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達芬奇名畫《救世主》以US$4.5億天價成交,榮登史上最貴畫作寶座,震驚全球。事后,牛津大學有學者提出意見,認為達芬奇只參與了5% - 20%繪畫,《救世主》真正「主筆」其實是他的愛徒盧伊尼(Bernardino Luini)。本周四,一幅與《救世主》出自同一來源的盧伊尼真跡,將于巴黎拍賣,估價€180萬 - 200萬(RMB 1,360萬 - 1,520萬)。 ▲ 盧伊尼《圣母與圣嬰,圣喬治及樂之天使》(Madonna and Child with St George and an Angel) ▲ US$4.5億天價成交的《救世主》,曾經(jīng)被認為出自盧伊尼之手 ▲ 《救世主》落槌成交一刻 今年是達芬奇逝世500年紀念,法國第一大獨立拍賣行Aguttes(奧古特)帶來他愛徒盧伊尼的真跡畫作,名為《圣母與圣嬰,圣喬治及樂之天使》(簡稱圣母與圣嬰)。畫作描繪英格蘭守護圣者「圣喬治」(Saint George)屠殺惡龍后,把后者首級獻給小耶穌的場景。 兩年前,《圣母與圣嬰》在倫敦拍賣,被來自德國的現(xiàn)任藏家收入囊中。這宗成交當時未引起太多關(guān)注,直到易手之后,收藏家委任專家重新研究及考證,揭露此畫實為盧伊尼的重要作品,早在文藝復興之時已經(jīng)備受追捧。 畫作的最早來源,可追溯至庫克爵士(Sir Francis Cook,1817-1901)。他既是富甲一方的商賈,繼承家族經(jīng)營的龐大貿(mào)易公司;同時又是19世紀末最重要的英國藏家,古典大師及意大利文藝復興畫作的收藏規(guī)模僅次于英國皇室而已。 ▲ 庫克爵士是英國十九世紀最重要的收藏家 ▲ 庫克爵士大宅的長廊大廳 1869年起,羅賓遜爵士(Sir Charles Robinson)成為了庫克爵士的私人藝術(shù)顧問。羅賓遜在藝術(shù)界甚有地位,曾經(jīng)擔任多間著名博物館的策展人或部門主管,包括維多利亞女王的繪畫陳列館,以及南肯辛頓博物館(V&A博物館前身)等。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圣母與圣嬰》納入庫克爵士收藏,在其Doughty House宅邸之中,與Fra Angelico、Filippo Lippi、Sandro Botticelli、Andrea del Sarto等一眾意大利畫家名作并列。 當時一同陳列的,還有如今無人不識的《救世主》(Salvator Mundi)。有趣的是,大家當時認為《救世主》的畫家是盧伊尼,而非達芬奇。 庫克爵士的么子后來成為藝術(shù)史學家,以及倫敦國家倫廊(The National Gallery)的贊助人。1913年,他和著名藝術(shù)史學家Tancred Borenius合著了一本重要的限量藝術(shù)圖錄,并把當中兩頁篇幅給予《圣母與圣嬰》,以巨幅圖例和專業(yè)注釋介入這幅大作。 ▲ 庫克爵士么子與Tancred Borenius合著的藝術(shù)圖錄,《圣母與圣嬰》占了當中兩頁篇幅 ▲ 《被圣奧古斯丁和圣瑪格麗特環(huán)繞的圣母與耶穌》|雅克馬爾?安德烈博物館 盧伊尼是16世紀最著名的米蘭畫家。他于1480年在意大利倫布第地區(qū)(Lombardy)出生,1500年作為學徒走訪米蘭。盧伊尼于1504年離開這座城市,三年后返回,完成位于主祭壇的名作《被圣奧古斯丁和圣瑪格麗特環(huán)繞的圣母與耶穌》,現(xiàn)存巴黎的雅克馬爾?安德烈博物館( Musée Jacquemart-André)。 在他的職業(yè)生涯初期,盧伊尼是倫巴第地區(qū)最出色的壁畫藝術(shù)家。他收到大量訂單,并在米蘭、薩龍諾、盧加諾等地區(qū)完成許多不朽巨作。這些壁畫充分展示了盧伊尼如何融會15世紀傳統(tǒng)倫巴第風格,作品可與另一位同樣偉大的意大利文藝復興畫家Vincenzo Foppa相媲美。 