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是中國古代儒家和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理論道盡人生哲理,飽含聰明智慧。 一、孔子經典語錄 1.君子不器。 出自《論語·為政篇第二》?!咀g文】君子不要像定型的器皿一樣,要博學多識,具有可塑性。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咀g文】國君要像國君的樣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樣子.父親要像父親的樣子,兒子要像兒子的樣子。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自《論語·為政篇第二》?!咀g文】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沒有懂就是沒有懂,這才是真懂. 4.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出自《論語·里仁篇第四》?!咀g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去愛別人、恨別人。 5.君子,俞于義。小人,俞于利。 出自《論語,里仁篇第四》。【譯文】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關心合不合道義。跟小人談事情,他們只關心是否有利可圖。 6.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出自《論語·里仁篇第四》。【譯文】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 7.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出自《論語·雍也篇第六》?!咀g文】品質多于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多于品質,就流于虛浮。 8.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出自《論語·述而篇第七》?!咀g文】默默地牢記知識,勤奮學習不厭煩,教誨別人不厭倦。 9.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出自《論語·述而篇第七》?!咀g文】不仁義的人雖然富有和尊貴,但對于我來說,他們輕得如天邊的浮云一樣。 10.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咀g文】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能力,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能力,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1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論語·學而》【譯文】不怕別人不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12.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譯文】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事嗎?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文】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 14.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strong> 1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二、孟子經典語錄 1.仁者無敵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譯文】奉行仁政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 2.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上天將要把重大的任務降到這個人身上,一定要先讓他的內心痛苦,勞累他的筋骨,餓乏他的身體,使他窮困潦倒,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能稱心如愿。這樣,便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性情,增強他的能力,方能完成大任。 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譯文:人必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家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富貴的時候不能被其迷惑而支做出格過分的事情,貧賤不能使其改移節(jié)操,威逼利誘不能使其屈服意志。這才叫做大丈夫! 5.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譯文: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永遠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永遠尊敬他。 6.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沉迷安逸享樂可以使人或國家消滅。 7.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歉,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才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我喜歡吃魚,也喜歡吃熊掌;如果讓我選一個,我會舍支魚而吃熊掌。我熱愛生命,也熱愛仁義,如果讓我選擇其一,我會舍棄生命而取仁義。 8.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譯文:修養(yǎng)心性的辦法最好是減少特質欲望。 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10.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譯文: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百姓都能得到好處。 11.得道者我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譯文:得民心的人多人幫助,不得民心的人自然沒有人支持他。就連親戚也會疏遠自己。支持你的人多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12.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出處】《孟子·離婁上》譯文:如果不用圓規(guī)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13.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譯文:人們的共同缺點就在于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 14.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出處】《孟子·盡心下》譯文:如果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15.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譯文:有仁愛之心的人才是人,把仁愛之心和人合起來說,便成為做人之道。 三、莊子經典語錄 1.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譯文: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xiàn)出豁達大度之態(tài);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 廢話連篇。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譯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之中) 3.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譯文:如果水積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沒有力量負載大船。 4.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 譯文:世上一切事物,無不存在對立的另一面,無不存在對立的這一面。從另一面看不明白的,從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 5.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科江湖。 譯文:天久旱無雨,酒水干涸了。許多魚被困在河中灘地上,它們親密互相依靠著,嘴巴一張一合地吐著唾沫,來潤濕它們的身體(藉以延緩生命,等待大雨降臨),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成語“相濡以沫”源出于此。 6.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譯文: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心如死灰,精神毀滅,而人的身體的死亡還是次要的。 7.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內者無位而不怍。 譯文:知足的人,不為利祿而支奔波勞累;明白自得其樂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憂懼;講究內心道德修養(yǎng)的人,沒有官位也不感到慚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會超脫) 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譯文:君子之間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樣不帶任何功利,純潔而不含雜質,容易讓人心地親近;小人之間的交往雖然甜蜜得酒一樣,但是容易(因為利益)斷交。 9.人生天地之間,若自駒過隙,忽然而已。 譯文: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透過縫隙看到白馬飛馳而過,不過一瞬間罷了。 10.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譯文: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能夠使人喪失本性。 11.不以物挫志。 譯文:因外物而擾亂自己的心志(這樣,德性就沒有了)。 12.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譯文:用火來救火,用水來救水,這樣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會增加(衛(wèi)君的)過錯。 13.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 譯文:形體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純實之知,不堅持故見。 14.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譯文:一尺長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遠也截不完。物質可無限分割。 15.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譯文: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能夠使人喪失本性。說明純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義則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傷性亂世的。 四、老子大經典語錄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 譯文:天地萬物之道是可以認知的,但道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名也是可以名狀的,但名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譯文:《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有與無相互滋生,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比較而顯現(xiàn),高與下相互依存,聲音音律的相互應和而成曲調,前與后相互聯(lián)接而成順序。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譯文:天地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樣平等;圣人也無所謂仁慈不仁慈,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5.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于中。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譯文:有的版本為“多言數(shù)窮”。意思是:多說無益,言多必失,還不如保持靜默。 6.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譯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 譯文:最大的善就應當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與萬物交融,而不與之爭奪;水只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低洼之處,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譯文:太滿了會溢出,應當適可而止;太冒尖了,難保長久。 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譯文:金玉滿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貴而驕奢,容易引禍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 譯文:五光十色,有時會令人眼花瞭亂,看不清丑惡;優(yōu)美的順音,有時會令人聽不到忠言;美味佳肴十分爽口,有時會令人品嘗不了疾苦;騎馬游獵,有時會讓人性情放縱;有時一些稀有珍貴的物品會讓人圖謀不軌。 11.寵辱若驚。 【出處】《道德經》第十三章。 譯文:無論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都要把它當成重大的事情,重視起來,敏銳地覺察其中的危險和機遇,而不得意或沮喪。 12.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出處】《道德經》第十六章。 譯文:認識了自然規(guī)律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能公正豁達,能公正豁達才能天下歸從,天下歸從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能長治久安,終身沒有危險。 13.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 譯文:必須讓百姓的思想行為有所規(guī)范,保持純潔樸實心態(tài),減少私心雜欲。這就是崇高而快樂無憂的學問。 1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章。 譯文:大家都認為懼怕的東西,你也不得不害怕。 15.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章。 譯文:眾人都覺得自己過得充實有余,我卻遺世而獨立。眾人自以為清醒聰明,我卻昏庸迷糊;眾人都以為精明,我卻什么也不知道。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