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圣母百花大教堂前留影在佛羅倫薩的時間有限,眾多的教堂和博物館讓我們猶豫不決,無數(shù)的街頭雕塑和古樸建筑讓我們眼花繚亂。當大教堂的鐘聲傳來時,提醒了我們,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藝術(shù)絕大多數(shù)是為宗教服務(wù)的,應(yīng)該選擇一座教堂看看。我們循鐘聲而去,把我們帶到了圣母百花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圣母百花大教堂也叫"佛羅倫薩主教堂"、"花之圣母大教堂"等,實際上是一組建筑群,由大教堂、鐘樓和洗禮堂組成。1982年作為佛羅倫薩歷史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圖2、從米開朗基羅廣場看大教堂教堂所在的圣喬萬尼廣場是意大利的著名廣場之一,是宗教儀式、市民節(jié)慶以及其他聚會的場所。當我看到圣母百花大教堂細膩的白色大理石建筑時,并沒感到特別振奮。也許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那恢宏氣勢仍舊歷歷在目,就如看戲劇看到高潮后,再看接下來的戲已難于達到興奮點。不過,圣母百花大教堂還是有兩個亮點顯示出"氣度不凡",不愧為世界十大教堂之一!這兩個亮點就是鮮艷的大理石塊拼成的幾何圖形外觀和大圓穹頂。
圖3、從鐘樓看教堂大圓教堂大圓頂上面有一座美輪美奐的小塔樓,精美的大理石雕和羅馬柱中間,建有細長的拱門,圓錐形的塔尖上是一個鍍金的圓球,上面立有鍍金的十字架。圓球和十字架在陽光下閃著金光。大圓頂上有一個環(huán)形觀光平臺。圣母百花大教堂是13世紀末行會從貴族手中奪取了政權(quán)后,作為共和政體的紀念碑而建造的。市政當局在給建筑師坎皮奧(Arnolfo di Cambio)的委托書里寫著:"您將建立人類技藝所能想象的最宏偉、最壯麗的大廈,您要把它塑造得無愧于這顆結(jié)合了萬眾一心的公民精神而顯得極其偉大的心靈。"nn
圖4、大教堂側(cè)面教堂在1296年動工,原址是建于4世紀的圣·雷帕拉塔教堂。大教堂花了175年時間才最終建成。教堂最精彩的新立面是意大利建筑師埃米利奧·德·法布里斯 ( Emilio De Fabris, 1808年- 1883年)設(shè)計的,他因此設(shè)計而聞名。人們通常把該立面的設(shè)計歸功于喬托(Giotto),喬托的外墻繪圖并未完成。而目前我們看到的外觀實際上是在喬托去世二十年后開始的。 1587年至1588年間,大公弗朗切斯科·德·美第奇命令拆除未完成部分,因為它在文藝復興時期已經(jīng)完全過時了。
圖5、圣母抱著耶穌及耶穌弟子的雕塑為了取代喬托(Giotto)的原始設(shè)計,并與結(jié)構(gòu)主線保持一致,舉行了三場比賽。 比賽的挑戰(zhàn)是創(chuàng)造一個立面,將兩個時期的建筑融合在一起: 哥特式的風格已經(jīng)淡出,取代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佛羅倫薩美術(shù)學院的教授埃米利奧·德·法布里斯于1871年贏得了設(shè)計新外觀的競賽。工作始于1876年,他用用的是卡拉拉的白色大理石、普拉托的綠色大理石和瑪雷瑪?shù)姆奂t色大理石來裝飾大教堂。 法布里斯于1883年去世,教堂立面于1887年完成。整個立面獻給基督之母。
