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氣分析可以了解O2的供應和酸堿平衡狀況,是搶救危重病人和手術(shù)中監(jiān)護的重要指標之一。有采自于動脈和靜脈血兩種,但靜脈血不能反映氧和情況,臨床上常用動脈血。 血氣分析測定標本采集的基本要求: 1.合理的采血部位(橈動脈、肱動脈、股動脈); 2.嚴格地隔絕空氣,在海平面大氣壓下(101.3kPa,760mmHg)、安靜狀態(tài)下,采集肝素抗凝血; 3.標本采集后立即送檢,若血標本不能及時送檢,應將其保存在4攝氏度環(huán)境中,但不得超過2小時; 4.吸氧者若病情許可應停止吸氧30分鐘后再采血送檢,否則應標記給養(yǎng)濃度及流量,且注明是否使用呼吸機。 血氣分析儀可直接測定的有動脈氧分壓、動脈二氧化碳分壓、動脈氫離子濃度,然后根據(jù)相關(guān)的方程式有上述三個測定值計算出其他多項指標,從而判斷肺換氣功能及酸堿平衡狀況。 (一)動脈血氧分壓 年齡的計算公式為 PaO2=100mmHg—(年齡*0.33) /—5mmHg。 參考值: 95—100mmHg(12.6—13.3kPa)。 臨床意義: 1.判斷有無缺氧和缺氧的程度造成低氧血癥的原因有肺泡通氣不足、通氣血流比例失調(diào)、分流及彌散功能障礙等。輕度:80-60mmHg,中度:60-40mmHg,重度:<40mmHg,當PaO2在20mmHg以下,生命難以維持。 2.判斷有無呼吸衰竭的指標Ⅰ型指缺氧而無CO2潴留(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Ⅱ型是指缺氧伴有CO2潴留(PaO2<60mmHg,PaCO2>50mmHg)。 (二)肺泡-動脈血氧分壓差 肺泡氧分壓(PAO2)與動脈血氧分壓(PaO2)之差(PA-aO2)。是反映肺換氣功能的指標,能較早地反映肺部氧攝取狀況。產(chǎn)生原因是肺內(nèi)存在生理分流,正常支氣管動脈血未經(jīng)氧合而直接進入肺靜脈,其次是營養(yǎng)心肌的最小靜脈血直接進入左心室。 參考值: 正常年輕人約為15-20mmHg,隨年齡增加而增大,但最大不超過30mmHg。 臨床意義: 1.P(A-a)O2增大伴有PaO2降低:提示肺本身受累所致氧和障礙,主要見于:1)右-左分流或肺血管病變使肺內(nèi)動靜脈解剖分流致靜脈血摻雜;2)彌散性間質(zhì)性肺病、肺水腫、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等所致的彌散障礙;3)通氣血流比例嚴重失調(diào),如阻塞性肺氣腫、肺不張、或肺栓塞。 2.P(A-a)O2增大而無PaO2降低:見于肺泡通氣量明顯增加,而大氣壓、吸入氣氧流量與機體耗氧量不變時。 (三)動脈血氧飽和度 參考值: 95%—98%。 臨床意義: 1.可作為判斷機體是否缺氧的一個指標,但是反映缺氧并不敏感,主要原因是由于氧合血紅蛋白解離曲線呈S形的特性,SaO2較輕度的缺氧時盡管PaO2已有明顯下降,SaO2可無明顯變化。 2.氫離子增加(PH下降)、體溫升高、PaCO2升高,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加,曲線右移,否則,左移。曲線右移即氧與血紅蛋白親和力減弱,有利于對組織供氧,因此,在處理酸堿失衡時,在某一范圍內(nèi)寧酸勿堿。 (四)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 PaCO2可作為肺泡通氣量的指標,不受其它因素影響。血氣報告中,通過PaCO2值可了解作為氣體交換大前提的通氣量是否充分。PaCO2受肺泡通氣量、環(huán)境和肺狀態(tài)因素的影響,故對PaO2的評價比對PaCO2更困難。 參考值: 35—45mmHg,平均值40mmHg。靜脈血較動脈血高5-7mmHg。 臨床意義: 1.判斷呼吸衰竭類型和程度的指標Ⅰ型呼吸衰竭,PaCO2可略降低或正常;Ⅱ型呼吸衰竭,PaCO2>50mmHg;肺性腦病時,PaCO2一般應>70mmHg。 2.判斷呼吸性酸堿平衡失調(diào)的指標PaCO2>50mmHg為呼吸衰竭;PaCO2>45mmHg提示呼吸性酸中毒或代謝性堿中毒的呼吸代償;PaCO2<35mmHg提示呼吸性堿中毒或代謝性酸中毒的呼吸代償。PaCO2可由 通氣量不足引起,如慢阻肺、哮喘、呼吸機麻痹等疾??;呼吸性堿中毒表示通氣量增加,可見于各種原因所致的通氣量增加。 3.判斷代謝性酸堿失衡的代償反應代謝性酸中毒時可經(jīng)肺代償后PaCO2降低,最大代償極限為PaCO2降至10mmHg。代謝性堿中毒時經(jīng)肺代償后PaCO2升高,最大代償極限為PaCO2升至55mmHg。 (五)PH值 是表示體液氫離子的濃度的指標或酸堿度。PH值取決于血液中碳酸氫鹽緩沖對(BHCO3/H2CO3),其中碳酸氫由腎調(diào)節(jié),碳酸由肺調(diào)節(jié),其兩者的比值為20:1,血PH為7.40。動脈血PH值的病理改變最大范圍為6.80-7.80。 參考值: 7.35—7.45,平均7.40。