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宣城”和“宣州”的誤用與辨析

 kuan5826 2019-11-03

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主辦

“宣城”和“宣州”的誤用與辨析

朱躍武

“宣城”和“宣州”分別是今天的宣城市和宣州區(qū)的簡略說法,也是曾經使用過的歷史地名,在中國詩歌和文房四寶的發(fā)展史上有相當的歷史知名度,頻繁見諸于歷代的詩詞歌賦中。

但是筆者注意到現今的許多書籍、論文、網站在使用“宣城”和“宣州”時往往分不清楚,指代不明,導致了誤用。尤其是在對古代宣城的各種地名,即宛陵、宣州(府)、宣城(郡、府)、寧國府(路、軍)等的說明中無法準確指出對應的今日名稱,就連相當多的國內外學術性書籍也對由“宣城”和“宣州”的為專名命名的建國后的地名“宣州市”“宣城縣”“宣州區(qū)”和“宣城市”的區(qū)分也不甚明確,令人遺憾。(部分誤用請看附加內容)

1

原因分析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筆者試做以下分析:

首先,“宣城”和“宣州”兩個地名曾經反復地交叉使用,彼此互為隸屬,相互代替,既作過縣級政區(qū)的名稱,如:宣城縣、宣州市;也作過郡州府級政區(qū)的名稱,如:宣城郡、宣州、宣州府、宣城府;還作過相當于今(副)省級政區(qū)的名稱,如:宣州都督府(督宣、潛、猷、池四州)、宣州觀察(即宣歙觀察)。因此總體來看,使用情況雜亂,變化頻繁。比如:唐代的宣州管轄宣城(縣),而1987年至今的宣城(地區(qū)/市)管轄宣州(市/區(qū))。另外,歷史上大部分時期,無論是縣級還是郡州府級的“宣城”和“宣州”的治所都在今宣州區(qū),尤其是1980年1月29日,國務院批準宣城地區(qū)行政公署駐地從蕪湖市遷至宣城縣后,兩級政府駐地一直在今宣州區(qū),也讓人難以辨別。

其次,從地名構成上看,“宣城”和“宣州”在歷史上已經是完整意義上的地名,即“宣”是專名,“城”和“州”是通名,先秦時期,地名的專名用字很多是單字,翻閱譚其驤先生編著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可見一般,如:宛(今河南南陽)、郢(今湖北荊州)。先秦之后的歷朝歷代?!爸荨焙汀俺恰弊鳛橥褂靡埠軓V泛,如:甘州(今甘肅張掖)、建州(今福建建甌)、藁城(河北藁城)、桐城(今安徽桐城)。

再次,近現代以來,歷史上作為上州大郡的宣城其經濟實力、政治地位、文化影響不斷萎縮,同時周邊的徽州、蕪湖、湖州、無錫綜合實力日益上升,因此宣城受外界的關注就不斷弱化、降低,包含宣城地名文化在內的地域綜合競爭力的新聞價值、學術價值、例證價值也不斷貶值,并長期被邊緣化。

最后,是地方政府和民間對這一問題沒有足夠的認識,以致沒有采取及時而有效的措施阻止這種誤用的發(fā)生,誤用不斷擴大,以訛傳訛,惡性循環(huán),蔓延的速度和范圍越來越大,大有以假亂真、無所不在的趨勢。

2

兩者辨析

 為此,我們必須明確“宣城”和“宣州”的區(qū)別,從而更準確地運用兩個地名。筆者嘗試從歷史起源、名稱使用、文化意義、使用特點等四個方面對兩者進行辨析。

(一)歷史起源

“宣城”和“宣州”其實是同源,都是源于漢代丹陽郡之下的17座縣之一的宣城縣(今南陵縣青弋江鎮(zhèn)),歷史上也稱為宣邑,此處的“邑”是指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可以認為,“邑”是通名,專名是“宣”?!俺恰笔菑娬{軍事意義的據點,“州”是正規(guī)的一級行政區(qū)劃概念,是標準的通名。

 (二)名稱使用

直到隋開皇九年(589年)省境北逡遒、境西宣城(今南陵縣青弋江鎮(zhèn))、當涂及東南境寧國、懷安諸縣并入宛陵,宛陵(今宣州區(qū))改名為“宣城”,借用了青弋江鎮(zhèn)的“宣城縣”的“宣城”二字,這是“宣城”第一次作為今天宣州區(qū)的縣級地名,一直到1987年設立宣州市為止,近1400年。然而早在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割丹陽郡(郡治建業(yè),今南京)南部11縣分置宣城郡(治宛陵),這是“宣城”以今宣州區(qū)為治所作為郡州府級名稱的第一次,其實此處的“宣城”是源于縣治在今南陵縣青弋江鎮(zhèn)的“宣城縣”。另最早的宣城郡是在東漢設置,漢順帝劉保永和四年(139)至漢桓帝劉志建和元年(147)在丹陽郡(治宛陵)南部置宣城郡。

