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城東12公里處。始建于公元68年(東漢永平十一年),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世界著名伽藍(lán),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歷代均有修葺,唐代前期最為繁盛,現(xiàn)存的遺址古跡大都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nèi)保存了大量元代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古建白馬寺的由來 據(jù)說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次日晨,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大喜,派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jīng)、佛法。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dāng)z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jīng)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yīng)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jīng)、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jīng)、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并在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jì)念白馬馱經(jīng),取名“白馬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jīng)》,為現(xiàn)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白馬寺的古建風(fēng)格 白馬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i)盧閣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軸線上。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整個寺廟布局規(guī)整,風(fēng)格古樸。 古建中國白馬寺 · 清涼臺 白馬寺山門采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征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于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跡。 古建中國白馬寺 · 接引殿 山門內(nèi)東西兩側(cè)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毗盧殿在清涼臺上,清涼臺為攝摩騰、竺法蘭翻譯佛經(jīng)之處。東西廂房左右對稱。整個建筑宏偉肅穆,布局嚴(yán)整。此外,還有碑刻40多方,對研究寺院的歷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價值。 1990年前,白馬寺主要建筑有寺院的山門、殿閣、齊云塔院。1990年,在原有建筑的基礎(chǔ)上,白馬寺增加了鐘鼓樓、泰式佛殿、臥玉佛殿和齊云塔院內(nèi)的客堂、禪房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