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從心智成長的角度來談自我積累。作者通過自己職業(yè)生涯中遇到的事例,告訴我們:如何打開心智,如何運用心智來和時間做朋友,從而開啟人生的成功旅程。 1、一個人過了一定得歲數(shù)之后,長相就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會被另外的東西完全代替——表情和神態(tài)。 2、真愛的定義就是你心甘情愿地在另外一個人或一些人身上投入時間和精力,甚至不求回報。 3、養(yǎng)成不怕麻煩的性格,才可能擁有耐心。耐心則是在任何工作、學習上獲得成功的前提。 4、相信積累的力量,本質(zhì)上就是相信復利的力量。 5、你比別人強一點根本沒用,真正有用的是你比別人強很多很多。 6、要提高自己的社交質(zhì)量,最好將時間和精力更多的傾注在'把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這件事情上——哪怕只在某一方面。 7、真正的成功者,在關(guān)注'開源'的時候,會并不吝惜金錢地合理'節(jié)流';在關(guān)注'節(jié)流'的時候,也不會忘記'開源'的重要性。 8、想辦法提前預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確定它們是自己可以通過練習真正熟練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長期計劃,一點一點穩(wěn)步執(zhí)行。 9、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10、不管怎樣,挑出一件你認為最重要的事情,然后給自己做個時間表,保證自己在未來的一個星期乃至一個月的時間里每天至少專注于這件事情2小時——當然,如果能做到專注3小時更好。 11、如果我們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無樂趣的事情,那就意味著,我們已經(jīng)完全擺脫了大腦的控制,進而成為大腦的真正主人了。 12、當我們不停地鼓勵所有人的時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我們自己,因為最終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開始進入一種他人無法想象的狀態(tài),成為一個不需要他人鼓勵的人。 13、嘲弄別人'弱'往往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強',而真的'強'是不需要證明的,需要證明的'強'其實是清楚自證的'弱'。 14、如果誰在所有該自別的時候竟然不自備,那他就真正扭曲了自己。 15、所有的魔術(shù),都是通過并利用我們感覺的缺陷或者盲區(qū)達到神奇效果的。 16、真正的關(guān)心最終只有一種表現(xiàn):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地花費時間,哪怕'浪費'時間。 17、盡管絕大多數(shù)人不愿意承認,但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只不過是某種意義上的'交換關(guān)系'??扇绻橙俗约簱碛械馁Y源不夠多、不夠好,那么他就更可能變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換',最終成為其他人的負擔。這個時候,所謂的'友誼'也就慢慢無疾而終。當然也有持續(xù)下去的情況,但與其說這是由于另外一方珍視友誼,還不如說這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換,以實現(xiàn)'公平'。 18、所有的人都喜歡并重視甚至偏愛一種交換——公平交換。 19、浪費生命、虛度年華的人,有個共同的特征——他們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卻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徹底失控。 20、'成長'則是與自己比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間的比較。后一種比較顯然比前一種對個體來說意義更大,也能夠帶來更加踏實的幸福感。 21、在很多人眼里,所謂的成功,不過是比較的產(chǎn)物。 22、因為在他們遇到挫折或者面對那些由自己曾經(jīng)的錯誤決定帶來的懲罰的時候會非常痛苦,而這種程度的痛苦,必然被他們的大腦自動列入'遺忘'的序列,并在他們的大腦里消失。 23、一旦我們學會在痛苦出現(xiàn)的時候運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其他地方去,痛苦就幾近自動消失,而且在它被我們重新注意之前絕不會回來。 24、所有學習上的成功,都只靠兩件事:策略和堅持,而堅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堅持,其實就是重復;而重復,說到底就是時間的投入,我是說,大量的時間投入。 