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見第107個關于美的故事 作者 | 見叔 1964年6月的一個夏天,張大千應國民黨元老張群的邀請,攜妻女一大家子和兩個大風堂弟子從巴西圣保羅飛抵臺北。這是他遷居海外后第三次回臺北。 張大千此行一是拜訪少帥張學良,同時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去溥心畬墓前致祭。一年前,他這位68歲的老友患淋巴腺癌在臺北病故,葬于陽明山。這兩位性格迥異的知音至友認識和交往了大半輩子。 從“南張北溥”到“渡海三家”(指1949年后去臺灣的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名號總是共同出現(xiàn)在這樣的江湖聲名的組合中。但去臺灣后,兩人見面其實很少了。 溥心畬自從藏在一艘小船里從上海冒險偷渡至舟山群島又從舟山輾轉(zhuǎn)赴臺后,就一直用深居簡出的“宅男”方式保持了他末代貴族的生活儀式,最多是在臺灣師范大學教教書,貼補家用,他連宋美齡的拜師邀約都拒絕了。 而“游俠般”的大千居士到臺灣后幾乎把后半生的時間全部用在遠游中,從印度,到南美,到歐洲...... 這兩位曾經(jīng)的親密知音就以這種全然不同的方式度過各自的人生下半場。但在心里,他們都給彼此保留著一份獨特的位置。1957年,在臺北的晚年溥心畬看到張大千的一幅新作《云山話舊》,就像回到了年輕時那樣,興奮得在畫上題字,他寫道,“今觀此畫,想見其掀髯雄辯,為之惘然耳?!?974年,75歲的張大千在美國舊金山辦“四十年回顧展”,仍不忘在畫展的自序里寫上,“柔而能健,峭而能厚,吾仰溥心畬?!边@一年,是溥二爺去世十周年。 《張大千40年回顧展》圖錄 1974年初版 1 在見叔看來,這是兩個最不太會成為好朋友的好朋友。 他們,一個出生在四川一個三線城市的家庭,家境殷實,但充其量就是中產(chǎn)里面更富裕點的那部分。一個出生在恭王府,從小王府里長大,5個月大就頭戴紅頂戴跟祖父奕?一起進紫禁城見皇帝,5歲那年就被慈禧太后抱在膝上,盛贊“集全清朝皇室靈氣于一身”。 7歲在宮中騎馬的溥心畬 “靈氣”大概就是這兩位唯一的交集點了。張大千從他那位善于民間剪紙的母親那里繼承了稱雄后世的藝術基因,而溥心畬9歲能詩12歲能文,被譽為“皇清神童”。但皇城和江湖之間的距離,只靠“靈氣”這點是不會縮短的。 兩人的教育背景當然也全然不同。張大千同學是在內(nèi)江天主教福音學校讀的小學,后來去了大城市重慶讀中學。溥心畬同學是在恭王府習文,同時在大內(nèi)接受“琴棋書畫詩酒花美學”的專門培育,后來的高等教育就更精英了,從京西馬鞍山貴胄法政學堂考入德國柏林大學,回國結(jié)婚后又再赴德國柏林研究院深造,20出頭拿了天文學及生物學二個博士學位后回國。妥妥一學霸,慈禧完全沒看走眼。 在學畫上,張大千從小其實沒有太好的條件,他是少年時代留學日本京都學染織的過程里被啟蒙了自己的一生所愛,回國后在他哥哥張善孖的支持下游學上海灘,拜師學畫。溥心畬則是正兒八經(jīng)的大家路數(shù),書法學的王羲之、米芾,畫畫從“芥子園”入手,然后學清代四王,學五代董巨,深受宋代馬遠、夏圭的影響。 但溥二爺16歲那年,大清就亡了。 瘦死的駱駝也比馬大。溥氏先祖曾出資萬金修繕戒臺寺,這里基本等于他們的家廟。所以溥心畬留洋回國,從恭王府搬到西山戒臺寺,過了將近十年“輕奢”的隱居生活。所以溥二爺即便到了三十而立,依然未經(jīng)人世困苦,一身貴族文人氣。 