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表記》詩解1君子慎敬 題文詩: 君子真情,真情無形,至隱而顯,不矜而莊, 不厲而威,不言而信.君子自慎,如履薄冰, 不失于足,其貌足畏,不失于色,其色足憚, 不失于口,其言足信.心存敬忌,外而至恭, 罔有擇言,加之在躬.禮盛襲敬,不盛裼敬, 兩不相因,民毋相瀆;祭之極敬,不繼以樂; 朝之極辨,不繼以倦.君子真誠,慎以辟禍, 篤以不困,恭以遠恥.君子莊敬,戒慎日強, 不以一日,躬儳輕賤;小人淫恣,安肆日偷, 茍且萎靡,如不終日.齋戒祭祀,以事鬼神, 擇日見君,恐民不敬.遞相輕狎,侮慢相侵, 恭敬心失,死焉不畏.無辭不接,無禮不見; 文辭表意,禮尚往來,通情達意,民毋相褻.
全文: 子言之:「歸乎!君子隱而顯,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擇言在躬?!弧棺釉唬骸格右u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棺釉唬骸讣罉O敬,不繼之以樂;朝極辨,不繼之以倦?!棺釉唬骸妇由饕员俚?,篤以不掩(揜),恭以遠恥。」子曰:「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終日?!棺釉唬骸庚R戒以事鬼神,擇日月以見君,恐民之不敬也。」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棺釉唬骸笩o辭不相接也,無禮不相見也;欲民之毋相褻也。《易》曰:『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弧?/span> 分段釋解: 子言之:「歸乎!君子隱而顯,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span> 鄭玄注:子言之:“歸乎,君子隱而顯,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贝丝鬃有袘钢T侯,莫能用己,心厭倦之辭也。矜,謂自尊大也。厲,謂嚴顏色。○矜,居陵反。應,應對之應。己音紀。厭,於艷反。 [疏]“子言”至“而信”。○正義曰:此一篇總論君子及小人為行之本,并論虞、夏、殷、周質文之異,又論為臣事君之道,各依文解之。稱“子言之”,凡有八所?;适显疲骸敖允前l(fā)端起義,事之頭首,記者詳之,故稱'子言之’。若於'子言之’下更廣開其事,或曲說其理,則直稱'子曰’。”今檢上下體例,或如皇氏之言。今依用之。此一節(jié)是孔子應聘諸國,莫能用己,心有厭倦而為此辭。讬之“君子”,所以自明其德。○“歸乎”者,於時孔子身在他國,不被任用,故稱“歸乎”。○“君子隱而顯”者,君子身雖幽隱而道德潛通,聲名顯著,故云“隱而顯”也。○“不矜而莊”者,矜,謂自尊大;莊,敬也。言不自尊大而人尊敬也。○“不厲而威”者,常行仁義道德,不自嚴厲而人威服也。“不言而信”者,不須出言而人體信,以其積德咸通,故所致如此。此皆夫子自道己德而然,但假諸君子。○注“此孔”至“辭也”。○正義曰:知此是“應聘諸侯,莫能用己,心厭倦之辭”者,以發(fā)首云“歸乎”,是從他國欲歸於魯,猶若《論語》云:“子在陳,稱'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痹剖瞧洳挥枚o歸也。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陡π獭吩唬骸壕醇啥栌袚裱栽诠??!弧?/span> 鄭玄注:子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失,謂失其容止之節(jié)也。《玉藻》曰:“足容重,色容莊,口容止?!?/span>○憚,大旦反?!陡π獭吩唬?敬忌,而罔有擇言在躬?!薄陡π獭罚渡袝菲?。忌之言戒也。言己外敬而心戒慎,則無有可擇之言加於身也。 [疏]“子曰”至“在躬”。○正義曰:此一經廣明君子之德,亦夫子竊自言也?!安皇ё沆度恕闭?,“足容重”,不失此足之容儀,而作夸毗進退於眾人也。○“不失色於人”者,色容須矜莊,不失此色之容儀,而作籧篨戚施於眾人也。○“不失口於人”者,口容須安止,不失此口之容儀,而作諂私曲媚於眾人也。○“是故”至“足信也”,此皆覆結上文。○“《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擇言在躬”者,《甫刑》,《尚書》篇名《呂刑》也。甫侯為穆王說刑,故稱“《甫刑》”。忌,戒也。罔,無也。言己外貌恭敬,心能戒忌,而無有可擇去之言在於躬也。今君子之德亦能如此,故引《甫刑》以結之,證君子無可擇去之言,則上云“言足信”是也。然則敬之與忌,則是君子貌足畏、色足憚也。 子曰:「裼襲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棺釉唬骸讣罉O敬,不繼之以樂;朝極辨,不繼之以倦?!?/span>
