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評上了中高職稱,我們都向她表示祝賀,她開心之余卻說了句:“到頂了,再不想動了。”我以為她隨便說說而已,誰知后來看她果真消極得很,公開課、做課題研究、寫論文案例等等活動再很少參與,而其實她也才四十出頭。無獨有偶,老家一位親戚是某校副校長,新近過四十歲生日,有人送祝語“事業(yè)興旺”,他卻連連打斷說,“都四十歲了,還談什么事業(yè),說身體健康就夠了?!憋埡笏搅?,我跟他說,“你才四十歲,還可以評中高,也可以升正校長,或者進城里學校當校長啊。”他連連擺手,“人到四十萬事休?;旧喜幌胧裁辞巴臼聵I(yè)的了。教教書,等著退休?!笨粗荒樥\樸,不像虛言,我自唏噓。三四十歲正是人生的黃金時期,教學業(yè)務精湛,教學經驗豐富,正是發(fā)展成熟大顯身手的時期,在學校里是頂梁柱,在社會上正是定海石,可是他們?yōu)槭裁醇娂姛崆橄耍v足不前了呢?仔細分析發(fā)現,大致有如下幾個原因: 首先,韶華已過,精力衰減。一名教師經過幾年十幾年的打拼,對于教育教學已經熟諳。多年的實踐既使得自己對于教師這個職業(yè)有了深刻的了解,也使得自己對教育已然失去了興趣和激情。心態(tài)的變化常常源于身體的變化,由于多年的辛勞,身體的器官開始衰老,精力恢復已經不再像年輕時候那樣快了,人悄悄地有了疲倦感。四十歲,人的精力已經到達了頂峰,事業(yè)也差不多走到了一個高原期,韶華不再,青春難駐,白發(fā)不知何時悄然鉆出,皺紋橫添一簇又一簇,人生感慨增多,激情也開始消退。事實上中小學教師的職業(yè)辛勞已為人們廣知,年過四十,職業(yè)倦怠感進一步增強。意志稍微薄弱些的都會忍不住提醒自己:何必再那么拼呢?思想和精力投入因此而減少。 其次,青春不在,志向已改。年輕教師入職初,常常滿懷壯志,一定要努力,爭取成為像某某那樣的名師??墒牵涍^多年的打拼才發(fā)現,成功不是那么簡單,成功的背后需要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和努力,還受著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影響。現在回首看來,要么是自己經過多年努力,收獲寥寥,漸漸生出挫敗感和失落情緒,由此,阿Q的精神勝利法派上用場了——當名師有什么好的,把自己搞那么累;要么是略有成功,比如終于評上了中高職稱(有些小學教師甚至以小學高級教師為終身目標),獲得過區(qū)市省級榮譽,或者做了校長了,于是認為船到碼頭車到站了——教育成功又能怎樣,不就落得個虛名?于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不愿再努力了。 第三,知識不新,觀念保守。提到學校安排培訓或學習,一些中老年教師很一致的說法是“讓年輕人去”,然而說多了,自己不知不覺已經被知識的列車甩到了后面?,F在的時代是學習的時代,知識信息更替快捷,人如果不能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自然很快被淘汰。生活中不少老師不太習慣小孩子的網絡用語、流行語言,什么菜鳥、拍磚、OUT、鳥叔等等,還動輒禁止學生使用網絡語言,這都是逆時代而行,自然難以融入社會,難以走進學生的心里,被淘汰也是遲早的事情。所以說,終身學習不是口號,而是切切實實的形勢需要,活到老學到老。這樣想,也這樣做,自己的教育和人生才可能與時俱進。 第四,經驗豐富,因循守舊。人到中年,最可寶貴的財富就是經歷豐富,積累了較多的教育教學經驗。這些經驗是財富,比如在面對學生矛盾、教學困惑、管理難題時,因為過去經歷過,知道怎么處理,因此常常手到擒來,迎刃而解。當然,經驗也可能變成枷鎖,過分依賴經驗也常常使自己陷入尷尬,自討苦吃。比如有位教師自恃教學經歷豐富,還曾獲得過區(qū)市名師稱號,對時下的一些課堂教學改革不以為然,認為都是些換湯不換藥的做法??墒菐啄旰?,學校年輕教師漸漸擔當大梁,聲譽鵲起,她再走進他們的課堂已發(fā)現,自己的教學落后他們已經很遠了。類似于這樣的案例其實很多。一名教師的衰弱有時并不要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促成,往往就是在這種悄然之間發(fā)生的。 