1928年,32歲的溥心畬在日本東京 不過,再厚的家底也經(jīng)不起坐吃山空十年,很快,溥心畬就只有靠變賣祖上的文物遺產(chǎn)來維持“舊王孫”的生活水準了。恭王府收藏的唐朝韓幹《照夜白圖》也就是在他手里賣給了英國人。這種割肉之痛,對一個末代王孫來說,顯然也是現(xiàn)實生存之困潮水般涌來后的無奈之舉。能賣的東西賣得差不多了,就到了靠手藝掙錢的時候了。畢竟學的天文、生物在那個時候沒法變飯吃,畫卻可以。溥心畬就是這樣,闖入了江湖,成為半個職業(yè)書畫家。 差不多就在這個時候,1933年,本來就一直在江湖上闖蕩多年的張大千和他的哥哥張善孖正式北上。比起上海,他們更看好帝都的書畫市場。當然,在這之前,張大千就多次來過北平,深入考察過這個市場。就是1920年代末,他和溥心畬第一次見面了。 真叫相遇江湖。兩個根本不會有交集的天才,因為命運,不僅遇上了,還站到同一條賽道和起跑線上。 2 那是1928年,把張大千引薦給溥心畬的是光緒的老師陳寶琛的得意門生、“清末詩壇第一人”陳散原。陳散原又是張善孖引薦給張大千的。雖然頭回到京城疏通人脈,但張大千從來大開大合,橫沖直撞。 在三年前, 溥心畬和溥雪齋、溥毅齋、關松房、惠孝同,共同發(fā)起了著名的松風畫會。這個在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后成立的畫會幾乎就是一個皇家遺老的貴族俱樂部。沒有皇權(quán),松風畫會主要是宗室子弟以書畫相切磋的松散組織,但宮廷畫派的成員在文化上的號召力還是很大的,松風畫會很快成為京城最有影響力的書畫組織。張大千當然要去拜會。 松風畫會成員合影:右起溥伒、溥佐、祁崑、葉昀 松風畫會以勁松品格為精神宗旨,每一位松風畫會的會員均取一個含有“松”字的號,溥雪齋號松風、溥毅齋號松鄰、關稚云號松房、溥心畬號松巢。發(fā)起人溥雪齋也是近代著名古琴家。他的祖父為皇五子惇親王奕誴,父為貝勒載瀛,溥伒(雪齋)、溥僩(毅齋)、溥佺(松窗)、溥佐(庸齋)為載瀛的長子、五子、六子、八子,這幾位書畫大家,被稱為一門四杰,都是松風畫會成員 溥心畬見到張大千的第一面印象肯定不會太好。這個20來歲的小伙子就留了一把大胡子,怎么看也有點江湖術士的樣子。 他們一個是南方人,一個是北方人。繪畫理念上,一個主南宗,兼寫北宗;一個主北宗,偶寫南宗。個人風格上,一個是亂頭粗服,一個雍容富貴。你看,怎么都走不到一起去。 性格上兩個人看上去也不是一路人。溥心畬雖然要靠賣畫作為混飯吃的手段之一了,但精神上還保留著舊王孫的高傲。有人送他一個吹泡泡的肥皂水,他轉(zhuǎn)手送人一張畫。當時在他眼中,幾塊錢的肥皂水,比畫更有意思。但他心底對那些要畫、砍價的畫販子們是一百個看不上的。有次溥心畬畫過一幅《賣畫圖》。圖中寫一個乞畫者拿到畫以后,一手提著畫篋,一手舉著閩,高聲叫賣:“一個大子一張!”這幅小品畫雖然是他隨手而畫,但充滿了他對倒畫賣畫的交易者的嘲諷和不屑。 張大千就全然不同了,從他20歲到上海灘,和他哥哥成立“大風堂”,就是在書畫的江湖里摸爬滾打,深知:“用戶第一”“客戶第一”的道理。所以再煩人的求畫者,張大千也是笑臉相迎,有求必應。 這次短暫的見面后,兩人應該就沒怎么再見過了。張大千回了上海,溥心畬繼續(xù)他貴公子的遺民生活。后者對前者肯定有印象,但不會太深刻。這一別就是五年。 五年后路人張和路人溥再次見面,竟然很快就找到了彼此的共同點,精神連接處。正是這個連接處,讓他們忘掉了彼此的那么多不同。 成了知己。 3 見叔我找了不少史料,已經(jīng)不太能找到關于張溥二人“隔案傳畫”的緣起了。 最接近的回憶,來自于啟功。這位書法大家、“松風畫會”成員曾親眼見證張溥二人神話般的合作,并認為“這是平生受到的最大最奇的一次教導”。