子曰:“裼襲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薄安幌嘁颉闭?,以其或以裼為敬,或以襲為敬,禮盛者,以襲為敬,執(zhí)玉龜之屬也。禮不盛者,以裼為敬,受享是也。○裼襲,思歷反,下音習。毋音無,下同。瀆,大木反。子曰:“祭極敬,不繼之以樂。朝極辨,不繼之以倦?!睒O,猶盡也。辨,分別政事也?!都懒x》曰:“祭之日,樂與哀半。饗之必樂,已至必哀?!?/span>○樂音洛,注同,又音岳。朝,直遙反,下注“朝聘”同。倦,本又作勌,其眷反。別,彼列反。已音以。 [疏]“子曰”至“以倦”。○正義曰:以前經云君子“貌足畏,色足憚”,故此經云“毋相瀆”,即是可憚之事也?!榜右u之不相因也”者,行禮之時,禮不盛者則露見裼衣,禮盛之時則重襲上服。是行禮初盛則襲衣,禮不盛則裼衣,是裼襲不相因也。若始末恒裼襲,是相因也。其行禮之時,或初襲而后裼,或初裼而后襲,所以然者,欲使人民無相褻瀆,使禮相變革也。○注“禮盛”至“是也”。○正義曰:案《聘禮》賓初行聘時則襲,故《聘禮》云“賓襲執(zhí)圭”是也。至聘訖受享之時,賓裼,奉束帛加璧行享。聘為禮盛,故襲;享為禮不盛,故裼。聘時有玉,故云“執(zhí)玉”也?!队裨濉吩弧皥?zhí)玉龜襲”,故云“之屬”也。案行享執(zhí)璧,璧亦是玉,於時裼衣,而云“以襲執(zhí)玉龜”者,但享時雖執(zhí)璧,以璧致享,比聘時執(zhí)玉為輕,故享雖有璧而裼也。又賓介自相授玉之時,介禮輕,裼而執(zhí)圭以受賓;賓禮重,則襲而后受圭。是賓之與介,亦裼襲不相因,故《聘禮》云“上介不襲執(zhí)圭,屈繅授賓,賓襲執(zhí)圭”是也。○“子曰:祭極敬,不繼之以樂。朝極辨,不繼之以倦”。○正義曰:以前經“毋相瀆”,故此經明行敬之時,不可以樂、倦也。極,盡也。言祭祀極盡於敬,不可以終末繼之以樂而不敬,言朝禮極盡於分別政事,不可以終末繼之以解惓而不分別也。○注“祭義”至“必哀”。○正義曰:引之者,證明此經不可繼之以樂之事也。 經文】 子言之:“歸乎①! 君子隱而顯,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 信。”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 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甫刑》曰②:'敬忌而罔有擇言在 躬?!弊釉?“裼襲之不相因也③,欲民之毋相瀆也?!弊釉?“祭極 敬,不繼之以樂;朝極辨,不繼之以倦。” 【今注】 ①歸乎:“歸乎”以下四句是孔子周游各國,諸侯莫能用,心厭倦而講的 話。②《甫刑》:《尚書》篇名,也稱《呂刑》。③不相因:因,因循。不相因, 不能照樣做。行禮時穿衣服,有時以裼為敬,有時又以襲為敬,所以說不相 因。 【今譯】 孔子說:“回去吧! 一個德行高尚的人即使隱身山野,他的名 聲也會遠揚的;不必故作矜持之態(tài),而神色卻自然莊重;不必聲色 嚴厲,而威儀卻自然使人敬畏;不必多說話,卻自然會得到別人的 信任。”孔子說:“德行高尚的君子,對人的一舉一動沒有不得體的 地方,對人的一顰一笑沒有不合適的地方,對人的一言一語也沒有 失禮的地方。所以君子的儀容足以使人敬畏,顏色足以使人驚懼, 言語足以取得別人的信任?!陡π獭氛f:'外表恭敬,內心戒懼,要使 別人在自己身上找不到一點可以挑剔的話?!笨鬃诱f:“在行禮中, 有時以露出裼衣為敬,有時以掩著上衣不露裼衣為敬,不能照樣 做,這樣是為了使人民不彼此褻瀆?!笨鬃诱f:“祭祀要盡量表達敬 意,雖有宴饗,但不能以歡樂為終止,而失去敬意;朝廷上的事一定 要盡力處理好,雖然煩勞,但不能因疲倦而最后草草了事。”
子曰:「君子慎以辟禍,篤以不掩(揜),恭以遠恥?!?/span> 鄭玄注:子曰:“君子慎以辟禍,篤以不揜,恭以遠恥?!焙V,厚也。揜,猶困迫也。○辟音避。揜,於檢反。遠,于萬反。 [疏]“子曰”至“遠恥”。○正義曰:“慎以辟禍”者,言君子恒須謹慎以辟禍患也?!昂V以不揜”者,篤,厚也;揜,謂困迫也。言君子篤厚行於善道,不使揜而而被困迫也。言“恭以遠恥”者,又能恭敬而遠恥辱也。 子曰:「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終日?!棺釉唬骸庚R戒以事鬼神,擇日月以見君,恐民之不敬也?!棺釉唬骸羔蛭?,死焉而不畏也?!?/span> 鄭玄注:子曰:“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肆,猶放恣也。