圖6、耶穌弟子的塑像這個新的白色,綠色和紅色大理石立面與大教堂側(cè)面、喬托的鐘樓和洗禮堂形成了一個形體豐富多變而又和諧統(tǒng)一的景色,這是中世紀意大利城市中心廣場中最壯麗的建筑。教堂正面雕塑極為精致,上部,有圣母抱著基督耶穌和耶穌12名弟子的高大雕塑,與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相比,更有特色。正面墻的中部,還有四位圣人的雕塑,壁畫上面,三個圓形鏤空花瓣雕塑讓人嘆為觀止。
圖7、教堂外墻上的鏤空花瓣雕塑這座使用白、紅、綠三色花崗巖貼面的美麗教堂將文藝復興時代所推崇的古典、優(yōu)雅、自由詮釋得淋漓盡致,難怪會被命名為"花之圣母",連教皇也驚嘆為"神話一般"。一位音樂家專門為它作了一首協(xié)奏曲。后來米開朗基羅又模仿它設(shè)計了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卻不無遺憾地感嘆:"我可以建得比它大,卻不可能比它美"。圖8、教堂正面中央的大理石三角浮塑教堂正面有三扇銅雕大門,于1899年到1903年間建造,分別雕塑著圣母生活的場景。中間緊閉的銅雕大門以及該門上方高6米的大理石三角浮雕,都是意大利雕塑家奧古斯托·帕薩利亞 (Augusto Passaglia,1838年- 1918年)的作品。奧古斯托·帕薩利亞 為佛羅倫薩美術(shù)學院的雕塑教授,獲得過意大利皇室騎士勛章。這個三角形石雕中央坐著的是圣母瑪利亞,周圍是下令建造教堂的佛羅倫薩共和國岡佛列尼耶和庫里亞斯,卡洛斯三世教皇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和他的朋友弗朗西斯科的父親喬瓦尼·佩雷斯 , 錫耶納的圣凱瑟琳 ,教皇圣皮烏斯五世 。
圖9、教堂中間緊閉的浮雕銅門三座銅門上面,都有關(guān)于圣經(jīng)故事的半圓門楣,為馬賽克金粉壁畫,這三幅壁畫都是意大利 宗教和歷史學畫家尼科洛·巴拉比諾 ( NicolòBarabino ,1831-1891)的作品 。這馬賽克金粉壁畫分別是:圣母和佛羅倫薩慈善機構(gòu)創(chuàng)始人及慈善事業(yè) ; 基督與浸禮會的瑪利亞和約翰同在 ; 圣母和佛羅倫薩的工匠、商人和人文主義者 。
圖10、壁畫:圣母和佛羅倫薩慈善機構(gòu)創(chuàng)始人及慈善事業(yè)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頂是世界最大的穹頂之一,仿自羅馬萬神殿的圓頂,穹頂直徑45米,標志著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史的開始。它的結(jié)構(gòu)、規(guī)模和精致遠遠超過了古羅馬和拜占庭的建筑。它的設(shè)計和建造、技術(shù)和藝術(shù)特色,都體現(xiàn)著新時代的進取精神。它才是最令佛羅倫薩人驕傲的都市空間杰作。就像理查德·特納指出的:"大教堂的穹頂與六百年前一樣,現(xiàn)在仍是佛羅倫薩的心臟。"
圖11、教堂大廳要建造穹頂,不僅跨度大,而且墻高已經(jīng)超過了50米,連腳手架和模架都是很艱巨的。與東方的傳統(tǒng)建筑文化不同,歐洲的大教堂往往都要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建造,當這個跨度達43米的教堂要封頂時,才發(fā)現(xiàn)依當時的建造技術(shù)建成穹頂很困難。萬一工程失敗,工匠們不但要被判罰款,而且還要受到宗教的詛咒,"罪孽深重"。但是,勇敢建造者們不放棄建造大穹頂?shù)呐?,他們不斷探討新技術(shù),做出了一個又一個模型,但始終沒有結(jié)果。