25、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來說,方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6、所謂'沒興趣',往往不過是結(jié)果,如果將它當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終的懲罰就是大量時間白白流逝。 27、如果你被逼著去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應該也會有些興趣的。 28、對一個人來說,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數(shù)人好,他就不會對那件事情沒興趣。 29、這些人其實并不是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沒有興趣,而是沒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30、要不斷地尋找你自己,那個真實、無限的'自己',才是你的導師。 31、遇到不理解的問題,遇到不確定的想法,最好馬上記錄下來。不一定非要急著獲得答案——馬上獲得解答往往是不可能的。 32、讀書,其實不見得一定要有目的,隨意閑翻同樣有益——有用的知識經(jīng)常是偶然獲得的。 33、實際上,'確定'常常是永遠也做不到的,所以,在運用已有經(jīng)驗的時候,怎么小心都不過分。俗語'小心駛得萬年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只可惜,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 34、擺脫經(jīng)驗主義,不僅需要對道理本身的了解,還需要勇氣。其實,求知的路走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須依靠勇氣,而非智商。 35、為了保證溝通順利,往往需要添加一個驗證機制,或者說反饋機制。 36、大多數(shù)人的大多數(shù)看法,基本上都是被灌輸?shù)?,只不過對他們來說,那些'想當然'的看法早已與他們共生多年,不分你我。 37、看法只是對事實的'理解'而已,'理解'本身又不一定可靠。 38、絕大多數(shù)人只不過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而已。 39、'自以為是'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經(jīng)歷的階段,因為每個人生來都以無知為起點,而成長之路原本就是求知之路。 40、很多人所謂的'無法控制情緒',其實只是想不明白而已。另一個說法很形象——想不開 41、我個人認為,在分享知識的時候,'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正確的;而在日常交流中,這個原則的適用性非常差。 42、我一直覺得'攢人品'的說法不僅是有趣的,還是相當精巧。 43、一定要想辦法不時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這樣就會有人主動找你做朋友。 44、傾訴其實只有兩種:第一種是不顧一起地說出來(例如在教堂里隔著紗窗向神父懺悔),第二種是講給喜歡聽的人。 45、說者的語篇內(nèi)容可以分為兩類:事實和看法。如果是事實,那么我們就要花時間想想'他所陳述的內(nèi)容真實性如何'。如果是看法,那么我們就要花時間想想'他的這個看法/意見的根源在哪'。 46、排斥狀態(tài)會使一個人處在永無進步的狀態(tài),因為拒絕接收,所以無法接受——'接收'并不等于'接受'的道理不是每個人都懂(這也是一個簡單而有實用的判定類知識)。 47、為了真正做到有效傾聽,最需要克制的就是'過早質(zhì)疑'。 48、在生活中,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懂得'眼見不一定為實'的道理——這就屬于判定類知識。 49、傾聽能力的強弱,幾乎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為絕大部分時間里,任何一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都依賴聽某些人的話,或者,反過來,依賴某些人聽他的話。 50、'要是……就好了!'這個句型是用來表達后悔情緒的,而'后悔'是最浪費時間的——無論如何,這種情緒都于事無補。 51、人們總是喜歡用善惡區(qū)分一切,但這其實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沒有什么實際意義。更有意義的區(qū)分是'強'與'弱'. 52、成功者在給他人講述自己的成功經(jīng)歷的時候,往往會有意無意地掩蓋那些令他們追悔莫及的錯誤。 53、只要不是在特殊的極端情況下,任何人都沒有權(quán)利要求他人講述事情的全部細節(jié)。 