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4年,是明帝國最后一個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崇禎”的第十七年,這是明王朝作為大一統(tǒng)王朝的最后一個年號,而十七年則是這個“崇禎”年號的最后一年,這一年,大明王朝從風雨飄搖,終于走向了末日,唱響了一個王朝的最后挽歌。本文記述的就是從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西安稱帝,至三月十九李自成攻破北京城,這大明王朝的最后108天里面,所發(fā)生的故事,本文較長,請諸君耐心閱讀。 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初一日,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登基稱帝。國號大順,改元永昌,改西安為長安,稱西京,以秦王殿為宮,增舊殿為九間,以符帝制。同時大修長安城。 李自成既然自己稱了帝,那自然就應該像歷史上其他的皇帝一樣,光宗耀祖,追封自己的歷代先人。于是李自成追尊其曾祖以下均為皇帝,母呂氏為太后。規(guī)定其父、祖以及他自己的名諱,不得使用。同時冊封妻子高氏為皇后,妾陳氏為貴妃。 當上了皇帝的李自成,當然不能忘記手下的那些哥們。兄地們跟他出生入死,不就是為了今天的榮華富貴? 李自成緊接著就開始大封功臣。權(quán)將軍、制將軍封侯,果毅將軍、威武將軍則封伯、子、男。劉宗敏、田見秀、谷英、李錦(李過)、劉芳亮、張鼐(李雙喜)、袁宗第、劉國昌等人被封侯。劉體純、吳汝義、馬世耀、李友、劉忠等人被封伯。降將白廣恩、陳永福、王良智(就是那個獻了西安城的王根子)等人也被封侯。其余被封子、男爵的。則多達80人左右。 李自成為了分封文官,改動了官制,為的就是能夠利益均沾。他把內(nèi)閣改為天祐殿,設大學士平章軍國事。這個職務相當于丞相,當然是牛金星的了。另一個重要謀士宋獻策則被任命為軍師。 大順王朝的行政機構(gòu)雖仍為'六部',但是長官都升了級,原先每部只有侍郎1人,如今也都設置了尚書。中央其他機構(gòu)的名稱以及地方機構(gòu)的名稱,也都作了改動,以示與舊朝有別。 李自成分授各級官員,頒發(fā)新印。為了招徠讀書人,他還開科取士。 李自成登基做了大順皇帝,下詔免征三年錢糧,這個對于老百姓來說,當然是好事。但是他的這么多兵馬,也要吃飯呀,不征錢糧,如何維持? 李自成自有辦法!他用的方法就是向豪紳污吏追贓。在渭南時,他就責令當?shù)睾兰澇鲳A銀160萬兩。進了西安城后,他又故伎重施。他大宴西安城中縉紳大戶,并把秦王府中的金銀器皿分給他們,然后對他們說,軍中缺餉,你們都是官吏,不會沒有銀子,應該拿出來助軍需。此時站在旁邊的部下,又恰到好處地故意露出兵器,嚇得那些縉紳直發(fā)抖。 戲唱足了,李自成就開始說話了,當過九卿的出銀五萬,中丞三萬,監(jiān)司一萬,知縣之類的也要出五千。 此時的李自成,在西安城中十分風光。他每三日必親赴教場校射,身穿藍布袍,張小黃蓋,乘馬而行。百姓只要一見他的黃龍纛,便一起伏在地上連喊萬歲。 李自成在西安興高采烈登基,而千里之外的北京城里卻是一片愁云暗淡的景象。正月初一早朝,鐘鳴之后卻不見人影。過了很久才見文武大臣趕來,個個萎萎縮縮。 早朝結(jié)束后,崇禎皇帝把閣臣留下來喝茶,其實就是商議事情。閣臣們乘機向崇禎帝提出用內(nèi)帑充餉。 讓這些閣臣們沒有想到的是朝局已經(jīng)到了如此危難的時候,崇禎帝居然還是舍命不舍財,只是一句'今日內(nèi)帑有難以告先生者',就把大家給打發(fā)了。 君臣議了半天,也沒有議出什么名堂。初三日,崇禎帝召見左中允李明睿。李明睿提議崇禎帝親征,這其實就是讓崇禎帝南遷的委婉說法。 然而崇禎帝這時的反應,卻是急忙用手指天,制止道:'此事不能亂說'。李明睿要崇禎帝趕緊決斷,而崇禎帝卻說不行,并要李保密。 