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è quán sǒng yǒng chéng chàng wànɡ 2.(1)鼓動別人去做某事。 (2)害怕承擔罪責而偷偷逃跑。 (3)胡亂說出斷定的話。 3.D(解析:D項中的感嘆號應改為逗號。) 4.C(解析:C項不合邏輯,一面對兩面,在“具有”前加“是否”。) 5.C(解析:C項屬于心理描寫,也是抒情。) 6.示例:從鳴蟬的歡唱中,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熱烈。 7.(1)示例一:用真誠架起溝通的橋梁 示例二:溝通增進友誼,真誠構(gòu)建和諧 (2)示例:我同桌很喜歡我的一個漂亮本子,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本子不見了。我也沒調(diào)查清楚就怪我同桌,說是她拿了,還和她吵了一架,她哭了?;丶液笪野l(fā)現(xiàn)本子竟然在我書包里!后來我向她道歉,她也原諒了我。 (3)示例:遇到事情我們要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進行換位思考,對別人多加理解和包容。主動與大家溝通,參與大家的討論與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消除彼此之間的誤會。 8.凝望 被疑 蒙冤 受罰 9.不大喜歡——憤怒——虐待——難過。表現(xiàn)出“我”是一個良知未泯、嚴于律己、敢于自責的人。 10.“似乎”一詞不能刪去?;ò棕垖τ谶@一對黃鳥的“特別注意”,只是“我”的猜測和推斷,并不十分肯定,所以用“似乎”一詞。刪去后與事實不符。 11.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我”對貓的厭惡之情,為下文發(fā)現(xiàn)冤屈貓后的后悔自責埋下了伏筆。 12.B(解析:解答此題,需要從文中搜集到相關(guān)信息后,聯(lián)系文章主題做出判斷,“我家永不養(yǎng)貓”是因為“我”對一只弱小的生命的殘忍,導致“我”見了貓就會觸發(fā)靈魂的傷痛,對貓的負罪感永遠不能消除,乃至延伸到永遠愧對這類弱小的生命。) 13.從毛色、性情、形態(tài)、動作等方面,描寫了第一 只貓的活潑可愛。) 14. 文中的“我”是三只貓的主人,“我”喜歡前兩只貓,厭惡第三只貓。“我”既是前兩只貓的悲劇的目擊者,又是后一只貓悲劇的主要制造者。這樣,作者容易借“我”之口,便于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便于揭示文章的主題思想,引起讀者的共鳴。 15.(示例:“我”對第三只貓的感情遠超過前兩只?!拔摇睂η皟芍回埵窒矚g,對第三只不喜歡,卻對它難以忘記。這種對比手法的運用,使作者欲彰顯的部分更加突出,醒目。) 16.示例:1.我認為凡事不能主觀臆斷,在弄清事實前不要作結(jié)論。2.對人對事不應存偏見、私心。3.要有同情心,特別是同情弱小者,要寬容、仁愛。意近即可。 17.不肯吃食,悼念故主產(chǎn)下小犬,遭遇送人 18.不矛盾。因為前面大黃悼念故主,所以拒絕食物,瘦多了;后文交代它快要臨盆,為了把孩子生下來,它才肯吃食。 19.(1)示例:句子中“咬”“拖”兩個動詞很精當,形象地刻畫出大黃引領(lǐng)鄰居救主的急切行為。 (2)示例:句子中“摟”字體現(xiàn)了大黃見到孩子時的慈愛之舉;“喔喔地歡呼”繪聲繪形,足見大黃與孩子團聚的快樂。 20.①忠誠:因為主人離世,拒絕吃食;離開孩子后,追隨主人而去。②愛孩子:為了肚子里的孩子,開始進食;孩子被送人后“神色戚然,淚水盈眶”;見到孩子后“摟作一團,喔喔地歡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