氫離子35-45mmol/l,平均40mmol/l。 臨床意義: PH變化取決于HCO3-/PaCO2比值,HCO3-,PaCO2任何一個變量的原發(fā)變化可引起另一個變量的同向代償性變化,即原發(fā)HCO3-升高,必有代償?shù)腜aCO2升高,原發(fā)HCO3-下降,必有代償?shù)腜aCO2下降。原發(fā)失衡變化必大于代償變化。PH<7.35為失代償性酸中毒,存在酸血癥;PH>7.45為失代償性堿中毒,有堿血癥;PH值正??捎腥N情況:無酸堿失衡、代償性酸堿失衡、混合型酸堿失衡。臨床上不能單用PH值區(qū)別代謝性與呼吸性酸堿失衡,尚需結(jié)合其他指標進行判斷。 (六)標準碳酸氫鹽SB 是指在38攝氏度,血紅蛋白完全飽和,經(jīng)PaCO2為40mmHg的氣體平衡后的標準狀態(tài)下所測得的血漿HCO3—濃度。 參考值: 22-27mmol/l,平均24mmol/l。 臨床意義: 是準確反映代謝性酸堿平衡的指標。SB一般不受呼吸的影響(受腎調(diào)節(jié))。 (七)實際碳酸氫鹽AB 是指在實際PaCO2和血氧飽和度條件下所測得血漿HCO3—濃度。 參考值: 22-27mmol/l,平均24mmol/l。HCO3-<22mmol/L可見于代酸或呼堿代償,HCO3->27mmol/L見于代堿或呼酸代償。 臨床意義: 1.同樣反映酸堿平衡中的代謝性因素,與SB不同之處在于AB尚在一定程度上受呼吸因素的影響。 2.AB增高可見于代謝性堿中毒,亦可見于呼吸性酸中毒經(jīng)腎代償時的反應,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時,AB最大代償可升至45mmol/l;AB降低既見于代謝性酸中毒,亦見于呼吸性堿中毒經(jīng)腎代償?shù)慕Y(jié)果,最大代償可下降至12mmol/l。 3.AB與SB的差數(shù)反應呼吸因素對血漿HCO3—影響的程度。當呼吸性酸中毒時,AB>SB;當呼吸性堿中毒時,AB<SB;相反,代謝性酸中毒時,AB=SB<正常值;代償性堿中毒時,AB=SB>正常值。(呼酸時—腎代償—HCO3—升高—AB>SB;呼堿時—腎代償—HCO3—降低—AB<SB;代酸時—HCO3—降低—AB=SB<正常值;代堿時—HCO3—升高—AB=SB>正常值)。 (八)緩沖堿BB 是指血液中一切具有緩沖作用的堿性物質(zhì)(負離子)的總和,包括HCO3—、Hb—、和血漿蛋白、HPO4—\。HCO3—是BB的主要成分,約占50%,是反應代謝性因素的指標。 參考值: 45-55mmol/l,平均50mmol/l。 臨床意義: 1.反應機體對酸堿平衡失調(diào)時總的緩沖能力,不受呼吸因素、CO2改變的影響。 2.BB增加提示代謝性堿中毒,BB減少提示代謝性酸中毒。僅BB一項降低要考慮貧血(血紅蛋白低),因此不能很好反映代謝分量變化。 (九)剩余堿BE 是指在38攝氏度,血紅蛋白完全飽和,經(jīng)PaCO2為40mmHg的氣體平衡后的標準狀態(tài)下,將血液標本滴定至PH等于7.40所需要的酸或堿的量,表示全血或血漿中堿儲備增加或減少的情況。需加酸者表示血中有多余的堿,BE為正值;相反,需加堿者表明血中堿缺失,BE為負值。 參考值: 0 /—2.3mmol/l。 臨床意義: BE只反應代謝性因素的指標,與SB的意義大致相同。 (十)陰離子間隙AG 血漿中未測定陰離子(UA)與未測定陽離子(UC)的差值。計算公式: AG=Na —(Cl— HCO3—)。 AG升高數(shù)=HCO3—下降數(shù)。 參考值: 8-16mmol/l。 AG=Na—(HCO3- Cl-) 臨床意義: AG越大,判定代酸越可靠,AG正常,不等于無代酸,可能存在高氯性代酸。 1.高AG代謝性酸中毒以產(chǎn)生過多酸為特征,常見于乳酸酸中毒、尿毒癥、酮癥酸中毒。 2.正常AG代謝性酸中毒,又稱高氯性酸中毒,可由HCO3—減少(如腹瀉)、酸排泄衰竭(如腎小管酸中毒)或過多使用含氯的酸(如鹽酸精氨酸)。 3.判斷三重酸堿失衡中AG增大的代謝性酸中毒。>30mmol/l肯定酸中毒;20-30mmol/l時酸中毒可能性很大;17-19mmol/l只有20%有酸中毒。 (十一)潛在HCO3- 指排除并存高AG代酸對HCO3-掩蓋作用之后的HCO3-,用公式表示潛在HCO3-=實測HCO3- △AG,其意義可揭示代堿 高AG代酸和三重酸堿失衡中的代堿。 三重酸時實測HCO3-反應了:1)、呼酸引起的代償性HCO3-↑;2)、代堿引起的HCO3-原發(fā)性↑;3)、高AG代酸的原發(fā)性HCO3-↓。 為了正確反映高AG代酸時等量HCO3-下降,提出了潛在HCO3-,假如體內(nèi)沒有高AG代酸,體內(nèi)應有的HCO3-值,即潛在HCO3-=實測HCO3- △AG,因此在判斷TABD時呼酸或呼堿代償程度時應該有潛在HCO3-與預計HCO3-相比,可揭示被高AG代酸所掩蓋的TABD中代堿的存在。 |
|
來自: angelzhang6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