“宣州”作為今天宣州區(qū)縣級地名是在1987年8月15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縣級)。而“宣州”作為郡州府級地名最早是在隋開皇九年(589年)廢宣城郡,改南豫州為“宣州”,此處的 “州”是唐代一級行政區(qū)劃。

(三)文化意義

秦代以后,“宣城”或“宣州”在歷史上一直是軍事要地、江東奧壤、上州望郡、文化名邦、山水圣境,產生了很多的歷史名產和文化派別,而且多以“宣城”和“宣州”名稱,前者有宣城派、宣城體、宣城數學派、宣城畫派、宣城詩派等;后者有宣州詩人群、宣州地毯、宣州窯等。由于州府的治所和縣城的治所同在一處,也有直接用“宣”命名,如宣紙、宣筆、宣木瓜、宣黃連、宣酒、宣石、宣石硯,其中大部分的“宣”是指“宣城”。由于“宣”有“顯耀”的意思,因此用“宣”命名這些名產和派別更是恰當、達意??梢姡浴靶恰泵叨嘤凇靶荨?,那是因為上述名產和派別多出現在明清時期,這個時期,“宣州”的名稱幾乎少見。此外除了唐代之外,歷代對今天宣城的贊譽也多稱“宣城”,少用“宣州”,這應該也是地改市時,舍“宣州市”用“宣城市”的緣由之一。并且今天宣州區(qū)人幾乎都說“我是宣城人”,而不是“宣州人”。

 (四)使用特點

大致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隋開皇九年(589年)以前,未見“宣州”的名稱,“宣城”都作為郡州府級地名,且源于今南陵縣青弋江鎮(zhèn)古宣城名。

第二階段:隋開皇九年(589年)至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宣州”大部分時期都是州府地名,沒用于縣級地名,“宣城”大多數時期都是縣級地名,在某些時期也用作郡州府級地名。

第三階段: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1987年,根據筆者查找資料,沒有出現“宣州”

縣級地名,全用“宣城”;郡州府(含專區(qū)、地區(qū)等)級地名多用“寧國”,偶用“宣城”和“宣州”。

第四階段:1987年至今,郡州府地名(具體指地區(qū)、地級市)全用“宣城”,縣級(含區(qū))地名全用“宣州”。

另外補充說明“宣州市”、“宣城縣”、“宣州區(qū)”和“宣城市”的使用情況。

“宣城縣”:隋開皇九年(589年)——1949年7月和1950年3月——1987年8月15日兩個階段。

“宣州市”:1987年8月15日——2000年6月25日,為縣級市。

“宣州區(qū)”:2000年6月25日至今,縣級。

“宣城市”:第一階段是1949年7月——1950年3月為縣級宣城市,這個“宣城市”很多人并不知道,而且這個時期出現了三個“宣城”——宣城縣、宣城市、宣城專區(qū)。第二階段是2000年6月25日至今為地級宣城市。

可見“宣城”和“宣州”兩個名稱不同一般,明確兩者誤用及其原因,分析兩者的差異,對本地人明確地方歷史,增強地域認同,提升鄉(xiāng)土自尊是很至關重要的;對學術研究的嚴謹和外界的關注也是不可或缺的;對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視,提高對外宣傳的準確性,提高宣城人的文化形象更是必不可少的。

附:部分誤用

書籍類

《安徽通史》隋唐五代十國卷(時代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尽不杖嗣癯霭嫔纾?011年,《安徽通史》編纂委員會,)86頁“宣城縣,望。漢宛陵縣,屬丹陽郡。隋改為宣州,以宣城縣為州治。武德三年析置懷安縣……今為安徽宣州市”;91頁、550頁,表格中“宣州”和“宣城”的今地名都是“宣州市”的誤用。

《安徽旅游大辭典》第一版(時代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安徽文藝出版社?008年, 《安徽旅游大辭典》編委會)364頁“謝朓樓遺址”詞條解釋為“1997年宣城市政府在原址上重建此樓”,365頁“陳山舊石器出土地點”詞條解釋為“位于宣州市向陽鄉(xiāng)境內”,384頁“宣城市旅游局”詞條解釋“1982年,宣城地區(qū)行署外辦(僑辦、旅游局)成立,旅游局與宣城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合署辦公。2002年,地級宣城市成立,行署外辦(僑辦、旅游局)改為宣城市旅游局(外辦、僑辦)”等誤用。