圖12、教堂祭壇1420年,在佛羅倫薩政府當局召集的有法國、英國、西班牙和日耳曼建筑師參加的穹頂設(shè)計競標中,布魯內(nèi)萊斯基獲得了這項工程的委任,同年動工興建。這位巨匠在完成這一空中巨構(gòu)的過程中沒有借助于拱架,而是用了一種新穎的相連的魚骨結(jié)構(gòu)和以椽固瓦的方法從下往上逐次砌成。圓頂呈雙層薄殼形,雙層之間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它高91米,最大直徑45.52米。他親身領(lǐng)導了整個施工過程。1431年,完成了穹頂,接著建造頂上的采光亭,于接近完工時逝世。1470年采光亭完成。布魯內(nèi)萊斯基的墓被恭敬地建在主教堂的地下室里。
圖13、穹頂壁畫《最后的審判》穹頂?shù)幕砍拾私瞧矫嫘??;陨鲜歉髅娑紟в袌A窗的鼓座。穹頂?shù)慕Y(jié)構(gòu)分內(nèi)外兩層,中間夾有小樓梯,可以登頂部。穹頂內(nèi)部由8根主肋和16根間肋組成,構(gòu)造合理,受力均勻。穹頂內(nèi)有一幅喬治·瓦薩里(Vasari)創(chuàng)作的200平米濕壁畫(1572157)《最后的審判》,不過,這個壁畫最后是另一位畫家費德里科·祖卡里完成的。
圖14、壁畫《最后的審判》的局部"耶穌、圣母和圣徒"開始有人建議,45米寬的圓頂?shù)膬?nèi)部應(yīng)該用馬賽克裝飾覆蓋。布魯內(nèi)萊斯基曾經(jīng)提出用金飾,造成金光閃閃的效果,但他在1446年的去世而未實現(xiàn)。大公科西莫·德·美第奇(Cosimo I de'Medici)決定在圓頂上繪制"最后的審判" 。 這幅巨大的作品于1568年由喬治·瓦薩里和費德里科·祖卡里開始,一直持續(xù)到1579年。
圖15、 騎馬雕像 (1456)作者是意大利畫家安德里亞·德爾·卡斯塔尼奧 (Andrea di Bartolo, 1421年 - 1457年)。這幅被畫成大理石顏色的單色畫 ,在19世紀被轉(zhuǎn)移到畫布上。 這種豐富的裝飾,給人更多的運動印象。畫家在應(yīng)用新的透視規(guī)則進行透視時,遇到了一些問題:他使用了兩個統(tǒng)一點,一個是馬,一個是底座,而不是一個統(tǒng)一點。他還為大教堂設(shè)計了彩色窗戶。
圖16、1443年設(shè)計的24小時時鐘教堂里面,緊閉的大門(正門)上方是保羅·尤克切(Paolo Uccello, 1397年 - 1475年)1443年設(shè)計的巨大時鐘,鐘面四角有四位先知的畫像。 這個單針時鐘顯示的是意大利時間24個小時。 這種時間鐘表被使用到18世紀。 這個大鐘是目前仍然存在和正在工作的幾個時鐘之一。保羅·尤克切是一位意大利畫家兼數(shù)學家,因其在藝術(shù)視覺視角方面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而聞名。大鐘下面是加多加迪(Gaddo Gaddi)1307年創(chuàng)作的《圣母加冕》的馬賽克壁畫。加多加迪 是意大利 畫家和哥特式藝術(shù)風格的佛羅倫薩鑲嵌畫家 。ooo
圖17、彩色玻璃窗這座教堂特別引人注目的是44個彩色玻璃窗,這是14、15世紀意大利發(fā)展起來裝飾事業(yè)。在走廊和走廊上的彩色玻璃窗描繪了舊約和新約里的圣徒,而入口上方的圓窗則描繪了基督和瑪麗。 作者都是最偉大的佛羅倫薩藝術(shù)家,如多納泰羅、洛倫佐·吉貝爾蒂、保羅·尤克切和安德烈·德爾·卡斯塔尼奧。
圖18、安東尼奧·奧索大主教墓作者Tino di Camaino (1280 - 1337 )是意大利雕塑家,是喬瓦尼·皮薩諾 ( Giovanni Pisano )的學生,他協(xié)助錫耶納大教堂的立面工作。 1311年,他在佛羅倫薩工作,包括修建在圣母百花大教堂著名的奧索大主教墓和圣十字博物館的加斯托·德拉托雷墓。從1323年起他在那不勒斯工作 。,再次修建了幾座著名的墓,包括在 圣洛倫佐馬焦雷教堂的奧地利凱瑟琳皇后的墓和圣母瑪利亞唐納雷吉納教堂的匈牙利瑪麗皇后的墓。