那是1933年。也就是張大千正式北上發(fā)展的那年。地點:寒玉堂。 “張大千先生來到心畬先生家中做客,兩位大師見面并無多少談話,心畬先生打開一個箱子,里邊都是自己的作品,請張先生選取。記得大千先生拿了一張沒有布景的駱駝,心畬先生當時題寫上款,還寫了什么題語我不記得了。一張大書案,二位各坐一邊,旁邊放著許多張單幅的冊頁紙。只見二位各取一張,隨手畫去。真有趣,二位同樣好似不假思索地運筆如飛。一張紙上或畫一樹一石、或畫一花一鳥,互相把這種半成品擲向?qū)Ψ?,對方有時立即補全,有時又再畫一部分又擲回給對方。不到三個多小時,就畫了幾十張。這中間還給我們這幾個侍立在旁的青年畫了幾個扇面。我得到大千先生畫的一個黃山景物的扇面,當時心畬先生即在背后寫了一首五言律詩?!?/p> 默契!就是這么默契!你隔著屏幕,都能想像到在張大千和溥心畬魔術般眼花繚亂的秀技面前目瞪口呆的啟功同學和圍觀者們。這樣的默契只能來自靈魂深處。這兩位一南一北,一布衣一王孫的江湖兒女,竟然在30多歲的時候,遇到了知音。他們過去幾十年的筆墨修為和完全不同的人生閱歷,在那一刻碰撞出了電光火石般的回響。 書畫市場本是個沒什么情感可言的江湖??烧驗榇?,二人游戲般的知心會意,才讓冷漠的金錢世界里格外溫暖和柔軟。 這是一段令人難忘的歲月。倆人合作了一幅《松下高士》,溥心畬畫松,張大千補山石高士,并題詩:種樹自何年,幽人不知老。不愛松色奇,只聽榕聲好。畫上鈐了四方石?。骸皬堧妓接 薄笆窨汀薄颁呷濉薄芭f王孫”。這方“蜀客”的印章,就是張大千專門為了配溥心畬的“舊王孫”之印親自刻治的。 張大千有幅鐘愛的《三十自畫像》,他在這上面集滿了陳散原、朱疆村、林山艘、謝無量、黃賓虹、吳湖帆、葉恭綽們的題文。這是張大千的耀眼朋友圈。這幅畫的“收關題詞”來自溥心畬。二爺說,“張侯何歷落,萬里蜀江來。明月塵中出,層云筆底開。贈君多古意,倚馬識仙才。莫返瞿塘棹,猿聲正可哀”。一派惺惺相惜,真情實感。 4 肯定不光啟功被這樣神話般的組合驚住了。京城書畫圈就這么大,張溥“隔案傳畫”的神話很快就傳遍了江湖。 敏感的當然不只有看客,市場從中嗅到了巨大的商業(yè)機會。你想,兩個不世大才,一介平民的“俗客”與曾經(jīng)是萬戶侯的“舊王孫”,兩個IP互相加持,市場有多期待這樣的組合和招牌! 而且這樣信手而來的合作畫,速度又快。對張溥二人來說,這是情投意合的默契。對畫商們來說,這就是高品質(zhì)流水線。造錢機器啊。民國時期北京的大古玩商周殿侯就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金礦的人。這位時任琉璃廠“集萃山房”經(jīng)理的交易商,有次當著張大千和畫家于非闇的面提出了“南張北溥”的說法。 “南張北溥”和“左麟右李”也差不多,更多是市場策略 你們就組個CP吧。市場會喜歡。這提議很對張大千的路子,溥心畬比較被動,當然也不會拒絕。于非闇算是這件事的見證人。他回去后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就叫《南張北溥》,后來發(fā)表在《北晨畫刊》上。文章這么寫的: “自有才藝的人們,他的個性特別強,所以表現(xiàn)他這特強的個性,除去他那特有的學問藝術之外,他的面貌……至于他的裝束,都可以表現(xiàn)他那特強的個性?!薄啊瓘埌藸?張大千行八)是寫狀野逸的,溥二爺(溥心畬行二)是圖繪華貴的。論筆手,二爺高于八爺;論風流,八爺未必不如二爺?!?/p> 琉璃廠很快有了反應,張大千和溥心畬的畫作一夜間被大幅提高了價錢,二人的”合作畫“價格被炒得更高了。