中年教師的衰落有著時代發(fā)展的必然性,畢竟“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年輕教師的精力充沛,思想活躍,觀念新穎,創(chuàng)新能力強,等等,但同時也應看到,中老年教師雖然在精力、技能、觀念等諸方面因為不可逆轉的自然規(guī)律影響,存在著不足或遺憾,但其本身具有著豐富的經驗和人生智慧,擁有著獨特的教學風格與人格魅力,具有更遼闊的教育視野和人生胸懷,對于教育具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和行動,這又常常是年輕老師所不能及的。如果他們能正視現實,正視自己的優(yōu)勢,重新審視和定位自己的人生,尋找到人生新的動力,從而樹立新的人生理想目標,揚長避短開始人生新航行,他們將為教育的發(fā)展貢獻出年輕教師所不能及的巨大能量,他們則也可能抵及自己教育人生新的高度。那么,如何才能實現呢?筆者以為: 一、重新定位,明確人生新目標 年輕教師的規(guī)劃往往到了中年便結束了。比如想成為中教高級教師,那么在前十多年二十多年的工作中,自己的方向很明確,重點很清楚,知道對照條件,按照常規(guī)發(fā)展,哪些年需要在教學上多著力鉆研,哪些年在教科研上著重發(fā)展,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年限還缺幾年需要補上等等。這樣一來,人生就有了明晰的奮斗方向??墒?,人到中年,職稱目標實現了,適當的榮譽也都有了,再高的目標又很遙遠,自己就會產生頹唐畏縮的心理。人生缺少更上層樓的豪情壯志,人也就懈怠下來了。筆者有位朋友參加他們市里的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學習班,培訓回來告訴我,“‘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參加培訓跟不培訓就是不一樣,聽那些專家講座,我又有了動力了?!痹瓉硎且恍<覍橘Y深教師舉行的培訓,給她以新的啟迪,使她樹立了新的奮斗目標,“不為名利,只想挑戰(zhàn)自己,看我還能為教育貢獻出什么?!彼脑捓锍錆M了蓬勃的生機和澎湃的動力,一臉志在必得的陽光。由此可見,一些資深的中老年教師進行必要的學習培訓,其實完全可以激發(fā)自己的人生理想,進入人生第二春。 隨著社會發(fā)展和形勢變化,現在的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也在與時俱進,比如有些地方已經開始在中小學也可以申評教授級(正高)教師,這就使得原本是評上高級教師就覺得人生到頂的教師職業(yè)生涯又有了更高遠的天地,就算四十歲評上高級,還有近二十年的工作時間,作為不甘平庸有志向的老師,又豈能就此駐足不前呢。作為學校管理者,在教師培訓中也不能忽視中老年教師這一塊,應該考慮到中老年教師的心理需要,舉行適當的勵志教育,以此激發(fā)他們的人生新志向,開始人生新航程。 教師年輕時定下的理想往往遠大,也容易失之空浮,而人到中年,此時定下人生的目標方向就會更加理智和現實。比如南京有位中年教師看淡了名利,覺得人生需要朝著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努力。他小時候很喜歡本地的說唱藝術“白局”,因此自己非常鉆研,稍微有些心得之后,就在學校中開設選修課,不少孩子很感興趣,紛紛跟隨他學習。由于這種方言說唱的形式活潑生動,孩子們很喜歡,他們經常在班級、學校等場合表演,贏得很多掌聲。學校因此決定在全校推廣此項活動,他則更加投入到“南京白局”的研究和推廣之中,他無意成名卻成了當地文化、教育部門和廣大群眾中的名人。此時,他卻樂意做這樣的名人了。因為從中他找到了快樂,樂此不疲。一名普通教師從平凡的生活中尋找到人生的快樂,尋找到自我實現的平臺和路徑,這是年輕時候所不敢想的,因為那時為了生計,為了淺近的名利,常常遮蔽了“望眼”。如今,人到中年的他可以放下了這些,重新尋找到方向,輕裝上陣反倒容易獲得成功。這在外人看來似乎應證了那句古話“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但只有自己最清楚,找準了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項目與方向,才是最重要的。而這樣的智慧只有人到中年才能具備。 