毫。C中鋒向下行筆至彎處。D向左作大彎勢行筆,收筆回鋒,或向上提收。 7.4彎頭撇 彎頭撇,書寫方式與其他撇畫不同的是起筆稍向左彎。書寫是以藏鋒逆入,向右稍頓后,調(diào)整筆鋒向左下行筆,至收尾處回鋒或駐鋒收筆。需要注意的是此筆畫的尾部稍向上挑。 有:長橫伸展,“月”稍窄居中。右:長橫盡展,撇勢上收,“口”略扁。 彎頭撇參考字樣: 7.5短撇 短撇與長撇除了長短的區(qū)別外,其書寫方法與長撇相同。形態(tài)變化較多,有圓尾撇、方尾撇,但其所用的書寫方法相同。 人:此字中的撇畫短,字勢險峻但平穩(wěn)。效:此字為左右結(jié)構(gòu),布白勻稱。 短撇參考字樣: 7.6尖頭撇 尖頭撇的形狀為尖頭圓尾。其書寫方法是,以順鋒入筆,向左下方行筆,邊行邊提,筆力由輕至重,至尾處向右上回鋒收筆。 供:此字為左右結(jié)構(gòu),左右避就迎讓,空間布白勻稱。 殊:此字為左右結(jié)構(gòu),相背而不離散。 尖頭撇參考字樣: 下期預(yù)告: 下一期文章將為您帶來 “中華書脈·帝國與書脈的締造者:李斯” 本文已在本心書法APP中發(fā)布, 各大應(yīng)用市場搜索“本心書法”即可下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