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有一部關于西安的刑偵劇橫空出世,火遍了全國。 尤其在西安,當時大街小巷上人們都在討論這部劇,劇里的很多人物在后來的眾多影視作品中也有出現。 當時的學校里,很多學生都會唱這部劇的主題曲,可見這部劇不只是大人在看,連小學生也都“入坑”了。 因為劇中人物的形象過于飽滿,以至于后來人們看到劇中的主角王雙寶時都覺得是個壞人(據傳有大人在街上看到他時讓孩子離他遠點,其實王雙寶最開始只是名普通的京劇演員)。 這部深入人心的劇就是根據當年轟動一時的盜槍案改編的20集電視連續(xù)劇——12.1槍殺大案。 關于這部劇背后的故事這部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 將1997年的一起持槍連環(huán)殺人案通過紀實的手法展現了出來,事件的經過大概是這樣的:
并且在拍攝時為了增強真實性,劇中扮演刑警的演員大部分是“12.1槍殺大案”探案組的成員。
最主要的一點是,在那個不靠特效、小鮮肉吸引流量的年代,單憑劇情的跌宕起伏,情節(jié)的循序漸進以及真實的展現了刑警破案的艱辛來籠絡了大批“粉絲”,以至于劇中很多經典臺詞現在還被廣為流傳。 比如那段經典的審訊: 警察:“叫啥?” 嫌犯:“李小龍” 警察:“碎碎個娃還是個追星族?咋不叫陳真!叫啥?” 嫌犯:“陳真” 警察:“......” “叫啥?”“李小龍” 豆瓣上這部劇的評分高達9.2分,在當時也是好評如潮,甚至于對當時西安的“城市面貌”或多或少產生了負面影響,很多看過這部劇的人也對西安有了些“心里陰影”。 那個時候沒有濾鏡和藍光,整部劇的畫面也略顯粗糙,鏡頭里大部分場景又都是昏暗的酒吧和夜晚,亦或者是灰蒙蒙的天空(故事發(fā)生在冬季),讓人覺得西安似乎就是這樣一個臟亂的形象。 劇中真實的西安場景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這部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消失于人們的視野了,所幸現在在網上已經能夠看到了。 劇中的那些“演員”劇中的演員也是真實警察和專業(yè)演員一起出演,現在回過頭來再看,也有很多“熟悉”的面孔: 這兩位陜西籍的演員如今也算是“家喻戶曉”了: 王雙寶 劇中主角董雷的扮演者,原本是京劇武生出身,在另一部著名的刑偵片《西安大追捕》中他也有扮演。 《121槍殺大案》之后,王老師也演了多部影片,2003年那部讓王寶強火了的“禁片”《盲井》王老師也是主演之一,不過近些年王雙寶在角色上多以喜劇角色為主,可能也是想改變過去人們對他的刻板印象吧,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瘋狂的賽車》里那個“多行不義必自斃”的笨蛋姐夫了吧。 王老師的搞笑天賦還是蠻高的 如今王老師年事已高,反而看起來不再那么兇了,很多網友也在西安時常能夠見到王老師,在此也對王老師表達最真心的祝福。 王大治 都是王字輩的,但王大治的出名可不是因為這部劇。 生于秦腔世家的王大治進入演藝圈的時間其實還挺早的,18歲就入行,22歲時出演本劇,在一個條件不錯的家庭長大的孩子能把一個十幾歲的外地務工小孩子演的如此逼真,當年也是在演技上沒少下功夫。 隨后他比較出名的角色有《士兵突擊》中的許二和,《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鄧寶,2014年主演了《我不是王毛》。雖然沒有大紅大紫,但也算小有名氣。 在劇中,他演了最開始的盜槍小賊馬小保,雖然整部片子戲份不多,但卻是貫穿始終的線索人物之一。 陜西籍演員“飆”演技 此外,像很多本土演員的參與,也讓這部劇增色了不少,像“石頭”的扮演者李海浪(本身是名秦腔演員)、“黃新”的扮演者馬冀(也出演過插翅難逃中的澳門黑幫老大)、“汪強”的扮演者胡偉,這些演員雖然在日后的大多數影視劇中不多見,但當時的表演也是入木三分。 黃新在這部劇中不知道霍霍了多少無知少女 最“特別”的演員 除了演員,很多刑警在劇中的表演也是可圈可點,比如開篇提到的“穆處”、“李全發(fā)”、“劉剛”等人。 如今他們中的大多數也應該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了,值得欣慰的是在偵破這么多重大案件過程中他們依然保持了安全和健康,也希望這些保衛(wèi)市民安全的警察同志退休后的生活不要那么累,能夠多一些開心。 當然,在導演組中還有一位隱藏的未來大神——執(zhí)行導演張嘉譯,他就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在未來的幾年,憑借“蝸居”中的宋思明一炮而紅,成了享譽大江南北的知名藝人。 這部劇的背后這么多年過去了,這部劇以其極其逼真的紀實片手法反映出了那個年代破案的艱辛,詳細的記述了這個案件從案發(fā)到偵破的全部過程,至今仍然是國內警匪片中難得的佳作。 當時辦案的刑警也都是本色演出,同時反面人物在造型和性格等方面刻畫的也非常生動。
當然,最難的的是這部劇以一種身臨其境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了除了案件本身之外西安社會的千姿百態(tài),里面的出租車司機、家具城導購、賣泡饃的大叔和小二都猶如是我們身邊的人,讓人看了一遍又一遍也不會膩。 這部電視劇中看到了什么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西安,垃圾遍地、塵土飛揚,也是在這樣的一個混亂的時期才會發(fā)生這樣一個類似于“烏托邦”式的故事。 那個年代城市里能看到的都是各種蘇聯(lián)時期的援建老建筑以及各種磚頭搭建的小二樓民房,每座樓旁都有著鍋爐房的煙筒,整個城市的冬天都籠罩著一層灰(現在的冬天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和現在的西安相比完全是兩個城市(可見二十年西安的變化也是非常大的)。 現在的西安夜景 但在這部劇中,小寨的美食街、工地的民工棚、城墻下的公園都被真實的記錄了下來,現在人們如果想了解那個時期的西安城,這部劇無疑是一部“教科書”級別的教材了。 相比于現在,那個年代做任何事情都不需要身份證,電話卡也都是不記名的,因此破案難度和現在相比要困難的多。這部劇從始至終都圍繞著案件的偵破展開,這個過程中也將那個時候的西安生動的展現在了大家的面前。 這些鏡頭在當時人們習以為常,現在看來卻是難得的珍貴影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