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是第一次當父母,但不要把這話當做你做不好父母的借口。我常常拿這話來提醒自己,提醒我要做一位好媽媽,畢竟,我的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兒子,需要我的指導。 這些"壞習慣"趁早改,孩子會跟著學 說到壞習慣,你也許會想到,打架、喝酒、抽煙、賭博等比較惡劣的行為。但我們今天要聊的,是成為父母后,家長的這幾個"壞習慣",要趁早改掉,以免孩子跟著學。 No.1、天天抱著手機 現(xiàn)在人離不開手機,走哪里都會拿著。很多家長在陪著孩子的時候,也會玩手機,經(jīng)常會忽略孩子的感受。有的娃想要跟媽媽交流或者展示自己的玩具成功,媽媽卻只是在擺弄手機,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冷暴力,這種陪伴也是沒有任何質量可言的。 經(jīng)常這樣做,會讓孩子有被忽視的感覺,慢慢的性格也會受到影響。有的孩子會發(fā)脾氣、哭鬧,家長認為,不是給你玩具了嗎?玩具只是冰冷沒有情感的物件,家長還是要多陪伴,跟孩子互動,一起玩才有意義。 有的孩子可能因為家長的影響,自己也會迷戀上手機。家長的行為,他只是跟著模仿罷了,并不知道,對還是錯。 No.2、家長愛說臟話 有些臟話你可能不以為然,或者成了習慣、口頭禪,但這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fā)展。孩子長期受到這種影響,逐漸會發(fā)展的跟你一樣,滿口臟話而不自知。 等孩子上幼兒園,也會很難交到朋友,沒有人喜歡愛說臟話的小朋友的。所以,為了孩子以后的語言和人際關系發(fā)展,家長早些改掉自己愛說臟話的壞毛病吧! No.3、家長不自信、抱怨 人本主義心理學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一切人在開始生活時候,都具有自卑感,因為兒童的生存都要完全依賴成年人。 家長是孩子幼兒期主要的模仿對象,他信奉家長的言行就是真理。如果家長習慣抱怨、不自信,孩子也會從你的言行中習得。他也會常常抱怨或者認為自己不如人,甚至可能產(chǎn)生自卑心理。 有人說,孩子是一個家庭的縮影,我也深以為然。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是悲觀主義者,很難養(yǎng)育出健康、樂觀的孩子,他們的孩子大都也是悲觀主義的人。 No.4、做事拖拉,不自律 現(xiàn)代人大都是有拖延癥的,也就是做事情拖拉。今天明明能做好的事情,卻要拖到第二天;早上該起床了,還要刷會兒手機再說;晚上該睡覺了,再追一集電視劇。這些場景都非常熟悉把? 等這些習慣延續(xù)到孩子身上,他可能會上學經(jīng)常遲到,寫不完作業(yè),吃飯墨跡等等,這些都是拖拉,不自律的表現(xiàn)。 在我們家,吃飯是要計時的,15分鐘吃不完,就會收拾桌子,即使沒有吃完也不能吃了,而且下頓飯會減少五分鐘的吃飯時間。大寶一直非常遵守這個規(guī)矩,有時看到我在工作,也會跟我說,你的時間不多了,要抓緊時間哦! 時間觀念體現(xiàn)在生活的每件小事中,如果孩子能盡早養(yǎng)成自律的習慣,做時間的主人,而不是被時間追著生活,那么他以后也會越來越自律的,能自己安排好學習和生活,不需要家長督促。 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 我們都知道,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一個人一生中,會生活在哪幾個地方嗎?
這四個地方,呆的最久的,還是家庭,陪伴你最長時間的,是家人(爸爸媽媽和以后的伴侶),其他人都只是過客。所以說,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很大影響。 家庭是在你人生的四個階段,都貫穿的,而且和家人有密切聯(lián)系。孩子在小的時候不能獨自行走或生活,就更依靠父母,依靠家庭。我們的父母教給我們什么,往往我們就學會了什么。 枕邊育兒寄語: 在國際交流中,"家長"這個詞翻譯成英文是the head of family,直譯就是"一個家的頭"。如果你已經(jīng)是父母,或者即將為人父母,請做好"一個家的頭",為孩子提供你能做的,最好的言行,摒棄那些壞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