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貴 成語“千變?nèi)f化”意謂變化極多。《列子·周穆王》有云:“千變?nèi)f化,不可窮極。”《史記·賈誼列傳》亦云:“千變?nèi)f化兮,未始有極。”其實,通常說的“變”乃是有形有度之變,而通常說的“化”則為無形無度之化,那么,“化”字的構(gòu)字理據(jù)是如何來表達這種虛泛的認識意義的呢?本文就來談?wù)勥@個“化”字。 一、“化”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 《説文解字》卷八??部:“化,教行也。從匕,從人,匕亦聲。” 許慎對“化”字的解釋大致意思為:“化”,就是教化施行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人”和“匕”會合成意,“匕”也表讀音。 許慎認為教化施行是“化”字的本義,這似乎跟“化”的字形沒有太大的聯(lián)系,他接著又說“化”字從“匕”從“人”會意,這兩個構(gòu)件的組合也看不出為何會有“教行”(教化施行)的意思,至于他認為“匕”也表讀音,那就更是不知所云了。 顯然,由于許慎是依據(jù)小篆字形來解讀的,而小篆形體已經(jīng)很難反映“化”字初文的形義關(guān)系了。那么,“化”字的構(gòu)字理據(jù)究竟如何,它的字形與字義之間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這需要借助“化”字的古文字形體來加以確認(參見下圖)。 “化”字的字形演變與字源演變 從上圖不難看出,“化”字的甲骨文形體是由一正一倒兩個側(cè)面人形組合而成的,于是,一些研究者便根據(jù)這種方向相逆的構(gòu)形來推測它的表意取向,諸如下面這樣一些說法: “化象人一正一倒之形,即今俗所謂翻跟頭。”(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化》) “化,從二人,字象二人相依之形。”(馬如森《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 “疑化有相比之意。”(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 “初文以一正一倒的人形示變化意。本義指變化。”(《字源》) “象人一正一倒之形,所會意不明。”(《甲骨文字典》) “從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變化。本義:變化,改變。”(《漢典》https://www.zdic.net/hans/%E5%8C%96) “一個頭朝上站立的人,一個頭朝下入土的人,表示由生到死的改變。造字本義:動詞,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象形字典》http://www./WordInfo.aspx?id=1540) 上述這些解說,要么疑其有相比之意,要么認為所會意不明,即便是像“翻跟頭”、“二人相依”、“變化”或“改變”、“自然死亡”這些說法有些道理,也總還是令人生疑。 愚以為,要想找到“化”字的表意端倪,還是得從它的甲骨文字形入手(參見下圖)。 “化”字的甲骨文字形 從上圖的五個不同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它們都是由一正一倒兩個側(cè)面人形組合而成的,這一點是沒有爭議的。除此之外還能夠看出什么構(gòu)形特征呢?愚以為,那就是兩個側(cè)面人形都是背對背的,也就是說它們表示手臂的線條都位于“化”字的外側(cè)。再確切點說,兩個側(cè)面人形并不是象甲骨文“北”字那樣平行相背,而是上下錯位相背。如果要表示“翻跟頭”、“二人相依”、“變化”或“改變”等意思,只需要平行相背即可,又何必需要上下錯位相背呢?而上下錯位相背的結(jié)果,就造成了兩個側(cè)面人形的臀部相對,這樣的布局排列又是要表示什么意思呢?愚以為這種構(gòu)字理據(jù)似乎跟“育”字的形義關(guān)系相似(參見下圖): “育”字的甲骨文字形 甲骨文的“育”字上部是“女”、“母”、“人”等構(gòu)件,下部構(gòu)件則是位于她們臀部的“子”(多數(shù)是頭朝下的),其構(gòu)字理據(jù)為婦女生子,即生育的意思。那么,如果將上圖“育”字上部的“女”、“母”、“人”等構(gòu)件用頭朝上的側(cè)面人形替換,將上圖“育”字下部的“子”、用頭朝下的側(cè)面人形替換,那就變成了“化”字。