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經聽過一個段子。 不太符合女權主義者們的價值觀的段子。 有一次,家里不受寵的姨太太問起來,為什么老爺一個人,要娶這么多房老婆?完全不公平嘛。 老爺正在喝茶,指著桌子上的茶壺和茶杯說,你看,一只茶壺,配四個茶杯,自古就是如此。 這番話當然充滿了某種色彩。 但它也說明了一個切實存在的問題,那就是,茶壺和茶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數(shù)量是不對等的——它們的匹配度,并不是由數(shù)量決定的,而是由容量。 茶壺是做什么用的呢? 是泡茶用的。 茶杯是做什么用的呢? 是裝茶湯的。 (畫外音)李麻花:茶杯也可以用來嚇唬漂亮女主持人! 一壺茶泡出來,它不僅僅只分給一只茶杯——一個人喝茶是極無趣的,得一群人在一起喝才有意思。 為了讓在座的人都能喝到茶,茶桌上,只一個茶杯,是肯定不夠的。必定要按人數(shù)放茶杯,且,每只杯子不能太大,大了,茶壺里的茶湯不夠分。 這樣,才算是達到了某種平衡。 《2》 茶杯是用來喝茶的。 廢話,茶杯茶杯,可不就是喝茶的杯子嗎? 怎么不是用來喝茶的呢? 當然不是。 茶杯可以用來砸! 比如,某年,某兩大互聯(lián)網大佬吵架,爭奪終端用戶。 搶得白熱化,正在宮心計勾心斗角的時候,最終失敗的那一方的老大,聽說在辦公室里,摔了一套極精致的細瓷茶杯。 而另一方的老大,聽說在辦公室聽了半個月的梵音。 這當然純屬江湖傳言,是在爭奪戰(zhàn)塵埃落定之后,媒體寫就的稿件里,一個不重要的細節(jié)。 彼時村姑陳正端著杯子喝茶,看到這個橋段,再看了看手里的杯子,做勢想試試砸杯子的快感。 然而這只杯子,是著名的景德鎮(zhèn)青花,還是手繪的滿花,單獨定制,世間僅此一只,猶豫再三,終究沒舍得砸。 看,村姑陳這小女子,拿不起放不下,眷戀的東西太多,果然成不得互聯(lián)網大佬。 最近,又聽聞一位互聯(lián)網大佬,砸了杯子。 這次的砸杯,比前幾年兩大佬大戰(zhàn)時傳言砸的那只杯子,分量更重——不僅砸出了公眾的嘩然,而且,砸出了另一個更大的瓜! 上次是兩大佬互撕,這次是兩大佬夫妻互撕。 因為是枕邊人,因為曾經一起奮斗過,一起起于微時,故而,現(xiàn)如今的這場大戰(zhàn),更令人唏噓。 就像岳不群手撕寧中則,不僅是岳子劍形象破滅,更是江湖上的神仙眷侶,伉儷情深的神話徹底破碎。 《3》 所以說,杯子是摔不得的。 還是老實用它喝茶吧。 喝茶的杯子,該怎么選擇呢? 村姑陳的經驗來看,首先,是不要選擇太大的。 有道是,一杯為品二杯為飲三杯即為飲牛飲馬,既是好茶,喝的人多,量便少,量多的必定爛大街不是好茶。 茶的量少,那用一只大號的杯子,視覺上就顯得不太好看了。 有些茶友喜歡選擇某些產瓷地區(qū)推薦的“主人杯”——碩大的一只杯子,跟個小湯碗似的,得多少茶湯,才能把這個杯子喂飽啊。 拿著這種杯子去喝茶,估計掌柜會很尷尬——若是都倒給你喝吧,那在座的其它客人便沒茶喝了。若是每個平均分配吧, 那這么大只碗,只能倒一點點茶湯,漫到杯底一小截的位置,看起來,杯子是空蕩蕩的,顯得掌柜不怎么舍得分茶給客人喝的感覺。 大杯還有個缺點,就是茶香易散,而茶湯易冷。 尤其是冬天,大杯的口通常很大,茶湯倒進去,沒幾分鐘,香氣就被大敞口給散掉了。 并且,杯口大,茶湯與空氣的對流面積就大,如果是現(xiàn)在的北方,茶湯進去沒三分鐘,該涼透了吧。 去年元旦在上海的時候,下雪。一蓋碗茶沖出來,沒幾分鐘,蓋碗便已經涼透了——連蓋碗都涼了,何況杯子里的湯呢? 