偷,茍且也。肆或為“褻”。○日強,上人實反,下同;下其良反。肆音四。偷,他侯反,注同。恣,咨嗣反。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終日?!薄皟а伞?,可輕賤之貌也?!叭绮唤K日”,言人而無禮,死無時。○儳,徐在鑒反,又仕鑒反,輕賤貌。子曰:“齊戒以事鬼神,擇日月以見君,恐民之不敬也。”“擇日月以見君”,謂臣在邑竟者。○齊,側皆反。見,賢遍反,注同。竟音境。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睆珈稛o敬心也。○狎,下甲反,習也。侮,亡甫反。忕,時世反,又時設反。 [疏]“子曰”至“畏也”。○正義曰:此經又廣明恭敬之事,言君子之人,恒能莊敬,故德業(yè)日強。○“安肆日偷”者,肆,謂放恣;偷,謂茍且。言小人安樂放恣,則其情性日為茍且。經不云“小人”,文不具也。○“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終日”者,儳,可輕賤之貌。言君子則常行善道,不以一日之間使其身儳焉可輕賤,如小人不能終竟一日也。言不得長久也。若小人恒為無禮,使其身可輕賤,死期促近,不能終竟一日也。○注“擇日月以見君,謂臣在邑竟者”。○正義曰:知者,以其經云“擇日月以見君”,若朝廷之臣則每日朝君,何得云“擇日月”?據(jù)此故知邑竟,或擇日出使在外,或食邑別都,見君之時,須“擇日月”也。○“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正義曰:前經明君子恒能行恭敬,此明小人唯好狎侮。言小人遞相輕狎,侮慢相侵,雖有死焉禍害而不知畏懼也,以其“忕於無敬心”故也。言數(shù)為無恭敬之心,好相狎侮,故至於死焉而不知畏懼也。 子曰:「無辭不相接也,無禮不相見也;欲民之毋相褻也?!兑住吩唬骸撼躞吒?,再三瀆,瀆則不告。』」 鄭玄注:子曰:“無辭不相接也,無禮不相見也,欲民之毋相褻也。辭,所以通情也。禮,謂摯也?!洞呵飩鳌吩唬汗耪咧T侯有朝聘之事,“號辭必稱先君以相接”也。○褻,息列反。摯音至,本亦作贄?!兑住吩唬?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瀆之言褻也。○筮市制反。三息暫反。又如字。 [疏]“子曰”至“不告”。○正義曰:前明小人狎侮至於死亡。此明君子無相褻瀆。○“無辭不相接”者,言朝聘會聚之時,必有言辭以通情意。若無言辭,則不得相交接也。○“無禮不相見”者,禮,謂贄幣也,贄幣所以示己情。若無贄幣之禮,不得相見,所以然者,欲民之無相褻瀆也。○“《易》曰: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者,此《易·蒙》卦辭?!睹伞坟?,坎下艮上,“艮”為山,“坎”為水,山下出泉,是物之蒙昧童蒙之象也。筮,問也。言童蒙初來問師,師則告之。若再三來問,是為褻瀆。問既褻瀆,師則不復告之。引者,證無相褻瀆之義也。 【經文】 子曰:“君子慎以辟禍,篤以不掩,恭以遠恥?!弊釉?“君子莊敬 自強,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①,如不終日。”子曰: “齊戒以事鬼神②,擇日月以見君,恐民之不敬也?!弊釉?“狎侮,死 焉而不畏也。”子曰:“無辭不相接也,無禮不相見也,欲民之毋相褻 也?!兑住吩?'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③?!?nbsp; 【今注】 ①儳焉:儳然。散亂而無所檢束。②齊(zhāi):通“齋”,齋戒。③這 三句是《易經·蒙卦》辭。 【今譯】 孔子說:“德行高尚的人用行為謹慎來避免禍患,用修養(yǎng)篤厚 來解除困迫,用恭敬待人來避免恥辱。”孔子說:“君子總是莊重恭 敬,所以意志一天比一天強;小人總是安樂淫逸,所以才一天比一 天茍且委靡。君子絕不會使自己的身心有一天無所檢束,如同小 人那樣好像擔心無法過完一天的樣子?!笨鬃诱f:“齋戒然后奉祀鬼 神,挑選日子去朝見君主,這樣做,是因為擔心人民失去恭敬之 心?!笨鬃诱f:“在上位的人如果輕狎侮慢而失去莊重恭敬之心,那 么即使用'死’來威脅下民,下民也不會因此而畏懼的。”孔子說: “朝聘聚會的時候,如果沒有用言辭來互通情意,就不能互相交接; 如果沒有用見面禮來表達自己的真誠的感情,就不能相見。這樣 做,就是要使人民不要相互褻瀆?!兑捉洝飞险f:'第一次筮占,是示 兇吉的,但第二次問、第三次問,就變成褻瀆了。既然褻瀆了,就不 再示吉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