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李白一生傲視王侯、從不攀龍附鳳?你還是太天真了。 李白其實(shí)是一個極度渴望功名利利祿的人,甚至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舉個例子吧,安史之亂,唐玄宗逃亡, 諸王各自為政,其中永王李璘也組織了一支軍隊(duì)。李白進(jìn)入永王幕府,曾寫下一組《永王東巡歌》的組詩。其中有一首: 祖龍浮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 把永王比作“祖龍”“漢武”“文皇”,稱贊他比“秦漢”還了不起。這豈止是拍馬屁,簡直是跪舔了??梢耘c之相比的,只有《紅樓夢》中元春省親一節(jié),讓姐妹們寫詩歌頌大觀園美景,寶釵卻獻(xiàn)上藝術(shù)水平不低、卻毫無氣節(jié)的“睿藻仙才盈彩筆,自慚何敢再為辭”了。 當(dāng)然,換個角度,假設(shè)一下,如果永王成事,取得帝位,未始不能中興大唐,建不世之功。如果那樣的話,李白的馬屁拍得,就不是那么肉麻了。 可惜歷史不容假設(shè),永王不僅沒有“輕秦漢”,而且很輕易被以叛亂的名義平定掉了,連累李白也身陷囹圄。不過大唐氣象,畢竟不凡,對這個一心想從政、卻缺乏政治敏銳性、毫無政治判斷力的文人,唐朝政府并沒有對他趕盡殺絕,而是判了個流放的罪刑,途中又遇大赦,免罪了事(參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與《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是一個真誠的人。不管是給楊貴妃寫詩,還是歌頌永王,都是出自赤誠。畢竟,那個時代,文人算不上一種正當(dāng)職業(yè)。而政治地位,決定了李白對王爺、貴妃,勢必采取仰視的態(tài)度。 至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也同樣出于赤誠。說得難聽一點(diǎn),當(dāng)小狐貍吃不到葡萄的時候,它也是真的相信葡萄是酸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