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這個話題上了熱搜,超過5成的單身人士覺得,月入一萬才能有安全感。 不過,也有不少網友覺得錢永遠得不到安全感,五六千的時候想著八九千,八九千了想著一兩萬,一兩萬了想著月入十萬。 更有一些月入10萬的土豪現身說法,至今還覺得很缺錢。
01. 你缺的不是錢,是未被滿足的渴望 同事小微,半年內跟我借了三次錢,每一次,她總要抱怨一番,“就那么點錢,完全不夠花”。 小微月薪九千,也不算很少,可她的口頭禪是“女人嘛,就是要對自己好一點”,附近開了網紅餐廳一定第一時間去吃,某個牌子新出了香水借錢也要入手。 這樣的生活,并沒有讓她精致優(yōu)雅,反而,每月月初等工資的那幾天,都是她最難熬的日子。 另一個朋友,莉姐,和老公都做到了管理層,收入不錯,有一個很可愛的女兒,算是很幸福了。 可不知道為什么,她總是為錢焦慮。
每個月工資到賬,先還大大小小的賬單。逢年過節(jié)有大支出時,更是焦頭爛額。莉姐說,這就是我的現實。 可我分明看到,莉姐本身并不是鋪張的人,可給孩子花錢,她從不含糊。 孩子說想學鋼琴,她就馬上買琴請老師;孩子生日,提前一個月準備生日會。只要孩子想要的,沒有莉姐做不到。 她們并不是有多缺錢,而只是想彌補內在的某個空洞,錢成了替罪羊。 02. 你的信念,決定你有多少錢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各種各樣的需求,吃飽、穿暖、跟身邊的人有感情上的交流。 你的需求怎么被對待,就會形成你怎樣的信念。 比如,我小時候,因為性格比較男孩子,總是喜歡蹦蹦跳跳的,一到下午三四點就會餓。每次去找我媽要吃的,得到的答復都是“這才幾點,不是剛剛吃過飯,我看你就是饞。” 時間一長,我就形成了一個信念:我的需求是不對的。 我只能克制自己,可身體的感受又是實實在在的。 長大后,童年沒有被滿足的愿望,烙在心上,于是變得對某種東西極度渴望,產生補償性心理,而這,往往是人為制造的匱乏。 所以,這時候,就會用一些其他無傷大雅的事來滿足自己。比如,買個東西,你看,才幾十塊,完全沒有負擔。 于是,口袋的錢,就被這一個個幾十塊掏空了。 我認識的一個老師,32歲開始創(chuàng)業(yè),如今公司紅紅火火,學生也算是遍布全國了,誰都想不到,在她30歲的時候,還是一個月光的上班族。 小時候,她爸媽做生意,總是很忙。每天放學,她要去店里先寫作業(yè),然后給父母幫忙,周末、節(jié)假日更不用說,都是在店里打雜度過。 那個時候,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像別的孩子一樣,能有一個自由自在的周末。 成年后,她一直很缺錢。 在她的信念里,小時候為了幫父母賺錢,她犧牲太多了。她想要的生活,是下班后,可以約上三倆朋友聊聊天,喝喝小酒,享受生活的樂趣。 帶著這樣的內在信念,她在公司稍一被重用,她就覺得有壓力,擔心更多的事情找上來,而這,會讓她忙到沒時間做自己。 于是,她從來不會太努力,工作多年,一直拿著微薄的工資,入不敷出。 03.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自我養(yǎng)育 小時候,需求沒有被好好滿足的孩子,長大后,對待自己的需求就比較容易偏差。
不過,幸運的是,這并不是一件不可逆的事情。 一個人真正成長的標志,是突破童年創(chuàng)傷,發(fā)展出自己的力量,自己把自己愛回來。 前幾年,內在小孩的概念爆火,其實還有一個與內在小孩對應的概念叫做“內在父母”,是我們心里面理想父母的樣子。 如今,已經成年的你完全可以喚醒內在父母,養(yǎng)大你的內在小孩,給自己的需求一個出口。 就像我前面說到的那個老師,她在意識到自己真正的需求的時候,不再跟錢做對抗,而是去照顧自己的需求:
當你能夠承認自己的需求是正當的,并且可以好好滿足的自己的需求,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被接納,被看見的環(huán)境,如此,你才會慢慢有安全感。 你會發(fā)現,滿足感并不是清空購物車能給你的。這個時候,那些會帶給你虛假的安全感的東西,自然就會慢慢消失。 最后,希望你內在豐盛,外在有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