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隴南羌氐后裔兩大姓氏探源 婁炳成

 婁炳成 2020-05-12

  一、羌人與楊姓

  晉懷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人梁勤建宕昌國,到公元566年被北周攻滅,時間長達259年,共傳9代12主。現(xiàn)在,居住在隴南宕昌縣官鵝溝、大河壩等地的“藏族”,實際上是羌人的后代。而這些羌人的后裔們,大多數(shù)都姓楊。在宕昌縣南河鎮(zhèn)北有兩個相鄰的村子,一個叫做“大族”,一個叫做“小族”,之所以有“大族”“小族”之分,實際上還是歷史形成的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區(qū)別?!按笞濉贝宥酁殡s姓,而“小族”村里則多為楊姓。尤其是,在四川北川縣、九寨溝縣居住的羌族,在陜西鳳縣、寧強縣居住的羌族后裔,也多有楊姓者,譬如,近來走紅的青年演員楊迪,就是羌族人,系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人氏。

  那么,羌人中的楊姓是怎么來的呢?主要有三個來源:

  一是源于羌族圖騰。

  據動物學家研究,早在1萬多年前,羊就生活在甘、青草原上。由于羊性情溫順,易于馴服,肉食鮮美,皮毛又是御寒的最佳物品,具有多種實用價值,羌族先民們很早就開始馴化和飼養(yǎng)羊,從羊身上獲取生活的必需品,并從中獲得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力量。當時的羌人認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還具有靈魂,能保護自己部族的成員,因此在眾多的自然物中,羌族先民選出了與自己生存最密切、最親近、最重要、影響最大的羊,將它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上,采用一定的專門儀式,經常對之崇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護和好處,由此產生了羊崇拜。

  《說文解字·羊部》說道:“羌,西戎,羊種也。”指明羌族人的祖先為古中原西部的羊種人,也即以羊為圖騰的民族。古羌族人從殷商王朝時期起,便以牧羊為生,“羌”字即系由“羊人”兩字合成,乃是一養(yǎng)羊而獲利的游牧民族,故后裔有的便以羊為氏。在今甘肅境內,有一支羊氏族人,其族系古代羌族人的后裔。后來在民族大融合當中,受漢文化影響,因“羊”與“楊”諧音,便改“羊”為“楊”了。

  二是源于氐羌融合。

  歷史上,隴南氐族楊氏,是古代氐族中的大姓,也是楊姓在古代少數(shù)民族中最大的一支,長期以來與弘農楊氏并稱。氐族自稱是盤瓠之后,可能與崇拜狗圖騰的南方少數(shù)民族有血緣關系。后來,他們努力向西擴展,在今陜西、甘肅、四川一帶,從事畜牧和農業(yè),并與冉駹夷、白馬羌交錯雜居在一起,在羌族的融合下,慢慢地“嫁娶有似于羌”。故史學家又把氐羌統(tǒng)稱之為“西戎”,有氐羌同源說。

  楊姓由于是古代氐族中的第一大姓,故在氐族所建立的仇池、前秦、后涼三國中,楊姓起了中堅作用,其中的仇池國就是楊姓氐人建立的地方政權。仇池國消亡后,楊氏氐人又相繼在隴南建立了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等地方政權。其時,羌民族多有依附,與氐民族相互融合,以國姓為榮,遂改為楊姓。

  三是源于固有之姓。

  “楊”姓的起源中,就有“源于古羌族,出自春秋時期西戎后裔羌族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為氏?!边@說明,羌人中的楊姓,古已有之。

  二、白馬人與班姓

  據專家考證,居住在隴南文縣鐵樓鄉(xiāng)的白馬藏族是氐人的后裔,而白馬人以班姓為多。那么,白馬人中的班姓是怎么來的呢?

  說來話長,簡言之,是歷代封建王朝對少數(shù)民族實行“羈縻政策”和“改土歸流”管理方式造成的。羈縻是指中國古代朝廷在邊遠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專門設置州縣,以情況特殊,因其俗以為治,有別于一般州縣,相當于現(xiàn)在的自治區(qū)和自治州?!傲b縻政策”源于秦漢,興盛于唐宋,元朝完善成土司制度,明朝時期達到鼎盛,又于中后期開始崩潰,至清朝中期基本改土歸流完畢。這是中央王朝籠絡少數(shù)民族使之不生異心而實行的一種地方統(tǒng)治政策。通過這種政策,處理中央與地方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關系,以維系中央集權制度的統(tǒng)治。

  所謂羈縻,“羈”就是用軍事和政治的壓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經濟和物質利益給以撫慰,即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立特殊的行政單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數(shù)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機構,承認其酋長、首領在本民族和本地區(qū)中的政治統(tǒng)治地位,任用少數(shù)民族地方首領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隸屬于中央王朝、經濟上有朝貢的義務外,其余一切事務均由少數(shù)民族首領自己管理。

  改土歸流就是把少數(shù)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為政府官員管理方式。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領,流官由朝廷中央委派。改土歸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時加強中央對一些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的統(tǒng)治。改土歸流一般采取兩種辦法:一是從上而下,先改土府,后改土州。二是抓住一切有利時機進行,如有的土官絕嗣,后繼無人,或宗族爭襲,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間互相仇殺,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鎮(zhèn)壓后,以罪革職,改由流官充任。

  清雍正朝的改土歸流還只是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部分地區(qū)實行,未改流的地方還不少。乾隆二十二年“甘肅番子土民,責成土司查察”,即使改流處,也還保留原土司的殘余勢力,他們仍能不同程度地控制原來的屬民,但改土歸流廢除了土司制度,減少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動亂因素,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的統(tǒng)治,有利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對中華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和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有著積極意義。

  班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巧匠公輸班,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公輸班,曹姓,公孫氏,出生于魯國的附庸國小邾國,為沒落貴族后裔,世人因之稱其為魯班。公輸班是中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土木建筑工匠、著名的發(fā)明家,長期以來受到人民的尊敬,被尊奉為“匠師之祖”。作為杰出的神工巧匠,也成為人們歌頌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神話人物。在公輸班的后裔子孫和弟子中,多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班氏,世代相傳。

  少數(shù)民族之所以多有姓班者,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今瑤族、壯族、蒙古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班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班氏,延續(xù)至今。隴南白馬人班姓者,亦來源于此。

  以上所述,為筆者所考證隴南羌氐后裔“楊”“班”兩大姓氏的來源。羌氐歷史悠久,與漢藏一樣,都是華夏非常古老的民族,數(shù)千年來經歷了多次民族大融合,其中“楊”“班”兩大姓氏,或許還有其他多種來源不為筆者所知,愿求教于方家,以維護學術研究的嚴肅性。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