據(jù)此分析,拙論試作這樣的推測:“化”字的構(gòu)字理據(jù)跟“育”字相似,也是表示人類生育的意思,更何況,漢語的文獻中“化育”一詞是很常用的?!盎钡囊馑荚谖墨I中有“化生發(fā)育”的意思,諸如: ①《禮記·中庸》:“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②《孔子家語·本命解》:“群生閉藏乎陰而為化育始,故圣人因時以合偶。” ③宋·蘇軾《御試重巽申命論》:“天地之化育,有可以指而言者,有不可以求而得之者。” ④清·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勞,一蟻一蟲,皆本陰陽五行之氣絪缊而出。” ⑤郁達夫《沉淪》四:“草木蟲魚都化育起來。他的從始祖結(jié)束的苦悶也一日一日的增長起來。” 由上述引文可知,“化”與“育”都有生殖繁衍的意思,至少應(yīng)該是近義詞。當(dāng)然“化”與“育”這兩個字還是有著實質(zhì)內(nèi)涵的區(qū)別的,愚以為這內(nèi)涵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 其一,“育”側(cè)重于具象,“化”側(cè)重于抽象。大凡具象的生育、繁育、養(yǎng)育、培育等多不可用“化”來表達,而演化、進化、分化、變化等才是“化”的活動領(lǐng)域。《呂氏春秋·過理》有云:“剖孕婦而觀其化。”高誘注:“化,育也。視其胞里。”所謂“胞里”就是胚胎,而“剖孕婦而觀其化”,就是觀其胚胎,可見“化”字的原始意義還不在于生出來,而在于從無形到有形的成胎過程?!饵S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天元紀大論》云:“物生謂之化。”此“物生”當(dāng)為天地萬物從無到有之產(chǎn)生也。可見,如果說“育”重在生產(chǎn),則“化”重在產(chǎn)生。 其二,“育”側(cè)重于實象,“化”側(cè)重于虛象。大凡出生、撫養(yǎng)、生長、成長等多不可用“化”來表述,而點化、異化、感化、美化等才是“化”的活動空間。《左傳·昭公七年》云:“人生始化曰魄。”這是說的人生最初從無到有的靈魂化育?!饵S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天元紀大論》云:“人有五臟,化五氣。”這是說的人生開始階段的精神化育?!豆茏印ば男g(shù)第三十六》曰:“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這就是老子《道德經(jīng)》“道德”二字的真正內(nèi)涵:什么是“道”?“道”就是天地化育萬物之前那虛無無形的元氣,什么是“德”?“德”就是天地化育萬物的功能。可見,如果說“育”重在完形,則“化”重在變幻。 這也就是“化”字為什么不像“育”字那樣在下方畫一個實在的“子”(嬰兒)那樣具體表意的原因所在,原來“化”字的構(gòu)字理據(jù)只是想要表達一個人從胎兒(從無到有)到降生(分娩)、到生長(壯大)、到衰老(陰盛陽衰)‘到離世(有歸于無)的化育過程,因此,“化”字的造字本義當(dāng)為生長化育。由此造字本義方能牽涉到上述化育過程的各個階段的引申義,這樣來探求確認“化”字的構(gòu)字理據(jù)及其造字本義,不知各位學(xué)人以為然否。 二、“化”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綜上所述,“化”字的造字本義當(dāng)為生長化育。例如:“樂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禮記·樂記》)鄭玄注:“化,猶生也?!痹偃纾骸疤斓率?,地德化,人德義?!保h·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數(shù)》)又如:“變者,自有入于無者也;化者,自無入于有者也……是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保ㄋ巍で赜^《論變化》) “化”字由此生長化育的造字本義,可以產(chǎn)生如下多方面的直接引申義和間接引申義: 其一,指胎兒。例如:“剖孕婦而觀其化?!保ā秴问洗呵铩み^理》)高誘注:“化,育也。視其胞里?!标惼骈嘈a專骸啊铩鄥醪孔?,故‘里’以同音假為‘胎’也?!