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陷湯出自張錫純之《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其組成藥物:黃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此方原為治胸中大氣下陷、氣短不足息者,方中黃芪即善補氣又善升氣,柴胡升少陽之氣,升麻升陽明之氣,使下陷之氣得以升提,并能輕疏散以達表,桔梗為藥之舟檝,載藥上行,知母寒潤多液,以濟諸藥之溫,且黃芪能大補肺氣,知母滋肺中津液,二藥配伍有陽升陰降,云行雨施之妙,以益腎水之上源,使氣旺自能生水。原方雖無治淋之說,但考其治驗案,有治袁姓少婦,小便常如火炙,腹下墜疼痛,或似淋病之記載。 患者董xx,女, 40歲。病人有反復發(fā)作的小便頻數(shù)、尿急、尿痛病史10年?,F(xiàn)癥小便頻數(shù),尿急、尿痛,尿少色黃,小腹下堅,腰痛,四肢酸痛,全身乏力,心中煩熱,飲食減少,脈弦細而數(shù),苔微黃。小便常規(guī)蛋白(+),白細胞(++),紅細胞(+),上皮細胞(++)。辨證:下焦蘊熱,外感之邪熱隨下陷之氣與下焦之熱互結(jié)太陽之府。治以升提肺竅,清利濕熱。 處方:黃芪18克,知母9克,升麻6克,桔梗6克,瞿麥9克,萹蓄9克,公英30克。 二診:病入服藥兩付,癥狀大減,唯仍有小腹下墜,尿時不適,腰痛。實驗室尿液檢查,蛋白微量,白細胞少許,上皮細胞(+),仍守前方加桑寄生18克。后其家人述,此病得之多次,惟此次治療時間較短,療效向好,幾本痊愈。 [按]祖國醫(yī)學對于淋癥(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之泌尿系感染)的病因病機,一般認為屬腎虛和膀胱熱所致。如《張氏醫(yī)通》日“諸淋所發(fā),皆腎虛而膀胱生熱.....”.歷代治淋,均不離通利小便。初起實者,以清熱利濕為主,宜八正散之類;久病傷及脾腎,以健脾補腎為主,宜四君湯和地黃湯加減。臨床也有不效者,須從整體出發(fā),根據(jù)寒、熱、虛、實辨證施治。特別對久治不愈、反復發(fā)作的病人,常有尿急、小腹下墜的特點,以升陷湯加味治療,常應手而效。 肺主氣,為水之上源,三焦為水液通行的道路。在正常情況下,水液的代謝是由肺脾腎三焦和膀胱的共同功能完成的。所以在病理情況下,除腎和膀胱外,肺和三焦的功能失常也是導致水液代謝障礙的原因之一。根據(jù)祖國醫(yī)學理論,從整體出發(fā),審證求因,用升陷湯加味增加肺和三焦的氣化功能,治療反復發(fā)作的慢性淋癥,體會有以下四方面。 <一>升麻、柴胡升舉下陷之氣,使氣機有升則有降,氣機流暢,三焦通條,則小便自利。正如唐宗海說:“氣與水本屬一家,治氣即是治水。 <二>桔梗開提肺竅,通調(diào)水道,有“提壺揭蓋”之妙。 <三>黃芪、知母涼熱相濟,陰陽配合,補肺之氣津,以益水之上源,使氣旺自能生水,水足則小便自利。 <四>方中加萹蓄、瞿麥、公英等清熱利濕解毒之品,以清下焦胞中熱。 《靈樞.終始篇》日:“病在下者,高取之……’’臨床體會,即無大氣下陷淋癥,在利水通淋的同時,加入開提肺竅之品,也常能增加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