二、揚長避短,總結提升經驗 中年教師要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分析,人到中年,精力自不能跟年輕人比,年輕人通過培優(yōu)輔差提升學生成績,中年教師便只有提高課堂效率,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年輕教師基本功扎實,現代教育技術嫻熟,自己自然比不上,但是自己教學經驗豐富,知識點找得準,難點突破方法多,這就是優(yōu)勢……正確分析自己,既不能高估,也不能妄自菲薄,要揚長避短,總結梳理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和經驗,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展眼周圍一些知名的特級教師,他們之所以能出版一本又一本書,主要是他們在中年之后再發(fā)力的緣故。年輕時候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下足了功夫,注重實踐研磨的時候多,如今,他們有時間靜下心來進行總結梳理,知道哪些是符合當前新教育理念的有價值的東西,哪些是屬于具有個人獨特風格的項目,哪些地方需要進行完善補充,哪些屬于實踐中的探索,還不盡成熟,等等。這樣梳理過后,自己就清楚了努力的方向和重點,適當規(guī)劃一下,便可以在幾年時間內做出一些重要的成果。把這些成果公開了,讓更多的年輕老師學習,研討,傳播自己的教育思想,分享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成長經驗,給年輕教師以成長的激勵和啟迪,則功莫大焉。作為學校管理者,則應看到中年教師所具備的優(yōu)長,積極提供幫助,以成全人發(fā)展人為學校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積極支持,比如上海市七寶中學仇忠海,為了加速一批教學風格各異的教師成為自成流派的學科教學專家,學校專門成立了“教師教科研成果檔案室”,請專家指點、潤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成果基本成形后,學校提供資金和方便,幫助教師出版。目前,教師撰寫出版專著近50本,在基礎教育界引起轟動。 筆者有位同事,因為多年來執(zhí)著于寫字教學的研究,因此而積累了不少教學的案例和心得。人到中年后,覺得這些探索符合現時關于重視中小學生書法教育的潮流,因此沉下心來進行了整理和完善,歷時兩年,他創(chuàng)新設計的書法教學經驗出版,配套的學生習字冊也同時在部分聯(lián)誼學校發(fā)行,他因此而經常被邀請到學校和相關部門去開設書法教育講座,去年他還被評為某市書法教育推廣人,他的人生因此而走向新的高臺。類似于這位老師的案例有很多,比如有的老師鉆研讀寫結合而總結出習作教學的經驗,有的老師醉心于繪本作文研究而總結出版了個人專著,有的老師甚至因為熱衷于設計和搜集黑板報而出版出《小學生黑板報的設計與評析》,諸如其類,都說明了中老年教師不是教師隊伍中的累贅負擔,其實是一座寶藏,合適的開掘,往往能創(chuàng)造出奇跡,服務于教育。 三、吐故納新,力爭與時俱進, 某位年輕教師遇到了一個麻煩,他想申報省級規(guī)劃課題,自己有一個很好的專題,可是申報條件要求主持人必須有高級職稱。他思來想去,找到了鄰近學校有一位老師,在這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他是高級教師,只是年近五十了,不知他是否愿意。登門拜訪之后,那位老師欣然應允,并對這個專題進行了詳盡的指導,課題因此而順利獲得立項。幾年研究,成績斐然,順利獲得結題。年輕老師因為鉆研,很快成長為業(yè)務骨干,那位老教師則因為領銜課題研究,而不斷學習,勤于鉆研,已經成為某市該領域的專家,不但在中小學講學多場,還受聘于本市的師范學院作兼職教授,成為知名專家。一位原本打算解甲歸田告老還鄉(xiāng)的教育老兵,因為一個課題而不斷進行學習、創(chuàng)新,最終成長為行業(yè)專家。這樣的事例讓人深思。我們周圍其實有許多類似這樣的中老年教師,他們年輕時都曾風云教壇,對于教育教學都有著獨特的理解和豐富的實踐。因為年齡漸長,知識更新慢,而逐漸退出教育的核心舞臺。而其實,如果他們仍保持學習的心態(tài),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投入到現時的教育革新的洪流中,他們不但不會被淘汰,反倒能貢獻別樣的智慧和成績。 由此,筆者想到了小語界的常青樹——支玉恒老師。支老師三十七歲時從體育教師改行教語文,他覺得自己要教就教好,要做就做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這樣的定位并不浮淺,也非易事,而是務實。