痹偃纾骸啊秴问洗呵铩吩疲骸q剖孕婦,欲觀其化?!稚跣拢w指腹中未成形之胚胎也?!保ㄇ濉S生《義府·化》) 由此又可引申指化生之物。例如:“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fēng)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保ā抖Y記·樂記》) 其二,表示造化、自然的演化或規(guī)律。例如:“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素問·五常政大論》)再如:“有知順之為倒、倒之為順者,則可與言化矣?!保ā秴问洗呵铩に祈槨罚└哒T注:“化,道也?!标惼骈嘈a專骸盎撸蘸蟊刂林畡??!庇秩纾骸傲某嘶詺w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又如:“化自有可知者,有不可知者。如春之必溫,秋之必涼,木之必落,草之必榮,化之可知者也。”(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孟子·萬章下篇》) 由此又可產(chǎn)生如下三種意思: 一是表示變化,改變。例如:“雀入于海為蛤,雉入于淮為蜃。黿鼉魚鱉,莫不能化,唯人不能?!保ā秶Z·晉語九》)再如:“高祖神堯皇帝,創(chuàng)業(yè)經(jīng)始,化隋為唐,義同周之文王?!保ㄌ啤ろn愈《請遷玄宗廟議》)又如:“琉璃馬腦,先以自然灰煮令軟,可以雕刻。自然灰生南海,馬腦兒血所化也?!保鳌り惱^儒《珍珠船》卷一) 二是表示質(zhì)變。例如:“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圣誠為能化?!保ā抖Y記·中庸》)孔穎達疏:“初漸謂之變,變時新舊兩體俱有,變盡舊體而有新體謂之為化。” 三是表示死。例如:“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于人心獨無恔乎?”(《孟子·公孫丑下》)朱熹注:“化者,死者也?!痹偃纾骸坝嘟袼够梢詿o恨?!保〞x·陶潛《自祭文》)又如:“忽索灌漱訖,憑案而化,眾人無不悲泣?!保ㄋ巍し吨傺汀杜c韓魏公書》之一)又如:“前世為某寺執(zhí)爨僧,無疾而化?!保ㄇ濉て阉升g《聊齋志異·李象先》) 其三,指改變?nèi)诵娘L(fēng)俗;教化;教育。例如:“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保ā兑住で罚┰偃纾骸昂胫螘r,上興化重文,士大夫翕然從之。”(明·康?!洞髲?fù)集序》)又如:“化天下之士使之不競于功名,王治之大者也?!保ㄇ濉ゎ櫻孜洹犊たh論》九) 由此又可產(chǎn)生如下三種意思: 一是表示受感化;受感染。例如:“天下太平,萬物安寧,皆化其上,樂乃可成?!保ā秴问洗呵铩ご髽贰罚┰偃纾骸八昶埛橇x,糞土千黃金。鄉(xiāng)人化其風(fēng),薰如蘭在林。”(唐·白居易《丘中有一士》詩之二)又如:“夫人日與善人居,則不能不化而善,與惡人居,則不能不化而惡?!保ㄋ巍だ钊珞稏|園叢說·語孟說·瞽瞍底豫》) 二是表示習(xí)俗,風(fēng)氣。例如:“黔首改化,遠邇同度?!保ā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再如:“散敦厚之樸,成貪鄙之化?!保h·桓寬《鹽鐵論·本議》)又如:“鄭衛(wèi)之音興則淫僻之化流。”(朱自清《中國歌謠》) 三是表示治,太平。例如:“君子用法制而至于化,小人用法制而至于亂。均是一法制也,或以之化,或以之亂,行之不同也?!保ā逗鬂h書·仲長統(tǒng)傳》)再如:“尚書令陳蕃任事則化,中常侍黃門豫政則亂?!保ā逗鬂h書·爰延傳》)又如:“李惠登自軍校授隨州刺史……兵革之后,闔境大化,近代循吏,無如惠登者?!保ㄌ啤だ钫亍短茋费a》卷中) 其四,指消化,指食物在人和動物體內(nèi)轉(zhuǎn)變?yōu)榭梢员粰C體吸收的養(yǎng)料的過程。例如:“”()再如:“病反腹?jié)M,腸鳴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門絕者不治?!保ā端貑枴饨蛔兇笳摗罚┯秩纾骸拔沂菍匐u的,胃里能化石頭子兒!”(《花城》1981年第6期) 由此又可引申比喻理解、吸收所學(xué)的知識。例如:“學(xué)莫善于自得,自得而后能化。”(明·方孝孺《送周景琰入試序》)再如:食古不化。 其五,表示融合,融化。