54、相信我,如果僅僅用財富、權(quán)力、地位來衡量成功(即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那么所有的成功背后都有數(shù)不盡的磨難,同時,也往往充斥著大量不可告人的細節(jié)。 55、分不清'感悟'和'道理'是很危險的,不僅誤己。還可能誤人——好心辦壞事的往往都是那些分不清'感悟'和'道理'的人。 56、一旦意識到對立論證的存在,應該'哪一個更合理、更現(xiàn)實就接受哪一個',而非'哪一個更積極就接受哪一個'因為后者只是自我欺騙而已。 57、實際上,所謂的'情商',從根源上樸素地看,還是思考能力問題。 58、一個人如果不做事,是不會暴露自己的缺點的,因為人只有在做事的時候才會暴露缺點。 59、'恐懼情緒'——喜悅會使一個人停下行動去享受喜悅,而恐懼卻恰恰相反,會引發(fā)一個人馬上采取行動去避免危險。 60、'自證預言'——如果人們相信某件事情會發(fā)生(事實上其原本并不見得一定會發(fā)生),那么這件事情最終真的會發(fā)生。 61、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最好先去讀一下該學科的發(fā)展史,這是最好的起點??上В蠖鄶?shù)人一直討厭歷史…… 62、母親教我'讀教科書,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記下來,暫時不懂的就死記硬背。把概念牢記于心,就可以通過以后的學習和實踐反復審視它,并形成透徹理解' 63、學習任何知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礎(chǔ)概念。 64、'很多人寧愿死也不愿思考',然后戲謔道,'實際上,他們確實死得很快'。 65、首先要了解:權(quán)威不一定等于正確。進一步要明白:就算權(quán)威正確,也只是權(quán)威表達了正確,而非正確屬于權(quán)威。 66、沒有哪個人可以長時間忍受失望。這樣看來,曾經(jīng)的放棄,往往不是因為沒有毅力,只是因為對時間和進展的關(guān)系理解錯誤——在頻繁失望甚至絕望的情況下居然堅持了那么久,我們原來是這么地有毅力?。?/p> 67、一個有著這樣良好記錄習慣的人會獲得他人無法擁有的處理信息和知識的能力——'反芻'。 68、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之后,真正的學習才算開始。 69、除了'文學'。文字還有更多其他的責任,如傳遞信息、積累經(jīng)驗、共享知識等,而且對大多數(shù)普通人來說,后者可能更為重要。 70、閱讀是能夠識別文字的人接收信息的過程,故在閱讀之前就肯定要有一個甄別所接收的信息是否可靠和有效的過程——這顯然要依賴長期培養(yǎng)的甄別能力。 71、本科教育之'本'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從理論上講,一個人本科畢業(yè)之后,應該有能力自學他所需要的任何知識。 72、優(yōu)秀的領(lǐng)導你,能夠把人們帶到他們想去的地方;而卓越的領(lǐng)導,能夠把人們帶到他們應該去但沒想過要去的地方。 73、很多時候,人們的善良來自于軟弱,而他們的殘暴只不過來自于恐懼. 74、很多今天看起來沒什么道理的傳統(tǒng),當初確實曾經(jīng)正確或者曾經(jīng)最接近正確。 75、一個人最終成功的關(guān)鍵,并不是因為他曾經(jīng)精確地計劃過自己的成功,而是堅持。 76、行動時改變自己的眾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77、一般來講,期限越短、內(nèi)容越清晰,目標就越容易實現(xiàn)。 78、無論變化多快,計劃總是要有的,只是在制定計劃地時候,應該考慮到變化,應該以自身的情況分析自己究竟適合制定多久的計劃。 79、如果不開始行動,就根本無從判斷目標是不是確實可行,或者反過來,目標是不是確實不可行。 80、判斷一項任務是否'真的重要'其實只需要一個標準:這項任務的完成是否確實對達成目的有益。 81、我有個朋友叫做時間,她跟我真可算作兩小無猜,可她默默陪了我許多年之后,我才開始真正認識她。她原本沒有面孔,卻由于我總是用文字為她拍照,因此可以時常伴我左右。她原本無情,我卻可以把她當做朋友,因為她曾經(jīng)讓我明白,后來也總是經(jīng)常證明,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她就會陪我甚至幫我等到結(jié)果,并從來都能將結(jié)果如實交付與我,從未令我失望。 82、接受懲罰往往是積累經(jīng)驗的起點,甚至是唯一的起點。 83、做事情的時候,肯定會遇到困難,事情越有價值,困難就越具規(guī)模。遇到困難的時候,心平氣和地面對就好,因為這只不過是生活常態(tài)。 84、原本做的準備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因為'經(jīng)過準備的就不再是問題',而真正遇到的問題個個都是之前不曾想象抑或無法想象的,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往往會產(chǎn)生新的問題…… 85、大部分人都多少有鉆牛角尖的習慣,只是程度不同——因為對未知的恐懼早已根植在人類的基因中。 