達芬奇于1482-1499年在米蘭工作之時,以及從1504年起至離開意大利到法國期間,盧伊尼和博塔費奧(Giovanni Antonio Boltraffio)都是他最得意的門生和助手。盧伊尼作品當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師父達芬奇的影響,尤其是后者慣用的的輪廓漸隱法和畫面構(gòu)圖,比如現(xiàn)藏倫敦國家畫廊的《圣母子和施洗者圣約翰》(約1510年創(chuàng)作)。 ▲ 《幼年耶穌的安眠》|羅浮宮 窺究盧伊尼的學徒生涯和工作研究,他也采用了自己的獨創(chuàng)風格,我們可以在博物館尋蹤問跡。在羅浮宮珍藏的《幼年耶穌的安眠》,我們可以辨認出達芬奇畫派的筆觸,尤其呈現(xiàn)在圣母臉部描繪之上,散發(fā)出母性的溫柔和神圣。盧伊尼作為壁畫專家,對顏色的把控力使他得到色彩大師之稱號。 盧伊尼大量的訂單數(shù)量,足以證明他在世時何其受歡迎。他多數(shù)重要作品均為意大利名門望族定制,比如Calvi de Menaggio家族定制的《圣母子與天使》。這幅木板油畫很可能是于1520-1530年間,為意大利科莫Menaggio教堂的圣安德烈主祭壇所創(chuàng)作。1914年,維斯孔蒂侯爵將之贈予羅浮宮,畫作自此成為這間頂尖博物館珍藏。 盧伊尼的聲望也可以從他的《幼年耶穌的安眠》(現(xiàn)于羅浮宮大廊廳懸掛)中體現(xiàn)。1664年,教皇亞歷山大七世把此畫作為外交禮物,送贈法王路易十四。 ▲ 盧伊尼《圣母與圣嬰,圣喬治及樂之天使》(Madonna and Child with St George and an Angel) 今天展示人前的《圣母與圣嬰》歷史數(shù)次修復。當然,對擁有500多年歷史的文藝復興藝術(shù)品來說,實屬正常。初次修復始于1898年,由Signor Cavenaghi于米蘭完成,注明于庫克爵士的圖錄當中。第二次在1955年,近期則在大約10年前:粗糙的重繪覆蓋整個畫面,枯黃的上光油遮住了圣母臉龐,改變了畫面的原來面貌。 當行方專家發(fā)現(xiàn)此幅畫作時,它幾乎沒有絲毫文藝復興巨作的震撼視覺效果。這次的修復工作包括去除粗糙的重繪,減弱清漆,并清潔整個第二層修復。 修復包括填補畫面上偶爾因磨損而起的間隙。專業(yè)人員避免過度修復或過度闡釋作品,以使原始繪畫層盡可能完美呈現(xiàn)。粘合劑的使用,也使修復有逆轉(zhuǎn)的可能。 ▲ 左圖為修復前,右圖為修復后 ▲ 左至右:十年前的復修、臉部去除發(fā)黃上光油、完成復修 清潔過程揭開了以往修復的面紗,呈現(xiàn)出畫作無與倫比的美麗。盧伊尼的典型繪畫風格被清晰地復原,衣服上生動鮮明的顏色,圣母衣袍的橘色、藍色、粉紅色,都重新找到了它們的光彩。 隨著一步步的修復過程,專家在耶穌臉頰上找到了重要發(fā)現(xiàn):孩童皮膚的肌理清透可見,吹彈可破,皮膚的真實感和甜美的臉頰得以重現(xiàn)于世。 《圣母與圣嬰》描繪英格蘭守護圣者「圣喬治」(Saint George)屠殺惡龍后,把后者首級獻給小耶穌。這個主題見于1267年出版的《黃金傳說》。此書是基督宗教傳記集,逐章介紹耶穌、圣母瑪利亞、大天使米迦勒等重要人物或圣人。 ▲ 《圣喬治屠龍》|華盛頓國家畫廊 ▲ 盧伊尼《圣母與圣嬰,圣喬治及樂之天使》局部 ▲ 盧伊尼《圣母與圣嬰,圣喬治及樂之天使》局部 ▲ 盧伊尼《圣母與圣嬰,圣喬治及樂之天使》局部 ▲ 盧伊尼《圣母與圣嬰,圣喬治及樂之天使》局部 在《圣母與圣嬰》之中,盧伊尼以具有多重性又原始的方式闡釋此經(jīng)典宗教主題:聚攏的畫面安排,囊括了四位主要人物- 小耶穌、圣母、圣喬治、天使,以及龍和馬,并使用黃金分割線聚焦視線,使觀者能夠集中于圣喬治和耶穌的象征性交流。 實際上,傳統(tǒng)敘述多數(shù)展示圣喬治與惡龍的戰(zhàn)斗。例如庫克爵士收藏的另一幅意大利文藝復興畫作《圣喬治屠龍》(現(xiàn)藏華盛頓國家畫廊),就正正展現(xiàn)了這一場景。