崇禎皇帝在北京城一片愁云慘淡的時候,李自成正在西安城磨刀霍霍,準備誓師東征。其實早在一個月前,李自成就已經(jīng)派了李友、白鳩鶴兩員大將,率先頭部隊進攻山西。十二月十八日,這支部隊在禹門口渡過黃河,并傳牌山西各州縣,要求各地官吏認清形勢,不作抵抗。 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初八日,李自成在西安誓師,留下了權(quán)將軍田見秀留守西安,自己親自統(tǒng)率主力,由西安出發(fā)開始東征,直撲北京。 李自成的大軍渡過黃河后,就兵分兩路,一路是由劉芳亮率領(lǐng)的左營,渡河后即沿黃河北岸向東運動,一路由李自成率領(lǐng)直撲平陽府(今臨汾)。 正月二十三日,李自成兵臨平陽城下。戰(zhàn)事很簡單,平陽知府張璘然直接投降,西河王及宗室300余人被殺。 李自成占領(lǐng)平陽后,并沒有多做停留,隨即揮師北上,兵鋒直指太原。 崇禎皇帝得到平陽失守的消息后,坐立不安,他所任用的官員,如陜西總督余應桂、陜西巡撫李化熙,還有宣大總督,陜西巡撫之類的,居然都連上任都不敢,更別說讓他們?nèi)ソ藴甾r(nóng)民軍了。 正在崇禎皇帝手足無措,百爪撓心的危急時刻,一個人踴躍的站出來要求為他分憂,崇禎皇帝當時是喜出望外。這個人就是時任大學士的李建泰。 李建泰是山西曲沃人,有家財百萬。他見崇禎帝如此憂心忡忡,便站出來說他愿意返回家鄉(xiāng),散財集兵抗敵。 崇禎帝自然是喜出望外,于是就在正月二十六日告太廟,并親至正陽門樓設宴為李建泰餞行,命其以大學士督師,賜尚方劍。 李建泰躊躇滿志的率領(lǐng)著人馬就出發(fā)了,可是在路上聽說了山西局勢危急之后,他便放慢了速度。 士兵們聽說要去山西和李自成作戰(zhàn)軍心頓時渙散,還沒走到涿州呢,兵士就已逃亡了千余人。就這樣走走停停,到達順德府廣宗縣時,縣中的豪紳居然閉城不接納他們,李建泰就直接下令攻城。 二十九日,李建泰在得知農(nóng)民軍已占領(lǐng)其家鄉(xiāng)后,就再也不肯向前走一步了,而是退回了保定。而此時的太原已是危急萬分了。 二月初六日,李自成兵至太原城下。當時城中長官是革職巡撫蔣懋德。他率部勉強支撐了兩天。至初八日凌晨,巡撫標營裨將打開新南門投降,太原被克。晉王被俘,蔣懋德自殺,布政使趙建極等多人被殺。 二月十六日,在太原城修整了不到十天的李自成,再次率部進發(fā),直逼北京。在路上他發(fā)布了著名的《永昌詔書》,詔書歷數(shù)明王朝以及歷代皇帝的罪過,并要崇禎帝度德審己,看清形勢,及早投降。 二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在寧武遇到了總兵周遇吉的頑強抵抗。雙方打得十分激烈。李自成雖最終攻下了寧武城,殺了周遇吉,但也付出了沉重代價。 李自成東渡黃河后,也只有在寧武這一個地方遇到了頑強的抵抗,此役過后,李自成再也沒有遇到什么抵抗,基本上是兵不血刃,勢如破竹,直搗北京。 三月初一日,李自成抵達大同。大同總兵姜瓖投降,代王朱傳櫅(火字邊,實在找不到這個字)全家被殺,大同巡撫衛(wèi)景瑗自殺。接著,陽和(今陽高)兵備道于重華投降,郊迎十里。 三月初六日,李自成抵達宣府(今宣化),早已約定投降的總兵王承胤開門投降,巡撫朱之馮自殺。 三月十五日,李自成抵達居庸關(guān)。守將唐通和監(jiān)軍太監(jiān)杜之秩投降,京師的'北門鎖鑰'居然被李自成不廢吹灰之力就占領(lǐng)了。 三月十六日,昌平被攻破,'十二陵'被焚。京師之北已無險可守了。 昌平失守的消息傳來的時候,崇禎帝正在依次召對考選諸臣,題目當然是關(guān)于外虜內(nèi)寇方面的。 到了這種時候,崇禎帝居然還有心情干這些無聊的事,這就說明他自己也已經(jīng)方寸大亂。他是一會兒憑幾而聽,一會兒又東張西望,又是磨墨,又是倒茶,已經(jīng)坐立不安了。 就在此時,內(nèi)官匆匆遞進一封密件,崇禎帝拆開一看,大驚失色,并立即退入后宮。