圖19、喬托鐘樓教堂的鐘樓(1384~1387年)是由文藝復興早期的巨匠喬托設(shè)計,故稱"喬托鐘樓"。1334年,在喬托的主持下,新鐘樓開始興建;但才建完鐘樓樓基和第一層,喬托就去世了。隨后的工程是由另兩位建筑師安德里亞·皮薩諾河和阿爾貝托·阿諾爾迪照著喬托留下的設(shè)計圖紙(現(xiàn)藏于大教堂博物館中)完成的,除了原圖上頂部的一座尖頂至今未修建外,總共花了30年。被人稱為"現(xiàn)代繪畫之父"的喬托,雖然最主要的成就在美術(shù)上,是文藝復興萌芽期美術(shù)方面的開路先鋒,但他設(shè)計的這座鐘樓細致典雅,也堪稱傳世之作。
圖20、從鐘樓看圣克羅切大教堂四方形的塔樓共5層,比例勻稱修長,潔白的花崗巖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表面鑲嵌各色大理石,布滿精心設(shè)計的拼貼圖案和繁復的浮雕,圖案精美,內(nèi)容描繪了的人類起源以及人類的生活,如亞當夏娃的故事、狩獵、農(nóng)耕、紡織、航行、天文、醫(yī)學、繪畫、辯論等;五層為掛大鐘之處。
圖21、從鐘樓上看維基奧宮鐘樓總高度達89米,門票6歐元,攀登414級臺階登上頂部露臺,可以俯瞰佛羅倫薩市容。我們沿著螺旋型的階梯向上爬,人不多,可以放慢步伐,適當休息,悠哉游哉地來到樓頂。鐘樓倒數(shù)第二層有座一人高的銅鐘,不知為什么沒有掛起來。該層有許多窗戶,窗戶上有鐵網(wǎng),不好照相。有些人見到了大鐘就以為到頂了,實際有小樓梯直達樓頂,如不注意,容易被忽略。樓頂外廊空間不大,密布鐵網(wǎng),好在網(wǎng)孔較大,照相時能把鏡頭伸出網(wǎng)孔。
圖22、鐘樓大鐘我有恐高癥,靠近鐵網(wǎng)時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有一個工作人員坐在上面,每天要爬一次,也很辛苦。站在樓頂外廊往四面看去,極目楚天舒,古城的紅色屋頂、市政廣場的鐘樓高塔、遠處的圣克羅切大教堂(我們沒時間去)、米開朗基羅廣場、閃閃發(fā)亮的阿諾河水都清晰可見。在鐘樓上看比鐘樓還高的大教堂紅色穹頂,能看得十分清楚。如果你想拍照教堂大圓頂,你就爬鐘樓;想拍照鐘樓頂,就爬大教堂。
圖23、圣若望洗禮堂教堂對面圣若望洗禮堂,也稱圣喬萬尼洗禮堂,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造的八角形建筑(1290年),由穹頂覆蓋,高約31米多,頂子外表則是平緩的8邊形錐體。洗禮堂是獻給城市的守護圣徒圣·喬萬尼的,在大教堂建成之前作為城市的教堂使用。大教堂建成后,這里作為給佛羅倫薩的兒童施洗的洗禮堂,但丁以及美第奇家族成員就是在這里受洗。洗禮堂外墻裝飾采用白色、綠色大理石交錯鑲嵌而成,白色大理石為卡拉拉石,綠色大理石則產(chǎn)于意大利的普拉托。洗禮堂外墻分為三層,第一層無窗,第二層有窗,有拱券、壁柱裝飾,第三層無窗,用大理石拼成幾何圖案裝飾。

圖24、吉貝爾蒂制作的洗禮堂北門洗禮堂是佛羅倫薩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據(jù)說的建造歷史可以追述到1400多年前,1059年到1128年間,圣喬萬尼洗禮堂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重建。洗禮堂共有3扇青銅的大門,南門是安德雷亞·皮薩諾的作品,北門與東門是吉貝爾蒂(Lorenzo Ghiberti,13781455)的作品。文藝復興初期意大利最重要的雕刻家是佛羅倫薩的吉貝爾蒂,金銀首飾匠出身,以制作佛羅倫薩洗禮堂的青銅門浮雕而聞名于世。他在1401年的設(shè)計投標中獲勝后,用了21年制作北門上的28幅浮雕,后又用27年制作東門上的10幅浮雕。特別是東門上的浮雕,內(nèi)容雖然都是表現(xiàn)《圣經(jīng)》上的故事。
