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星期五下午,黃埔區(qū)教育研究中心生物學科攜手番禺區(qū)教研室,給兩區(qū)初中生物學教師帶來了一場精彩的“一課兩講”聯(lián)合教研活動。本次活動主題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學教材七年級上冊《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中的“單細胞生物”,分別由黃埔區(qū)北京師范大學廣州實驗學校的李彤老師和番禺區(qū)香江育才實驗學校的鐘子旭老師在廣州市玉巖中學開展異地教學。《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這個章節(jié)的前三節(jié)內容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動物體的結構層次”和“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第四節(jié)才是“單細胞生物”。在內容的編排上,教材先從多細胞的結構層次入手,讓學生在把握了多細胞生物的結構層次后,再引出單個細胞構成的生物體——單細胞生物。本節(jié)內容是對學生認識生物體結構層次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的一種重要補充,有利于幫助學生對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形成全面的認識。本次教研活動圍繞信息技術與生物學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展開,兩位老師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營造了信息化課堂教學環(huán)境,設計新型教與學方式,變革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結構,也為初中生物學教師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1.使用顯微鏡觀察草履蟲,進一步強化顯微鏡操作技能為了達成上述教學目標,作為一名愛玩游戲的生物學老師,李老師設計了不少有趣的教學內容: 首先,李彤老師先介紹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屠呦呦以及她研究發(fā)現(xiàn)的青蒿素,科普瘧疾引發(fā)原因是一種叫瘧原蟲的單細胞生物的緣故,通過視頻介紹單細胞生物的種類與名稱,進而通過游戲pk的形式,讓學生在游戲中明確分辨哪些是單細胞生物。 如何才能觀察到草履蟲呢?可以將試管對著光源直接觀察、借助放大鏡觀察,更可以借助顯微鏡進行觀察。在明確了實驗目的、實驗步驟與注意事項后,李老師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顯微鏡觀察草履蟲,并進行巡視、相應指導。 通過實驗觀察草履蟲,既能給予學生直觀上的感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能夠讓學生對單細胞生物身體微小有直觀的體會。然后,通過草履蟲的結構與功能的“選擇匹配”游戲,檢驗學生對草履蟲結構與功能認知的鞏固,事半功倍。 在概念的建構中,李彤老師利用多個視頻和動畫,建立動態(tài)的生命活動過程,滲透結構決定功能的生物學基本理念,使學生直觀感受到草履蟲能夠獨立完成各項生命活動,進而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在課的結束部分,李彤老師通過“一句話生物”練習,歸納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增強了學科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并再次以屠呦呦的事跡前后呼應,對本節(jié)課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進行了升華。 3.使用顯微鏡觀察草履蟲,進一步強化顯微鏡操作技能為了更好地達成上述教學目標,鐘子旭老師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鐘老師認為,通過近兩個月對生物學課程的學習,學生對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已有了基本了解,對生物知識也有了一定的認識與興趣。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可以進一步強化“細胞構成生物體”這一重要的生物學觀點,而且本節(jié)課中的單細胞生物,更能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探索欲望。 在課的開始部分,鐘子旭老師首先播放了顯微鏡下多種多樣的只有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的視頻,引入本節(jié)課單細胞生物的學習。再以草履蟲為例進行知識梳理,在展示草履蟲結構示意圖的同時,組織學生完成學案中“草履蟲結構和生命活動特點”的知識填空,培養(yǎng)學生讀圖識圖,歸納知識的能力,學生初步認同草履蟲只有一個細胞構成,并且能夠完成各種生命活動。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鐘子旭老師引導學生通過放大鏡與顯微鏡來觀察草履蟲,通過教師示范,規(guī)范學生的實驗操作,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驗能力。特別難得的是,鐘老師利用自己組配的顯微鏡,借助希沃教學軟件,可以實時為學生示范,與學生交流實驗過程。
 鐘老師借助多媒體手段,展示活生生的單細胞生物——草履蟲。引導學生小組合作,結合探究實驗的六大步驟,根據提出的問題作出假設,結合實驗材料,制訂探究草履蟲的應激性的實驗計劃,讓學生確認草履蟲能趨利避害,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進而得出實驗結論,拓展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課后,兩位老師分別介紹了各自的備課過程與教學設計意圖。李彤老師對這節(jié)課的定位是理解單細胞生物也能獨立完成生命活動,完善生命體的結構層次,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與科學精神。通過應用多種多媒體手段,發(fā)揮信息技術交互性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鐘子旭老師利用多個自己錄制的視頻貫穿整節(jié)課,并且靈活運用希沃平臺技術,實現(xiàn)了教師講解、學生反饋的實時性,讓老師演示實驗與學生動手操作有了更加及時和直觀的互動,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體。鐘老師還特別感謝了對他備課、磨課提供了極大幫助的區(qū)教研員王孟富老師。
最后,黃埔區(qū)生物教研員劉艷紅老師代表兩區(qū)的教研員對兩位老師精彩的講課作出了點評,高度贊揚了兩位老師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結構的努力。劉艷紅老師指出,今年黃埔區(qū)初中生物學教研的主題是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學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兩位老師在教學中靈活運用自己拍攝的短視頻、制作的虛擬小課件,以及希沃教學平臺進行教學非常值得提倡。同時劉老師也提出了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學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建議,即“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體驗”的深度學習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即要變革課堂教學結構:既要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而且后者要更加引起關注,這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基礎。在活動中體驗,即要重視課堂教學中活動的開展,引領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初中生物學教學裝備配置標準(JY/T 0621-2019)》中都建議了許多生物學教學活動,老師們要研究與落實,這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載體。而以上兩點都要在深度學習的理念下進行。深度學習是基于學習者的自我學習興趣和需求基礎之上,對接受的新知識和新思想進行理解性地、科學批判性地消化吸收,運用多樣化的學習策略整合學科知識結構、深度加工知識信息、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并有效地遷移運用知識信息解決真實視域中的復雜現(xiàn)實問題的學習。簡而言之,深度學習是一種主動探究式的、高階思維式的、有效遷移運用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學習。劉老師認為,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學學科教學深度融合需要開展深度學習,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學習興趣,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建立與新知識的聯(lián)系,構建新的知識網絡,并將新知識在新的情境中進一步遷移與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在整個活動中,兩位上課老師深厚的教學功底和高超的教學技能將聽課的老師們不由自主地帶入了單細胞生物的世界中,忍不住翹首觀望同學們在課堂上的實驗、討論與探究。非常感謝黃埔區(qū)北京師范大學廣州實驗學校的李彤老師和番禺區(qū)香江育才實驗學校的鐘子旭老師為我們帶來精彩有趣的課例,相信這節(jié)課讓老師們收獲良多。非常感謝廣東嶺南教育研究院以及玉巖中學初中生物學科組的老師們的幕后付出。期待區(qū)教育研究中心為我們帶來更多精彩的教研活動,使我區(qū)教師進一步思考信息技術在傳統(tǒng)生物學課堂上的應用,繼續(xù)在生物學教學領域中砥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