一紙難求之下,一些人會打通琉璃廠店鋪的學徒伙計讓他們?nèi)ハ虬藸敹斍螽?。?jù)說,有些小伙計也會利用張溥二人的特點,先到羅賢胡同向好說話的張大千求畫,再拿著張大千畫過幾筆的,去到溥心畬府上求補。 市場歸市場。1930年代末的幾年是張溥二人最親密,可能也是最快樂的時間之一?!捌咂呤伦儭焙?,北平成為日占區(qū),溥心畬再次從恭王府遷出,蟄居到頤和園萬壽山,與住在聽鸝館的張大千結(jié)伴為鄰。溥、張朝夕奉手,一起談詩論畫,切磋藝事,《荷花鴛鴦》、《梅竹雙清》、《細嚼梅花讀漢書》......都是這段時間合作的作品。 離開大陸前,這兩位老朋友曾在一起度過了一個元宵節(jié)。張大千剛剛花巨資買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幾張畫:董源《江堤晚景圖》、宋人《溪山無盡圖》、張即之《杜律二首》,他第一時間帶著這些寶貝去找溥心畬共賞和鑒別。 這是我能想到的知已最好的樣子。 今年正值張大千先生誕辰120周年,此次iCouncil匡時在線第十三期月度拍賣會,著力搜尋到一批張大千與溥儒先生作品,以此紀念“南張北溥”的風采,其中大千先生的《山茶花》為原裝舊框,從框背題字可知,此作為張大千夫人徐雯波從臺灣帶來贈送友人,可謂流傳有序。并且有2009年《大風堂畫集》權(quán)威出版,實為難得。溥儒為溥叔明所作《雙松》亦十分珍貴,此作出版于《松風畫會紀事》一書中。溥叔明作為溥儒的親兄弟,沒有在繪畫上與溥儒比肩,反而在音韻學、文字學和詩詞方面有很高的造詣。除了“南張北溥”對實力佳作,此次專場還匯集了松風畫會主要成員溥伒、溥佺、溥僴、溥佐、祁崑等人作品,包含書法、山水、花卉、成扇、信札、多人合畫作品等多種題材與形式,從中亦可窺探民國畫壇的些許往事。 張大千 行書信札 紙本鏡心 30×61cm 釋文:成武、蒨英仁弟左右:倫敦八日為時甚暫,而賢伉儷垂愛彌深,中心銘刻,無以言報,愧怍萬分!別后安抵瑞士,山川秀發(fā),水木明瑟,視之江南似堪媲美,惜無寺剎園亭點綴耳。頃還巴黎,明日又有尼泗之行,原定卅一日飛港,今又不得不改期矣,擬改四號,目錄大小共十冊,即托子杰先生代寄,匆上,即叩儷安。 款識:七月廿五日爰頓首。家松、通伯、芹蓀諸公晤時乞代致侯。 鈐?。捍笄?/p> 說明:上款人成武、蒨英為徐悲鴻愛徒,于上世紀五十年代赴英國研究美術。張大千游倫敦時,得到成武、蒨英夫婦盛情款待。 張大千 山茶花 紙本鏡心 37x45cm 款識:六十八年己未閏六月摩耶精舍寫寄,承寅老弟知予老境婆娑,尚能涂抹也。令妹子清已到金山否,頗以為念,八十一叟爰。 鈐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 出版: 《大風堂畫集》P94,四川出版集團,2009年。 《中國書畫作品集》(三)P201頁,2012年西泠印社出版社。 《張大千書畫作品集》p193頁,2013年四川美術出版社。 《張大千書畫鑒定》(修訂版)P87頁,2014年天津美術出版社。 備注:框背有注(畫圣張大千公絕品,師母徐雯波女史由寶島帶來,姚寅(承惠)珍藏) 溥儒 雙松 紙本立軸 133×33cm 款識:竹里招提徑,空林落鳳毛。上方黃葉下,孤磬白云高。茅舍聞談偈,松門見桂瓢。韓陵一片石,遺跡說前朝。上方山舊作,題奉叔明先生吟教,溥儒。 鈐印:愛畫入骨髓、吟詩秋葉黃 說明:上款人“叔明”為溥僡(1906-1963),名僡,字叔明。叔明先生在音韻學、文字學和詩詞方面有專門研究,著有《周易古誼》、《蕉雪堂詩集》以及其它散篇論文。 出版:《松風畫會紀事》P203,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10月。 