例如:“道往者,其人莫來;道來者,其人莫往。道之所設(shè),身之化也。”(《管子·形勢》)尹知章注:“道者,均彼我,忘是非,故無來往之體。然道之所設(shè),身必與之化也?!痹偃纾骸斑@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枕,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西游記》第二四回) 由此又可引申指熔化,銷镕。例如:“有馮異,以化黃金干太后,得奉職監(jiān)鄂州稅?!保ㄋ巍ぴ枴稄埜竦辣罚┰偃纾骸跋鄠麒T那一種錢的時候,把一個金羅漢像化在銅里邊,因此一個錢有三成金?!保ㄚw樹理《登記》一) 其六,表示消除,去除。例如:“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脾胃……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保ā俄n非子·五蠹》) 由此又可產(chǎn)生如下三種意思: 一是表示消散,消失。例如:“名與朝露皆晞,體與蜉蝣并化?!保〞x·葛洪《抱樸子·嘉遯》)再如:“身從泛梗流,事與浮云化?!保ㄋ巍ず檫~《容齋三筆·向巨原詩》)又如:“視兄,則鼻耳俱化……鼻耳處惟孔存焉?!保ㄇ濉て阉升g《聊齋志異·斫蟒》) 二是表示焚燒。例如:“化訖,收其骨殖皆成灰,不可拾。”(宋·趙叔向《肯綮錄·火骨成灰》)再如:“化了眾神紙馬,燒了薦亡文疏?!保ā段饔斡洝返谑兀┯秩纾骸暗炀苹敚蜕駳w天?!保ㄇ濉た咨腥巍短一ㄉ取と氲馈罚?/span> 三是讀作huā,表示用掉,消耗。例如:“這土老兒化了幾塊洋錢,就住了一夜?!保ā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三回)再如:“居民似乎也真會化零錢,吃零食,時時給他們一點生意?!保斞浮肚医橥るs文二集·弄堂生意古今談》)又如:“從梅村鎮(zhèn)到下甸鄉(xiāng)足足有十里地,來回二十里,工夫都化在路上,還種啥地呢?”(周而復(fù)《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 其七,表示勸化。謂僧道勸人出家。例如:“周穆王時,文殊、目連來化,穆王從之?!保ā斗g名義集·寺塔壇幢》)再如:“今日馬祖師度他不肯回頭,乃是小圣之罪,須夢化此人成道?!保ㄔ罹百t《劉行首》第三摺) 由此又可產(chǎn)生如下三種意思: 一是表示募化。例如:“今朝無甚事,施主人家化些道糧走一遭去?!保ㄔりP(guān)漢卿《望江亭》第一?。┰偃纾骸拔依县i也有些餓了,且到人家化些齋吃,有力氣,好挑行李?!保ā段饔斡洝返诙兀┯秩纾骸八€有我這個朋友,給他化了一口四塊板的棺材。”(老舍《茶館》第三幕) 二是表示成仙。例如:“與化去而不見兮,名聲著而日延?!保ā冻o·遠游》)王夫之通釋:“與化去者,蛻形而往,所謂尸解也。”再如:“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為化去不死也,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保ā妒酚洝ば⑽浔炯o》)又如:“來觀神尼化升者,男女不計其數(shù)。”(清·吳薌本《客窗閑話·神尼》) 三是指道教的廟宇,即宮觀。例如:“永嘉元年乙酉到蜀,居陽平化,煉金液還丹?!保ā短綇V記》卷六十引《女仙傳·孫夫人》)再如:“益州玉局化者,二十四化之一也。”(宋·彭乘《修玉局觀記》)又如:“奉道之室曰化,蜀有文昌二十四化,又有主簿化,亦猶今宮觀也?!保ㄇ濉だ钫{(diào)元《卍齋瑣錄》卷四) 其八,用作后綴,加在名詞或形容詞后面構(gòu)成動詞,表示轉(zhuǎn)變成某種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例如:“又余曾隨某公赴安東。安東者,號稱吾國土地,而完全日化者也?!保ㄇ濉S遠庸《懺悔錄》)再如:綠化祖國;凈化廢水。 其九,化學(xué)的簡稱。例如:數(shù)理化。 根據(jù)上面對“化”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xiàn)將“化”字字義的發(fā)展脈絡(luò)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guān)系): 三、含有“化”字文化含義的相關(guān)成語 含有“化”字的相關(guān)成語比較豐富,其中“化”字的含義也很微妙,大致有如下一些情形。 