那些大臣們更是一個個不知所措。而崇禎帝拿到的密件,就是昌平失守的敗報! 昌平一失,崇禎帝就感到了大明江山是真的完了,就再也無法掩飾內(nèi)心的恐慌了。對這一天的到來,崇禎帝應該是有預感的。不過,當預感以如此之快的速度,真的要變成現(xiàn)實的時候,崇禎帝仍是感到突然,甚至有點難以接受。 崇禎帝對時局的估計,一直就抱有幻想和僥幸。但是也正是這些幻想和僥幸,才使他落到了此時進退無路的地步。 當初在李自成的軍隊剛殺過黃河的時候,崇禎帝和他的大臣們就在商討應對之策。除了前邊所說的李建泰奉命督師的鬧劇之外,其實當時還真是提出來了兩個對策:一是調(diào)遼東總兵吳三桂部進關(guān)守衛(wèi)京畿,抵擋李自成;一是南遷,退守東南半壁江山。 關(guān)于征調(diào)吳三桂進關(guān),其實崇禎帝早在正月十九日就在召對群臣時候提出來了,崇禎帝想抽調(diào)五千精兵隨吳三桂入關(guān),并認為關(guān)外余兵尚多,調(diào)走5千仍可支撐局面。 崇禎帝是一個優(yōu)柔寡斷而且還不愿負責任的人,他還擅長諉過于大臣。所以他并沒有直接下達調(diào)兵命令,而是要求大臣們商議后再決定是否實行。 崇禎帝把皮球踢給了大臣們,而早已深知他的德行的大臣們,則又把皮球踢了回來。首輔陳演堅決反對調(diào)吳三桂入關(guān),兵部尚書張縉彥也持此態(tài)度。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就是擔心吳三桂率精兵一撤,不僅寧遠等地不保,就連山海關(guān)能否守住也成了問題。如此重大之事,哪里是大臣們能負得了責的,因此還得請皇帝圣裁。 最后鍋還是由崇禎自己背了起來,下詔決定放棄寧遠,調(diào)吳三桂進關(guān)。不過,陳演等人并沒有立即去執(zhí)行此策。他們一議再議,不斷扯皮,千方百計地想推卸責任。 一直到了二月二十一日,薊遼總督王永吉、巡撫楊鶚、吏科給事中吳麟征,再次奏請放棄關(guān)外寧遠等地,調(diào)吳三桂入關(guān)屯衛(wèi)京師。崇禎帝對陳演等人的拖延也已十分不滿,便將此疏讓陳演及大學士魏藻德閱讀,兩人不敢應對。 說到底還是陳演等人,害怕負責任而不敢決策。他們先是請崇禎帝召見吳三桂之父吳襄,詢問吳襄的意見。在得到吳襄肯定答復后,他們竟又請崇禎帝下令派人赴關(guān)外詢問吳三桂的意見。這樣的一來一往,便到了月底。 三月初四,李自成兵鋒已經(jīng)直指北京了,實在是不能再等了,崇禎帝這才下定決心,于是詔封吳三桂為平西伯,薊鎮(zhèn)總兵唐通為定西伯,掛平賊將軍印、援剿總兵左良玉為寧南伯,鳳廬總兵黃得功為靖南伯。不久又補封山東總兵劉澤清為平東伯。 三月初六日,崇禎帝下令放棄寧遠,命薊遼總督王永吉、寧遠總兵吳三桂入衛(wèi)京師,同時檄調(diào)薊鎮(zhèn)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率部勤王。 這幾路勤王的人馬,吳三桂是根本沒有來得及趕到北京,而山東總兵劉澤清則謊稱有傷,在大掠臨清后率兵南逃。唐通是及時趕到,但是就是他把居庸關(guān),拱手讓給了李自成。 至于南遷之議,上文咱們已經(jīng)講過,早在正月初,左中允李明睿就曾經(jīng)向崇禎帝提出。卻被崇禎帝嚴詞拒絕。 但是隨著形勢的急劇惡化,駙馬鞏永固、督師李建泰、左都御史李邦華等人也紛紛提出南遷之議。 南遷之議一共有兩個方案,一種方案主張崇禎帝赴南京,太子留守北京;而另一種方案則是主張?zhí)酉雀澳暇?,崇禎帝本人則留守北京。 崇禎帝的意思,當然是愿意自己赴南京,而把太子留在北京。但是出于照顧面子,他又希望大臣們能出面固請,并以親征之類的名義出京南赴。 可是以陳演為首的內(nèi)閣,卻不肯出面承擔責任,而且還有不少大臣反對此舉。到了后來,崇禎帝看到支持太子南下監(jiān)軍的大臣越來越多,就擔心生出事端來,就下決心都留在北京,誰也不去南京。