《六朝政區(qū)》(南京出版社,2008年,胡阿祥)33頁表5中“今宣州市”,53頁表8中“今安徽宣州市”,69頁表10中“今安徽宣州市”,91頁表12中“今安徽宣州市”,113頁表13中“今安徽宣州市”,329頁表20中“安徽宣州市”等誤用。

《中華名塔大觀》(羅哲文 2009年 中國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60頁,有“安徽宣州廣教寺雙塔,位于安徽省宣州市城北5里敬亭山南麓”的誤用。

《安徽旅行Let’s Go》(中國鐵道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親歷者》編輯部 )

《講談社 中日辭典》第三版(講談社株式會社,2010年,相原茂)1803頁,“宣筆”詞條解釋為“安徽省宣城県と涇県特産の毛筆”,“宣紙”詞條解釋為“安徽省宣城県特産の畫仙紙”的誤用。

《外研社—三省日漢漢日詞典堂》(中型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杉本達夫、牧田英二、古屋昭弘)656頁,“宣紙”詞條解釋為“安徽省宣城県で産出する書畫用の上質な紙”的誤用。

 論文類

《老樹著花無丑枝——梅堯臣<</span>東溪>》(《文史知識》2012.02)首段有“詩人梅堯臣丁母憂居故鄉(xiāng)宣城(今安徽宣州市)”的誤用。

《西漢至六朝時期丹陽郡政區(qū)變遷與區(qū)域發(fā)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年4月第3卷第2輯)首段有“丹陽郡系西漢元狩二年 ( 前 121 年) 易鄣郡名并增廬江郡東部四縣所置。先治宛陵 ( 今安徽宣州市)”的誤用。在同一篇文章中作者的今地名注解既有正確也有錯誤,說明作者本身不清楚兩者的區(qū)別

《六朝時期皖南農業(yè)開發(fā)述略》(《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2年6月第18卷第2期第24、25頁)“宛陵,今安徽省宣州市”,“位于今宣城縣北60里的金寶圩”的誤用。

《隋唐五代時期皖南地區(qū)農業(yè)開發(fā)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NO.2,2000)首段有“皖南地區(qū)位于安徽省長江以南,現轄有宣州、池州兩個行署”的誤用

《隋唐時期皖南交通狀況初探》(《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4年1月第20卷第1期第110頁)“宣城郡(治今安徽宣州市)魚商利用青弋江、長江河道”,“由寧國縣入其府(今宣州市)”的誤用。

《太平天國戰(zhàn)后皖南地區(qū)的移民活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年6月第17卷第2輯第91、95頁)“宣城縣(今宣州市)”,“如今宣州市水陽江”的誤用。

網站類

“安徽省人民政府”網站,“徽風皖韻——人文江淮——皖籍名人”中的“施閏章”、“梅文鼎”介紹中均出現“清宣城(今宣州市)人”的誤用,而且由于“安徽省人民政府”網站的權威,其資料被“光明網”、“中國網”、“中安在線”等門戶網站廣泛轉載,誤用進一步擴大。其實搜索“清宣城(今宣州市)人”,會發(fā)現很多類似的誤用。省政府網站的的英文版“Home—Trave—The Geographica Location Map for Tourists to Anhui”中在宣城的位置上出現了“宣州Xuanzhou”的誤用。

“維基百科”網,在“績溪縣——歷史”中,出現了“漢:先屬丹陽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區(qū))”、“屬宣歙池觀察使(治宣城,今宣州市區(qū))”、“徽州府改屬徽寧池太廣道(治寧國府,今宣州市區(qū))”等誤用。

“中共宣城市委”網站,在“縣市區(qū)黨委——廣德縣委——縣情簡介——歷史沿革”中,有“遷郡治至宛陵(今宣州市)”的誤用。

“宣城方志檔案信息網”網站,在“地情資料——千年大事記——漢代”中有“元封二年(前109)置丹陽郡,治宛陵(今宣州市)”的誤用。

以上都今年的網頁信息。由于電腦復制、粘貼功能的強大,不同的誤用通過搜索會發(fā)現傳播面很廣。至于韓文、法文、俄文、德文,筆者知識有限,無法知曉,或許也存在類似問題。

(作者系杭州市華清旅游規(guī)劃設計院副院長,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

宣  城  市

歷史文化研究會主辦

制作:童達清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