盧伊尼沒有描繪傳統(tǒng)屠龍場景,而是以后來的發(fā)展為故事基調(diào):講述圣喬治成功屠龍后,與耶穌之間的深入交流,擴闊了敘事維度。在當時宗教濃厚的社會氣份下,使得敬拜者、基督徒看到活生生的故事,如春花秋落般自然地扎根人心。 前景畫面的敘事和感情傳達扣人心弦,遠景同樣令人感到深長意味。一個想像中的城市在群山起伏的風景中顯現(xiàn),蔚藍的天空以及圣母子蔭庇在巖洞下,都讓人無可避免地聯(lián)想到達芬奇畫派的典型風格。其實類似《巖間圣母》的主題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盧伊尼作品,比如現(xiàn)藏倫敦國家畫廊中的《施洗約翰與圣母子》,以及羅浮宮收藏的《圣母子與天使》。 ▲ 盧伊尼《圣母與圣嬰,圣喬治及樂之天使》局部 ▲ 盧伊尼《圣母與圣嬰,圣喬治及樂之天使》局部 ▲ 畫中植物常見于意大利北部和倫巴第大區(qū) 畫家對畫中植物,作出精確的科學性描繪。這種植物常見于意大利北部和倫巴第大區(qū),象征耶穌基督生活的不同周期以及圣母的身份。在《圣母子與天使》之中,盧伊尼亦描繪了相同的植物。 我們可以推測《圣母與圣嬰》是盧伊尼職業(yè)生涯的晚期作品。畫家此時已吸收概括并創(chuàng)造出個人風格,畫面具有強烈結(jié)構(gòu)性,象征性的三角形構(gòu)圖和內(nèi)容的連續(xù)性,巖洞產(chǎn)生的景深感,意大利的風景等等,都代表了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 對光與影的精細描繪,以及人物肌膚的透明度,比自然更趨真實的風格,稱之為暈涂法。最重要的實踐者正是達芬奇,名作《蒙娜麗莎》便是使用暈涂法的代表作。此外,從畫面可以明顯辨別出盧伊尼的用色多么特別。這種鮮艷跳脫的顏色經(jīng)常使用在壁畫當中,賦予人物強烈的性格特征。 ▲ 1988年在摩納哥出售出的摹本 ▲ 另一幅摹本現(xiàn)存米蘭城以北的教堂 盧伊尼的聲譽是如此之高,以至這幅巨作共有三幅摹本。第一幅繪于16世紀,現(xiàn)存米蘭城以北的教堂當中。另外一幅為私人收藏,于1988年在摩納哥售出。至于最后一幅,則由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仔細觀察之下,原作及摹本之間對于構(gòu)圖的把握,人物的描繪,以至盧伊尼對于畫面精細的把握,皆有天淵之別。 我們盧伊尼(Bernardino Luini)的一生所知甚少,究其緣由,可能是因為瓦薩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犯下的一個錯誤。這位著名的藝術(shù)家傳記作家在著作中,把盧伊尼稱了作「di Lupino」。 盡管他犯了錯誤,但在著作中對盧伊尼的描述,包括「人物描繪出奇的精細,直率,輕松自然」,「油畫作品如同濕壁畫一樣卓越」,「非常謙虛,并專心致志服務于藝術(shù)工作」,「他值得大家給出如此高的評價,德藝雙馨的偉大藝術(shù)家」等等,令誤解在十九世紀消除時,為盧伊尼贏得「倫巴第的拉斐爾」的稱號。 ▲ 盧伊尼《在眾醫(yī)生當中的主耶穌》|倫敦國家畫廊 之后,得益于藝術(shù)史學家的深入研究,盧伊尼的藝術(shù)成就得以為人所知;在此之前,他很多畫作都被認為是師父達芬奇所繪,例如是倫敦國家畫廊收藏的《在眾醫(yī)生當中的主耶穌》。 19世紀,盧伊尼的藝術(shù)成就再次閃耀人間。歐洲當時盛行浪漫主義,包括斯湯達爾(Stendhal)在內(nèi)的許多名作家,都建議讀者去意大利欣賞盧伊尼的濕壁畫,用來「向意大利的美麗繪畫道別」。 2014年,米蘭王宮為盧伊尼舉辦大型個人回顧展,以紀念這位文藝復興大師。2017年,曾經(jīng)被認為是盧伊尼作品的《救世主》,在全球焦點下以US$4.5億的天價在拍賣場成交,更令他的名字倍添傳奇。 |
|
來自: 燕山茶社 > 《中外美術(shù)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