86、我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時刻忍耐各種各樣的不完美,否則事情根本無法完成。 87、只要努力,只要勤奮,機會總是存在的——我們必須要相信這一點,最好相信到毫不懷疑。 88、積累多的人之所以穩(wěn)健,是因為對他來說,'我要'的欲望可以用'我有'的東西來滿足。 89、大多數(shù)人之所以會浮躁,是因為他們一無積累(或者積累太少,幾乎無法換取任何東西),二無方法和經(jīng)驗(所以求而不得)。 90、心智真正成熟的人在一些情況下能夠做到無須親自經(jīng)歷,僅憑思考就得到深刻的體會。 91、騙子想要成功行騙,必須把想讓別人相信的謊言摻到大量的真理之中。鬼話連篇是騙不了人的。 92、一個人的心智就是其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及經(jīng)驗的總和(包括基于這些知識和經(jīng)驗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93、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94、被灌輸?shù)挠^念,越是錯的,越有驚人的繁殖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愈發(fā)頑固,直到最后,它能在不知不覺之間蒙蔽一個人,使其失去心智成長能力。 95、人們很難接受與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相左的信息或觀念,因為一個人已有的知識和觀念都是經(jīng)過反復篩選的。 96、只有想清楚了,才有可能寫清楚。想不清楚,連寫出來的必要都沒有。 97、人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卻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個版本之中。改變自己,就意味著屬于自己的那個版本的世界將會隨之改變,其中也包括時間的屬性。 98、寫字的快樂并非來自表達,而是來自這些文字所帶來的改變——無論是對讀者還是對自己,無論是對周遭還是對內(nèi)心,都是如此。 99、人的理性建立在接受事實的基礎(chǔ)上,不能接受現(xiàn)實,一切成長都是虛妄。 100、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而且,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事情。而成長其實只有一條路——積累。 101、成功從來都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過去不是,現(xiàn)在不是,將來依然不是?;诒容^的成功觀,是傷人的、害人的。 102、當你把時間花在一個人身上的時候,相當于在他的身上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終結(jié)果如何,反正,那個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 103、通過思考,有意識的控制大腦,做自己的主人。 104、學習技能這件事上怎么學好遠比學了有什么用重要,當你學好之后,自然會找到其用途。 105、越是浮躁,就越是對自己的現(xiàn)狀不滿;越是對自己的現(xiàn)狀不滿,就越是浮躁。 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無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滿意度的不斷下降——這就是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這出路只有一個起點——接受現(xiàn)實。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辦法一蹴而就。 106、人就是這樣,裝得久了,就裝得像了;裝得太像、太久,不管事實怎樣,自己倒是先信了。 107、焦慮是導致時間浪費、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當人處于焦慮狀態(tài)的時候,甚至可能出現(xiàn)一切理智都被清空的情況。 一個相對有效的策略是:當有問題解決不了時,可以先把它記下來,然后繼續(xù)前行。 108、與外界的無謂比較,讓每個人憑空多出了一個根本不屬于自己的目標,動輒被自己的理想綁架。幾年過去,這個人在他的所謂“夢想職業(yè)”中的經(jīng)驗積累依然是零,仍舊只是空有夢想。 109、養(yǎng)成一個習慣——把要做的事情用紙和筆寫下來,比較容易地分辨出哪些任務是簡單而又機械的,哪些任務是相對復雜而又靈活的 嘗試把一個非機械的任務和一個機械的任務搭配起來完成。 110、往往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