經過努力,他實現了目標,并且超越了普通的優(yōu)秀,而是一步就跨進了語文教學最高的殿堂,成為一名卓越的語文教師。人到中年再發(fā)力,這一發(fā)就不可收拾,從此創(chuàng)造了風靡全國小語界幾十年的神話,支玉恒老師七十多歲,仍活躍在各地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像支老師這樣中年以后仍好學鉆研的老師還很多,比如嘗試教學法的創(chuàng)始人邱學華老師,以前都是在幕后指導年輕老師進行嘗試教學的課題研究,人到中年以后屢屢被人邀請,親自上課堂教學。他頂住各種壓力,毅然決然地挑戰(zhàn)自己,進行教學,結果深受學生喜歡,廣受前來觀摩學習的教師好評,他也因此走遍大江南北,公開獻課數百場,把嘗試教學法的思想傳播四面八方。曾經看過中學語文教學專家余映潮老師的介紹,他人屆中年,從評點名優(yōu)教師眾多課例中忽然悟道,覺得自己也可以從嘗試教學實踐自己的教育理解,一次成功而熱潮噴涌,直到退休仍孜孜不息在語文教學的園地中。人到中年又何妨,只要有心向學,銳意求真,中年教師往往眼光更敏銳更深刻,更能把所學與實踐結合起來,迅捷找到最科學又具有操作性的路徑與策略,他們所具有的教育實踐性智慧往往是年輕教師所不能具備又是一些教授學者研究所欠缺的前沿又實用的教學論的寶貴資源,彌足珍貴。 四、友善助人,立志成人達己 中年教師“老”而未老,恰正是人生中的金黃,對于教育的理解和經驗的積累,正到達一個頂峰,他們剛從年輕教師中一路過來,他們對于成長中的困惑和磨礪有著非常鮮活的實踐體驗,這些對于年輕教師的成長無疑是最好的學習榜樣和生動案例,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和成長故事,使之引領和啟迪青年教師成長,這不啻是一項寶貴的資源。北京師范大學附小吳建民校長曾經介紹他們學校的做法,他們把本校一些退休的特級教師資深教師等組成名師指導團,請他們到學校來聽課,指導年輕教師上課,邀請他們給年輕教師作講座,介紹他們的教育經驗,同時,還請他們對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提出改進的意見建議,這就使得退休教師們的智慧思想也能為學校的建設發(fā)揮了作用。一批退休老教師尚且能為學校發(fā)展出工盡力,何況尚處于年富力強的在職中老年教師呢? 作為中年教師,對于拋頭露面的一些機會逐步讓給年輕人,而對于年輕教師的成長方面則可以充分發(fā)揮力量,以老帶新,以強助弱,結成師徒,建成傳幫帶的鏈條,形成傳幫帶的氛圍和傳統(tǒng),這對于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塊。因此,有不少管理者積極組織搭建青藍工程,師徒結對儀式,通過這種形式來發(fā)揮成熟教師的力量,幫助學校培養(yǎng)年輕教師成長。當然,從中年教師自身來說,自己對教育教學耕耘了幾十年,許多的理解和經驗能夠傳授給年輕教師,并因此而深得他們的尊重,自己也收獲到成就感,人生的價值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體現。這也是值得驕傲的榮譽。中國古代儒家倡導“成人達己”的思想,通過成就成全別人實現理想,實際上也是自己事業(yè)和生命的延續(xù)。中國知識分子向來提倡“立德”“立功”“立言”以求精神不朽,這種理想其實存在于每一個人的思想和心靈深處。作為學校管理者,應當理解中年教師的心理需要,能結合學校的實際搭建合適的舞臺,讓他們發(fā)揮自身的力量。同時,作為中年教師自身,也應積極調動人生的積極的心理需求,摒棄庸俗的功利的得失觀,而以崇高的人生境界來引導自己,以開闊的胸懷和積極的心態(tài)參與到培養(yǎng)后備人才中去。 總之,教師人到中年,這是一個成熟的信號,但絕不是教師職業(yè)生命的休止符,更應是吹響教師邁向人生金黃的新號聲。無論是教師自身還是學校管理者,都應該充分理解和體諒中年教師復雜的心態(tài),積極調動起他們二次創(chuàng)業(yè)的工作熱情,更新觀念,拋棄安逸守命的舊思想,樹立志向,搭建平臺,提供成功的路徑,要讓中年教師為師生發(fā)展和學校的進步貢獻出新的力量,也讓他們在發(fā)展學校成人達己的過程中,也發(fā)展自己,成就自己,實現人生新的跨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