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不少文人為兒女之事寫詩作賦。但是,有這樣一個人,他的初見成為了我們所有人的初見,他的感慨成為了我們所有人的感慨,這個人就是清詞三大家之一的納蘭性德。清代文學家顧貞觀對其評價道:“所為樂府小令,婉麗凄清,使讀者哀樂不知所主。容若詞一種凄忱處,令人不能卒讀,人言愁,我始欲愁?!?/p> 納蘭性德生于順治十一年。納蘭的母親出身愛新覺羅皇族,納蘭的曾祖父金臺吉是葉赫部貝勒,他的妹妹孟古格格是皇太極生母。擁有著這樣強大的家族背景,他自然也不會差。十七歲的他進入國子監(jiān),因為天資聰慧,被當時的祭酒徐文元所賞識,將他推薦給了內(nèi)閣學士徐乾學。在他十八歲那年考中舉人,十九歲時又成為貢士??滴跏暌虿″e過殿試??滴跏迥暄a殿試,被賜進士出身。 縱使是這般優(yōu)秀,也逃不出愛情。 錯失最愛的他在一個又一個夜晚里輾轉(zhuǎn)反側(cè),心中之痛久久無法排解。這天,他在經(jīng)歷了強烈的內(nèi)心斗爭后,決定去偷偷看一眼心上的那位姑娘。 那個讓他日思夜想的人近在眼前,卻無法再去訴說情意。但是只是這樣,他便已經(jīng)等了很久了。他靜靜的看著她,落英繽紛之間,好像已經(jīng)過完了大半生。他想起了他們第一次的相遇,好像也是這般的美好。于是,他寫下了《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叭松糁蝗绯跻?,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為何希望“人生若只如初見”?那是因為他太美好了啊,美好到讓人舍不得忘記。納蘭性德有一個表妹,因為父母雙亡,便寄居在納蘭家。 這位表妹生的樣貌美麗,性格極為溫婉,又頗有氣質(zhì)。她和納蘭性德一樣,對詩詞有著很大的天賦。于是,這位表妹的到來,非但沒有讓納蘭性德感到苦惱,反而讓他喜悅不已。他時常和她談論詩賦,又常常見解一致。時間久了,納蘭性德對于這個表妹心生朦朧之意。 而表妹同樣對納蘭容若也是早有愛慕之情。年輕有為,風度翩翩,懷揣少女心的她怎能不對這樣一個一表人才的人所吸引,心有靈犀,情投意合。兩人的愛意逐漸變得愈漸濃烈。 但是不是所有的愛情都能夠得到支持。納蘭容若的母親十分反對這件事。母親認為表妹是不祥之人,充滿晦氣。雖然平時很疼愛她,但涉及到這種大事上,怎么能夠一概而論?不管納蘭容若怎么哀求自己的母親,母親沒有一點聽進去的意思。強硬的母親為了了斷自己兒子的念想,便把表妹被送入宮中,成為皇上的妃子,使她與納蘭容若不得再相見。 可是納蘭性德的母親害怕他還惦記著他的妹妹,又立馬給他安排了一門婚事。縱使納蘭性德有一千個不愿意,萬般反抗,也無法招架母親的軟磨硬泡,最終答應了婚事。 “人生若只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美好的開始,在發(fā)展中卻不能得到一個好的結(jié)局。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卻偏偏不能在一起。整日的相思相望但是又不能在一起,只能黯然神傷。不知道上蒼究竟是為誰,造就這美麗青春,卻又不留情面的將其收回。 納蘭性德手下的初見,何止是他自己的初見。我們于千千萬萬的人海中將那人找到,短暫的一眼,靈魂便已經(jīng)穿透那層層云障,交織在一起。后來,無論去了哪里,無論走了多久,都記得。這種情緒,大概正如同他所寫一般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