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在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中已經(jīng)不是什么稀罕玩意了,連手機都可以模擬出鏡子功能,一面小鏡子幾元錢就可以買到,但是在古代,鏡子可不是什么稀罕玩意。 銅鏡 我們古代雖然很早就發(fā)明了玻璃,但是一直沒有進化成玻璃鏡,我們古代的鏡子是銅鏡,古詩里說的“對鏡帖花黃”,那鏡子就是銅鏡,其清晰度嘛,可想而知,和現(xiàn)代鏡子的差別就等于一個是高清大片,一個是錄像帶時代的黑白片,甚至更慘一些。而且銅鏡容易生銹,時不時要磨,還專門有磨鏡工這個工種。不過就算銅鏡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擁有的,窮人連銅鏡都沒有,只能照照水里的倒影才能知曉自己的容貌如何。所以古代窮人是很難知道自己的長相如何的,需要靠別人的描述才知道。 西方古代也是如此,真正意義上的玻璃鏡需要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才由意大利工匠發(fā)明。雖然說現(xiàn)在意大利在歐美各國中不算頂尖強國,可是在當時,意大利是歐洲最富庶的地方,能工巧匠極多,當時意大利的工匠先是解決了透明玻璃的問題,然后又在此基礎(chǔ)上研發(fā)了水銀玻璃鏡,當時水銀玻璃鏡制作工藝復(fù)雜,耗時要一個月,水銀又有毒,但是清晰度比以前的銅鏡是大大提高了,可以說一下進步到dvd檔次了。所以價格不菲,威尼斯國王曾經(jīng)送給法國王后一塊小小的玻璃鏡,價格要15萬法郎,真可謂是價值連城。 據(jù)說價值連城的鏡子就巴掌大 如此暴利,意大利或者更準確的說威尼斯人自然要嚴加保密了,嚴格封鎖制造工藝,不允許工匠外出,把工廠安排在島上,種種辦法就是為了保住玻璃鏡的秘密,但是威尼斯畢竟是小國,離其他國家又近,保密太過困難。法國人就綁架了威尼斯幾個技師回去,然后研發(fā)出了水銀鏡的工藝,法國人知道了,其他國家也陸續(xù)跟進,水銀玻璃鏡一下就不是什么稀罕玩意了。 現(xiàn)在我們的鏡子大都是銀鏡或者鋁鏡 當然,因為水銀玻璃鏡制造工藝的關(guān)系,價格還是很高,漂洋過海出口到國外,價格更是翻番,像我國明末和清朝時期進口玻璃鏡,價格依然只有達官顯貴才能支付得起,但是相對于銅鏡來說,也算比較便宜了,清朝時期玻璃鏡也不算什么珍貴物品了。19世紀鍍銀鏡子被發(fā)明出來,更是降低了玻璃鏡的售價和清晰度,此時我們才可以基本上用到和現(xiàn)在差不多的鏡子了。 現(xiàn)在的我們也不需要花幾十萬乃至上百萬買一面水銀鏡子了,這也算技術(shù)被竊取的好處之一吧。 |
|
來自: 木樁指路 > 《政治與商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