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品文史 公元前199年,皇帝出巡經過柏人縣(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時天色已晚,此時皇帝也覺得有些勞累準備夜宿此地,當皇帝準備下車時隨口問了侍衛(wèi)一句:“此乃何地啊?”,隨從侍衛(wèi)答到:“柏人縣”,皇帝在心中念到:“柏人者,迫于人也!”頓時瞬間神清氣爽倦意全無,皇帝連忙回身坐回車內并吩咐衛(wèi)隊連夜離開。 果然,皇帝的車隊前腳剛走,后腳就出現了一隊刺客。而這隊刺客殺手,只得眼睜睜的看著皇帝車隊離開。 這位“能掐會算”的皇帝就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而刺殺他的這隊殺手則是趙王的國相——貫高。那么貫高為何要刺殺劉邦?劉邦又是怎么“預知”貫高要在柏人縣刺殺劉邦的呢?這一切要從漢高祖三年講起。 漢高祖三年,趙地叛亂,于是劉邦任命韓信和張耳一同攻趙,趙地收復之后劉邦非常高興,便把張耳封為趙王。 漢高祖五年時張耳去世,兒子張敖世襲趙王位,劉邦更是把自己唯一的女兒魯元公主賜婚趙王為王后,使得兩家親上家親。 到了漢高祖七年,匈奴滋擾邊境,劉邦帶領漢軍前往平成與匈奴作戰(zhàn),戰(zhàn)罷之后返回國都,正好路過趙地時天色已晚就夜宿趙地,張敖看到岳父到來肯定是好生招待,不僅親自端茶遞水服侍劉邦,還為劉邦精心挑選了美人來服侍劉邦,結果卻遭到了劉邦的冷眼相待。原來劉邦在此次匈奴作戰(zhàn)中吃了虧,心中怨氣無法排解,正好趙王在眼前晃來晃去讓劉邦心煩,所以態(tài)度十分傲慢且有些無理。 這件事情讓趙地國相貫高非常生氣,于是就秘密謀劃刺殺劉邦,好為趙王出口氣,張敖知道后嚇得魂飛魄散,連忙制止貫高,最終在張敖的苦心說服下,貫高才算作罷,只是心中依然記恨。 漢高祖八年,劉邦出巡再次經過趙地,貫高經過精心計算,認為劉邦必然會在柏人縣夜宿,于是提前幾日就開始精心布置,在柏人縣周圍布滿殺手,只等劉邦進來。結果劉邦剛要下車就急匆匆地奪路而去,這確實就讓貫高有些不解,因為所帶殺手都是自己的死士,不可能走漏風聲,而劉邦的舉動顯然也是突然間所做的決定,貫高始終想不明白。 其實劉邦也并非有什么“預示未來”的本領,而是性格使然,古代帝王,特別是開國帝王都是生性機敏警覺之人,對于任何有可能對自己不利的情況都會下意識地進行躲避。 當劉邦路過柏人縣時,柏人縣的“柏”字在漢朝與“迫”字同音,而迫字多為不吉利,比如:迫害、逼迫等,所以劉邦認為此地是大兇之地不可久留,這才命令衛(wèi)隊連夜離開。 到了漢高祖9年,有人向劉邦告發(fā)了貫高柏人縣刺殺的事情,劉邦先是一驚,之后長舒了一口氣(也許是慶幸自己當時的決定才會舒氣)。隨后劉邦將趙王和貫高全部關入死牢,只是貫高在牢中大呼趙王冤枉,誓死不愿讓趙王受到株連,最后在獄中以死明志。劉邦也被貫高敢作敢當的行為所折服,最終劉邦釋放了趙王,貶為宣平候。 劉邦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皇帝,對于身邊的危險有著天生的機敏性,所以劉邦在數年的戎馬生涯中雖多次蒙難,卻都能化險為夷?;乜粗型鈿v史,這樣的人也有很多,例如秦始皇一生經歷刺殺無數,但凡有一絲遲疑也許歷史就會改寫,還有國外的菲德爾·卡斯特羅,一生之中躲過了638次暗殺。 與其說他們命硬,不如說他們對危險環(huán)境的探查能力極強。只是可憐了貫高,他到死都不明白劉邦為何能知曉自己的刺殺計劃,不知道大家對此怎么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