圖25、吉貝爾蒂制造的洗禮堂東門"天堂之門"《天堂之門》為鍍金青銅浮雕,高565厘米,吉貝爾蒂創(chuàng)作于公元1425至1452年。吉貝爾蒂將"舊約全書"的故事情節(jié)分成十個畫面,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依次是《亞當和夏娃》、《該隱和亞伯》、《挪亞醉酒和獻祭》、《亞伯拉罕和以薩獻祭》、《以撒、以掃和雅各》、《約瑟被賣為奴》、《摩西接受十戒》、《耶利哥的失敗》、《菲利士人的戰(zhàn)爭》、《所羅門和示巴女王》。浮雕分別鑲嵌在銅門的框格內(nèi)。"天堂之門"長年關(guān)閉以供游客參觀,大門上的浮雕貼有薄金,游客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浮雕為復制品,原作收藏在圣母百花教堂地下博物館內(nèi)。
圖26、洗禮堂東門上面的雕塑《耶穌受洗》在浮雕作品中,吉貝爾蒂成功地借鑒了繪畫的藝術(shù)手法,利用高低不同的凸起,細膩地塑造了一個個人物形象,利用透視的手段來再現(xiàn)人物的位置、空間的環(huán)境和深度,近處的人物最大,遠處的較小,直到最遠方融入背景,造成了很強的景深感。鍍金的表面則使整個浮雕洋溢著一種黃金色的空氣和輕霧的感覺。由于人物、圖案的雕刻精美,米開朗琪羅稱它為"天堂之門"。為紀念這一事件,后來人們把1401年作為文藝復興在雕塑領(lǐng)域的開始。
圖27、洗禮堂穹頂畫洗禮堂的門票4歐元。夫人和女兒都不想進去了,對我說:"你要照相,你就進去。"我不愿放過任何機會,一人進入洗禮堂。最有名的是1225年開始制作的天頂?shù)慕鸩R賽克鑲嵌畫《最后的審判》,是吉貝爾蒂和布魯內(nèi)萊斯基共同設(shè)計的,由來自威尼斯及拜占庭工匠具體施工完成。與圣母百花教堂中的壁畫不同,該壁畫是用類似馬賽克的大理石拼接而成,底色的金黃色使得整個天頂畫更顯華貴。鑲嵌畫主題是從創(chuàng)世紀到末日審判的內(nèi)容。洗禮堂內(nèi)部光線極暗,沒有三腳架,很難照出好相片。
圖28、鑲嵌畫《最后的審判》局部洗禮堂內(nèi)部為八角形。它被細分為三層,最高的部分被穹頂覆蓋,中間的楣板則被婦女畫廊所占據(jù)。室內(nèi)裝飾靈感源于羅馬建筑如萬神殿 ,廣泛使用多色大理石。 墻壁通過整體花崗巖柱子和cipollino大理石 被垂直地細分成三個區(qū)域。 地板采用大理石鑲嵌,具有東方的味道,幾何圖形、植物和動物圖案與幻想的動物相連。祭壇是新羅馬式的風格 ,由二十世紀初的朱塞佩·卡斯特魯奇 ( Giuseppe Castellucci )制造,代替了以前的巴洛克式祭壇。
圖29、洗禮堂祭壇在后殿祭壇的右側(cè),有逝于1419年的對立教宗約翰二十三世的墓﹙ 巴爾塔薩·科薩, Baldassare Cossa ,1360年─1419年﹚的墓。在15世紀20年代由多那太羅(Donatello)跟米開羅佐(Michelozzo)完成這座墓陵。教宗約翰二十三世在天主教會數(shù)十年的分裂時期擔任過教宗,1415年被推翻。專門研究中世紀羅馬歷史的德國 歷史學家費迪南德·格雷戈羅維烏斯評論說,該"墳?zāi)故墙虝蠓至训膲災(zāi)?,又是羅馬以外最后的教宗墳?zāi)?quot;。
圖30、教宗約翰二十三世的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