為此他還有著一番漂亮的說辭:'祖宗辛苦百戰(zhàn),定鼎此土,賊至而去,何以責鄉(xiāng)紳士民之城守者?何以謝失事諸臣之得罪者?且朕一人獨去,如宗廟社稷何?如十二陵寢何?如京師百萬生靈何?' 他對于建議太子南下監(jiān)軍之主張更是不滿。他斥責道:'朕經(jīng)營天下十幾年,尚且如此不濟,孩子家又能做什么?' 崇禎帝對時局仍抱有幻想和僥幸。他仍然寄希望于李建泰的督師,還幻想著吳三桂等部的入衛(wèi)勤王。他甚至認為即使李自成兵臨城下,也未必就能攻破北京城。事實證明,他的這些想法可以說是癡人說夢了。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領(lǐng)的大軍進抵北京城下,同日開始攻城。當時京城的防守,外則由襄城伯李國楨主持,內(nèi)則由提督太監(jiān)王承恩負責。 李國楨的'三大營'駐扎在城外。當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率部掩殺而來時,'三大營'基本上未作抵抗,便已瓦解、投降。 '三大營'是明帝國京畿衛(wèi)戍部隊中最為精銳的部隊,配備有火炮、鳥槍等火器。而這些裝備精良的火器,此時成了農(nóng)民軍的利器,轉(zhuǎn)而被用作攻城。 城外'三大營'瓦解后,守城的重任就部全由太監(jiān)負責了。當時登陴守御的兵卒只有五六萬而已,外加數(shù)千小太監(jiān),根本難擋攻城之勢。 更為讓崇禎帝沒有想到的是,那些他素為他所親信,危難之時被他委以重任,主持守城的宦官們,此時已經(jīng)起了投降之心,準備獻城。 三月十八日,已降于李自成的原宣府監(jiān)軍太監(jiān)杜勛射書城中,與守城太監(jiān)曹化淳聯(lián)系。三月十八日下午,大太監(jiān)曹化淳打開彰儀門,向農(nóng)民軍投降,外城被占領(lǐng)。而城內(nèi)的崇禎帝居然對此事毫無所知!他還在白癡的下著人生的最后一次'罪己詔',癡人說夢般地宣布只追究李自成一人之罪,其余的人都可獲赦。 三月十八日晚上,崇禎帝得知外城已被獻城的消息之后,幾近瘋狂。他逼周后自殺,親手斬了袁妃、樂安公主、昭仁公主等人,又令太子、永王、定王設法出逃。 他崇禎帝在發(fā)了人生中最后一道諭旨,令成國公朱純臣總督內(nèi)外諸軍,并把太子托付給他之后,就悄然離去,不知所蹤。不過,他的這道最后諭旨被送到內(nèi)閣時,內(nèi)閣已經(jīng)沒有人了,隨后就被沖進宮中的農(nóng)民軍給繳獲了。 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lǐng)農(nóng)民軍進占內(nèi)城。此日中午,李自成在群臣的前護后擁下,由德勝門進城。策馬行至承天門下,李自成挽弓搭箭,射向?qū)懼?奉天承運'的門匾??上]有射正,而是射在了'天'字的旁邊。由此就有人附會說,李自成沒有天子的命,就差那么一點點。 當李自成等人進宮時,太子朱慈烺在門左長跪不起,李自成就命人扶起他。隨后永王、定王二個皇子也被搜了出來。李自成安慰他們道:今日即同我子,不失富貴!并把他們送到劉宗敏處。 三月二十二日,大順軍士終于在后宮的煤山上發(fā)現(xiàn)了崇禎帝吊在樹上的遺體,長發(fā)覆面。在其衣袖上寫有兩行墨書。一行是:'因失江山,無面目見祖宗,不敢終于正寢。'另一行是:'百官俱赴東宮行在。'陪在他身邊吊死的,只有提督太監(jiān)王承恩一人。 皇帝吊死了,太子被擒了,京師被占了,大明朝在這一天,基本上算亡國了!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經(jīng)歷了276年的風風雨雨,至此宣告結(jié)束。雖然后面還有隆福,永歷那些小朝廷在茍延殘喘,但是他們也知道,這個波瀾壯麗的江山,從1644年4月起,已經(jīng)不屬于他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