其一,“化”字表示生長化育。例如: 春風(fēng)化雨——化:化生和養(yǎng)育。指適宜于草木生長的風(fēng)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源自《孟子·盡心上》:“有如時春風(fēng)雨化之者?!?/span> 光天化日——光天:最大的天,大白天;化日:生長萬物的太陽。原形容太平盛世,比喻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場合。源自《尚書·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薄逗鬂h書·王符傳》:“化國之日舒以長,故其民閑暇而力有余。” 出神入化——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極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學(xué)藝術(shù)達到極高的成就。語見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我不曾出聲,他連忙答應(yīng)。金圣嘆‘真正出神入化之筆’?!?/span> 其二,“化”字表示自然的演化,造化。例如: 巧同造化——巧:技巧,技藝;同:一樣;造化:指宇宙的造物能力。形容人的能力很大,可與宇宙的造物能力相比。源自《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 無為自化——指無為而治。源自《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span> 刑于之化——指以禮法對待,用以指夫婦和睦。源自《詩·大雅·思齊》:“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编嵭{:“文王以禮法接待其妻?!?/span> 修短隨化——修:長;化:造化,舊指自然界的主宰者,迷信說法指運氣、命運。人的壽命長短,隨造化而定。語見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造化小兒——造化:指命運;小兒:小子,輕蔑的稱呼。這是對于命運的一種風(fēng)趣說法。語見《新唐書·杜審言傳》:“審言病甚,宋之問、武平一等省候如何。答曰‘甚為造化小兒相苦,尚何言?’” 其三,“化”字表示風(fēng)氣,教化。例如: 刺上化下——諷諭國君,教化下民。 觀化聽風(fēng)——指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語見《漢書·張敞傳》:“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傾耳,觀化聽風(fēng)?!鳖亷煿抛ⅲ骸把愿囊滓暵牐甭勔娚普??!?/span> 化及豚魚——比喻教化普及而深入。源自《易·中孚》:“中孚,柔在內(nèi)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魚吉,信及豚魚也?!?/span> 化外之民——化:開化;民:民眾。文明地區(qū)以外的民眾,即沒有開化的民眾。舊時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指中國教化達不到、法律管不著的少數(shù)民族。源自《唐律疏義·名例》:“諸化外之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傷化敗俗——指敗壞教化和風(fēng)俗。語見《漢書·貨殖傳》:“又況掘冢搏掩,犯奸成富,曲叔、稽發(fā)、雍樂成之徒,猶夏齒列,傷化敗俗,大亂之道也?!?/span> 有風(fēng)有化——指有教育意義。語見明·湯顯祖《牡丹亭·閨塾》:“論《六經(jīng)》,《詩經(jīng)》最葩,閨門內(nèi)許多風(fēng)雅……有風(fēng)有化,宜室宜家。” 有傷風(fēng)化——傷:妨礙、敗壞;風(fēng)化:風(fēng)俗教化。敗壞、損害社會的風(fēng)俗和教化。指對社會風(fēng)俗、教育有不好影響的言行。語見元·關(guān)漢卿《裴度還帶》第四折:“你道做了有傷風(fēng)化,誰就你那燕爾新婚?!?/span> 宵魚垂化——用來頌揚地方官善于教化。據(jù)《呂氏春秋·具備》載,春秋時孔子弟子宓子賤治亶父(今山東省單縣),體圣人之化,三年,夜間捕魚的人能將所得小魚重歸水中。 