尤其是大塊頭的“主人杯”,更是涼得快。 這樣一來,那些高沸點的香氣,就聞不到了,真是遺憾吶。 《4》 村姑陳的選茶杯經驗之二,不要選擇毛孔粗大的茶杯。 修正一下,如果喝茶只是為了風雅,為了姿態(tài)好看,為了顯得自己有格調,那選什么材料都沒關系。 但如果要試茶,品茶,認真喝懂茶的香氣和滋味,是真正奔著喝茶的味道去的,那還是建議選擇白瓷茶杯,或者玻璃茶杯。 玻璃茶杯通透,便于觀察湯色。白瓷茶杯有底色,能襯得茶湯顏色更飽滿。 在上一個段子里,前幾年那位互聯(lián)網大佬摔的,便是一套名貴的細瓷茶杯。 如果這個砸杯傳聞是真的,可見這位大佬在喝茶的段位上,還是很高的。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細瓷,在茶具界,是高配。 瓷質的茶杯喝茶,有很多好處。 首先,它表面光滑,不像粗陶那樣有顆粒感,人人都能接受。 其次,它毛孔小,不吸香不吸味,能讓茶湯的滋味,得到完整的保留,能讓喝茶的人,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沒有修飾過的茶湯。 再次,它的風格多元,可素白,可手繪,可寫字,可畫花鳥蟲魚,也可繪山水人物,可青花,也可斗彩粉彩 .....能滿足各種性別,各個年齡段的用戶的需求。 第四,它的器形,就是通行的“杯”的器形,沒有那么多怪異的造型,無論跟什么樣的蓋碗,什么樣的茶席,都可以搭配。 第五,它的內壁顏色,大多是白色。白色百搭,無論是哪種茶類的茶湯,都能跟它搭配得極好。 另外,白色的茶杯內壁,還適合觀察湯色,觀察湯的純凈度和透明度,能輔助辨別一款茶的品質。 可以說,瓷杯,是品茶鑒茶,最好的選擇。 《5》 村姑陳的選茶杯經驗之三,不要選杯壁太厚的。 杯壁薄的茶杯,散熱快,不燙手。 而杯壁厚的茶杯,散熱慢,熱量一直積在杯壁里,端握時,容易燙手。 這是村姑陳的經驗之談,被燙過無數(shù)次的血的教訓,請一定要相信。 另外,杯壁薄的茶杯,重量輕,端起來手不累。 杯壁厚的茶杯,沉實而厚重,端起來手很容易酸。 有茶友說,不對,我又不會長時間端舉杯子,怎么會手酸? 此言差矣。 我們若是認真品茶,必定會端起杯子,聞茶香,看湯色,嘗茶湯,再細細啜,小口慢咽,當茶湯喝完,還會搓動杯子,聞杯子的掛壁香........ 這一套流程下來,時間不會短。 若是重量級的杯子,一直拿著,手不酸才怪。 若是再加上杯壁很厚,散熱慢,那更慘——想趁熱聞一聞高沸點的茶香,結果杯子重,并且杯子很燙手,端起來一會兒就得放下去,豈不很沮喪? 好好的一趟喝茶之旅,便被一只不趁手的茶杯,敗壞了興致。 《6》 茶杯的作用,是喝茶的。 當然它也可以砸人,用以表達憤怒。 不過,當茶杯被當成發(fā)泄情緒的工具的時候,可能,這位砸茶杯的人,也會招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故而,選擇茶杯,要謹慎。 要選對材質,要選對器形,要選對厚薄。 最重要的是,要多喝好茶,以茶養(yǎng)身,以茶養(yǎng)性。在茶香裊裊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秋天,應該多喝白茶,潤燥養(yǎng)生,平肝火。 也許,這一杯白茶,就能改變互聯(lián)網的未來。 看完這篇文章 # 您或許還對這些內容感興趣 # 點擊下面文字即可閱讀 ▼ 2019年,小陳茶事白茶系列品鑒文章 …… 作者 | 村姑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