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是一種美德,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做人要有度量,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 用短淺的眼光看事,則事事不順心;用狹隘的胸懷去看人,則人人都有罪過。 01 眼寬容事 俗話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人的一生會經(jīng)歷各種坎坷、風雨,起起伏伏,誰能不遇到煩惱的事? 煩惱就像垃圾,扔掉了就沒有了;快樂就像空氣,感受過就記住了。 人無完人,事無完美。活在這個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樣樣順心的事,關(guān)鍵在于心態(tài)。 心態(tài)好,能把殘缺看成寶;心態(tài)差,卻向幸福發(fā)牢騷。 曾國藩早年在京城為官時,眼界并不寬闊,容不得沙子,脾氣還很暴躁。 有一次他跟湖南老鄉(xiāng)同官的鄭小珊共事,因意見不合就吵起來,隔著桌子就要動手,被大家拉開后還指著對方鼻子破口大罵。 這讓身邊的朋友開始疏遠他。 后來成為湘軍統(tǒng)帥的曾國藩,手握忠犬,掌管湘軍大小事務(wù),眼界狹隘的他,看不慣地方官員貪腐、無謂的作風,上下不齊心,人際關(guān)系很糟。 后來經(jīng)歷三次戰(zhàn)敗,三次自殺,未果后,曾國藩痛改前非。 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jié)。” 告訴我們:一個人若性格暴躁、做事畏首畏尾、貪欲嚴重,多半是眼見不寬,見識短淺。 離開的,就別記恨;失去的,就別懊惱。 看淡,才能放下,看透,才能釋懷。 成大事者,不計較眼前得失,放眼未來。 曾國藩有句名言:“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 未來的事情虛無縹緲,不要去多想,以免影響我們的心智。 活在當下,做好當下眼前的事,腳踏實地,心無雜念。以前發(fā)生的事,不要過于留戀,向前看。 “盡心知命,方能無畏無懼”。 我們唯有增長自己的見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才能讓自己在困難面前無所畏懼,勇往無前,創(chuàng)造輝煌。 02 心寬容人 古語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大??梢匀菁{上百條河流,是因為他有寬廣的胸襟;懸崖峭壁為啥能直立千丈,是因為他沒有過分的欲望。 曾國藩曾說:“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strong> 富貴功名往往如過眼云煙,“惟胸次浩大”對我們來說,有真正的意義、有幫助。 看淡才能放下,放下的是東西,得到的是境界。 曾國藩在勸誡弟弟的信中寫道:“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strong> 遇到事情,遭遇挫折,怨天尤人,叫天天不應(yīng),叫地地不靈,人們豈能被你的魅力折服? 凡事反求諸己,找尋自己的不足之處,日日留意加以克服,直到徹底改正。 這就是曾國藩提出的“悔缺”之道。 他認為,通過自我反省,不僅能使自己心平氣和,而且對待親友頗多受益,“百利而無一害”。 曾國藩善于識人用人。 早年的左宗棠、李鴻章都是他的門生、幕僚。 也并沒有因為左宗棠對他背后惡語相向而與他絕交,反之極力推薦他收復(fù)新疆失地; 也沒有因為李鴻章的才識去嫉妒陷害,而去幫助他人成功,官運亨通。 正因為曾國藩的寬闊胸襟,容別人所不能忍,手下能人輩出,都愿意聽他指揮。 所以,后人尊稱他為“天下第一完人”。 曾國藩常以“人不如我意,是我無量;我不如人意,是我無德”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用寬容之心待人,用真誠之心愛人,不必和他人計較。 釋懷和原諒才是正確做法,寬容和饒恕才是智者所為。 眼寬容事,心寬容人。 開闊自己的眼界,學(xué)會寬容他人,路會越走越寬,于己于他皆是人生幸事! |
|
來自: 戰(zhàn)勝法考 > 《國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