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 有學員問:孩子寫作業(yè)磨蹭怎么辦? 類型:親子育兒 關鍵詞:磨蹭 你好!
2、孩子的消極反抗。曾經有一個學員家長和我咨詢,這位媽媽的小孩上小學三年級,是個很聰明的孩子,會畫畫,還會拉小提琴,但就是做事太磨蹭。每天晚上,寫作業(yè)都會磨蹭到很晚,時間太晚了,還沒寫完作業(yè)就不得不催他快去睡覺了。 后來,通過我和孩子的交流,他告訴我說,每天除了要做完老師留的作業(yè)外,還要做家庭作業(yè)。有時,做完家庭作業(yè)還要練畫畫。因此,為了能不做那些做不完的作業(yè),他寫作業(yè)就會故意多磨蹭一會,這樣時間太晚了,媽媽就會讓他去睡覺了。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很多。當孩子面對如此重的學習負擔,不堪重負的時候,就會以消極的情緒對抗。如此下去,孩子做事效率低,便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一定是自由做主的空間,比如先和孩子約定好每天寫作業(yè)的時間,同時約定,如果寫不完作業(yè),那么什么時候寫完什么時候睡覺,寫不完多晚都不能睡;如果寫完了,剩下的時間自由支配。剩下的時間留給孩子,這個非常重要。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所謂動力,說的簡單一些就是影響人們去做某事的力量。也就是什么在激勵著孩子學習。 動力又分為外驅力和內驅力。 外驅力,是一個人的外在驅動力,比如物質獎勵,強有力的家長或老師的推動力。有人贊同物質獎勵,獎狀、文具盒等獎品的刺激,的確有時候很奏效。但是時間長了,它的效果就會呈現(xiàn)邊際效益遞減的情況。 內驅力,是一個人的內在驅動力。也就是從學習本身能夠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那么,我們在給孩子設定目標的時候,要保證“跳一跳摘到的蘋果”的原則。就是說,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設置在合適的水平,不要過高,也不要過低。 還有,找到孩子的優(yōu)勢,激發(fā)孩子的優(yōu)勢。優(yōu)勢能帶來自信心,這也會極力激勵孩子前進,每個孩子都想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的。 以上,僅供參考!謝謝你的信任! 問題二 有學員問:如何養(yǎng)成好習慣? 類型:親子育兒 關鍵詞:好習慣 本質上來說,好習慣的養(yǎng)成,就意味著要打破舊習慣。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連我們的神經網都早已習慣了舊有的行為模式。要培養(yǎng)好的習慣,不單單要逆著我們的本能,連我們的神經網絡都要重新構筑,困難可想而知。懶在舒適區(qū)里,誰會愿意出來呢? 這里給大家推薦一個好習慣養(yǎng)成的方法——微習慣策略。這個策略無論是對于孩子還是成人都大有裨益。 什么是微習慣? 微習慣就是把我們要養(yǎng)成的習慣拆分成最簡單的第一步。比如:要養(yǎng)成寫作習慣,就把它拆解成:每天寫50個字;要養(yǎng)成每天做30個深蹲的習慣,就把它拆解成每天先做1個;要養(yǎng)成早起的習慣,那就拆解成每天先早起5分鐘。要給孩子養(yǎng)成早睡的好習慣,可以從每晚提早睡5分鐘開始。 簡言之,微習慣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但是有一點,拆分習慣看似很簡單,難的是:要深入到內心去思考,要養(yǎng)成這個微習慣對我們的內在價值和意義是什么!對于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也是一樣的,我們在幫助孩子養(yǎng)成某一個好習慣的時候,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弄清楚:到底是我們認為這是個好習慣,還是我們看到其他孩子都有這樣的習慣就想讓自家孩子也養(yǎng)成呢?還是實實在在的這個習慣養(yǎng)成了對于孩子來說大有裨益?作為家長,我們真的要當心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也要當心拿別人家孩子的長處來跟自家孩子的短處比較。 再有就是要跟孩子一起來制定養(yǎng)成某一個好習慣的目標,讓孩子參與進來,激發(fā)出他自身的內驅力,這樣孩子才更加愿意去執(zhí)行下去。做到了這些,好習慣的養(yǎng)成就會事半功倍!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何以解憂,你有朝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