溥儒 草書五言詩 紙本立軸 92×21cm 釋文: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住。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款識:心畬。 鈐?。轰呷?/p> 溥儒 草書 紙本立軸 84×37cm 釋文:郭禿專黃初刻當時諱之。 款識:海泉先生正,心畬。 鈐?。轰呷逯?、心畬翰墨、玉壺 題簽:溥心畬先生草書。君實拜題。鈐?。壕龑?、黃山濤 上款人簡介:劉尚清(1868-1946),字海泉,曾任東三省官銀號總辦、東北大學校長、中東路督辦、奉天省長、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內(nèi)政部長、國民政府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委員、安徽省主席、監(jiān)察院副院長。獲頒一等景星勛章、勝利勛章。 備注:黃君實題簽。黃君實,號山濤,1934年生,廣東省臺山市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日本京都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東方美術史碩士。書法家、畫家、學者、書畫鑒定家。編輯《宋元明清四朝翰墨》,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先后受聘為美國納爾遜博物館東方部研究助理,佳士得拍賣行中國書畫部國際主任,蘇富比拍賣行資深顧問等。 溥佺、溥伒 翠竹迎風、行書《月賦》 紙本成扇 19×50cm 款識:
鈐?。?.溥佺之印、松窗 2.雪齋 溥伒、溥僴、溥佺合作 三友圖 紙本立軸 64×32cm 款識:雪齋、毅齋、松窗合畫。 鈐?。阂泯S、南石書畫 出版:《松風畫會紀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10月。 展覽:松風畫會紀事展,恭王府,2018年11月2-26日。 溥伒 節(jié)臨米芾行書 紙本立軸 115×48cm 釋文:云水心常結(jié),塵風面久盧。重尋釣鰲客,初入選仙圖。鼠雀真官耗,龍蛇與眾俱。卻懷閑祿厚,不敢著潛夫。常貧須漫仕,閑祿是 身榮.不托先生第, 終成俗吏名.重緘議 法口,靜洗看山睛.夷 惠中何有,圖書老此生。 鈐印:溥伒長壽、有竹人家 出版:《松風畫會紀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10月。 展覽:松風畫會紀事展,恭王府,2018年11月2-26日。 祁崑 宋人詩意圖 1937年作 紙本立軸 116x50cm 款識:密密石業(yè)盤小徑,消消云竇瀉寒流,擬鷗波老人法寫宋人詩意。丁丑初夏以奉子嘉仁弟大人方家雅屬,井西居士祈崑作于松厓精舍。 鈐?。浩韻嬛 ⒕骶邮?、松厓精舍、老井畫讓、丹青不味老得之 題簽:祁井西寫宋人石叢云竇詩意圖精品。己卯春月蘇庚春題簽。鈐?。禾K、庚春 備注:著名書畫鑒賞家蘇庚春題簽。 溥佺 牧馬圖 1984年作 紙本鏡心 101x53cm 款識:牧馬圖。甲子長夏溥松窗。 鈐?。簮坌掠X羅溥佺書畫印信長壽、松窗七十后所作 溥佐 墨蟹圖 紙本鏡心 88x47.5cm 款識:愛新覺羅溥佐。 鈐?。轰咦粲⌒砰L壽、庸齋書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