其四,“化”字表示變化,改變。例如: 變化莫測——測:估測。變化很多,不能預(yù)料。源自唐·韓愈《殿中少監(jiān)馬君墓志》:“當(dāng)是時,見王于北亭,猶高山深林巨谷龍虎,變化不測,杰魁人也?!?/span> 變化無常——無常:沒有常態(tài)。指事物經(jīng)常變化,沒有規(guī)律性。語見《莊子·天下》:“忽漠無形,變化無常。” 變化無窮——窮:盡,終結(jié)。形容不斷變化,沒有止境。語見戰(zhàn)國·楚·宋玉《高唐賦》:“須臾之間,變化無窮。” 泥古不化——泥:拘泥,固執(zhí)。拘泥于古代的成規(guī)或古人的說法而不知變通。源自《宋史·劉幾傳》:“儒者泥古,致詳于形名度數(shù)間,而不知清濁輕重之用?!?/span> 千變?nèi)f化——形容變化極多。語見《列子·周穆王》:“乘虛不墜,觸實不硋,千變?nèi)f化,不可窮極?!薄妒酚洝べZ誼列傳》:“千變?nèi)f化兮,未始有極?!?/span> 其五,“化”字表示轉(zhuǎn)變、轉(zhuǎn)化。例如: 萇弘化碧——萇弘:周敬王的夫人,后蒙冤為人所殺,傳說血化為碧玉。源自《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大而化之——化:改變,轉(zhuǎn)變。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謹慎。語見《孟子·盡心下》:“大而化之之謂圣?!?/span> 逢兇化吉——逢:遭遇;兇:不幸;吉:吉利、吉祥。遇到兇險轉(zhuǎn)化為吉祥、順利。這是帶有迷信的說法。語見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二回:“豪杰交游滿天下,逢兇化吉天生成。” 化腐成奇——指變壞為好,變死板為靈巧或變無用為有用。源自《莊子·知北游》:“是其所美者為神奇,所惡者為腐朽。臭腐復(fù)化為神奇,神奇復(fù)化為臭腐?!?/span> 化為烏有——烏有:哪有,何有。變得什么都沒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源自漢·司馬相如《子虛賦》:“楚使子虛使于齊,王悉發(fā)車騎,與使者出畋。畋罷,子虛過姹烏有先生,亡是公存焉?!?/span> 化險為夷——險:險阻;夷:平坦。化危險為平安。比喻轉(zhuǎn)危為安。源自唐·韓云卿《平蠻頌序》:“變氛沴為陽煦,化險阻為夷途。” 橘化為枳——比喻人由于環(huán)境的影響而變壞。源自《晏子春秋·雜下之十》:“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span> 三年化碧——指忠心不泯。源自《莊子·外物》:“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span> 魚龍變化——指魚變化為龍。比喻世事或人的根本性變化。語見宋·劉克莊《水龍吟》詞:“任蛙蟆勝負,魚龍變化,儂方在、華胥國?!?/span> 執(zhí)而不化——指固執(zhí)己見,不知變通。語見《莊子·人世間》:“將執(zhí)而不化,外合而內(nèi)不訾,其庸詎可乎?” 其六,“化”字表示感化,感染。例如: 過化存神——過:經(jīng)過;存:保存,具有。圣人所到之處,人民無不被感化,而永遠受其精神影響。源自《孟子·盡心上》:“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化鴟為鳳——比喻能以德化民,變惡為善。鴟:貓頭鷹,古人以為兇鳥。源自《后漢書·循吏傳·仇覽》:“時考城令河內(nèi)王渙,政尚嚴猛,聞覽以德化人,署為主簿。謂覽曰‘主簿聞陳元之過,不罪而化之,得少鷹鹯之志邪?’覽曰‘以為鷹鹯不若鸞鳳?!?/span> 潛移默化——潛:暗中,不見形跡;默:不說話,沒有聲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fā)生了變化。源自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慕賢》:“潛移暗化,自然似之。” 其七,“化”字表示死亡、焚燒。例如: 骨化形銷——指死亡。語見唐·元稹《鶯鶯傳》:“則當(dāng)骨化形銷,丹誠不泯,因風(fēng)委露,猶托清塵?!?/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