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近代化首先從哪里開始?答案是城市。城市的近代化有諸多領域的表現(xiàn),如建筑,工業(yè),道路等等。對于普通人而言,最能體現(xiàn)一個城市生態(tài)面貌的,首先是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換句話說,真正最能讓國民體驗到的城市變化,不是高大上的工業(yè)化,而是每時每刻的生活變化,最能體現(xiàn)這種變化的,莫過于產生于民間的歌謠。今天就來聊一聊武漢近代的一些歌謠。 比如服飾。“門頭裝束日翻新,怪煞良家步后塵。不論雛姬和老姥,托肩褂子滾邊裙?!边@是清代民間廣為流傳的歌謠,可知不論男女老幼,都以托肩褂子滾邊裙為潮流。近代以后,在歐風美雨的應先下,武漢的服裝也發(fā)生變化。漢口開埠是在1861年,時人這樣形容新文化的傳入: “漢口人對新事物、新風尚及新的文化態(tài)度往往風靡從之,或‘一倡而百和’,或‘人不以為異’,或‘趨之若鶩’,‘人心世道好奇新’?!?/p> 很多人總是想當然的認為,普通百姓在面對西方文化時肯定抱有極度排斥的心態(tài)。殊不知,作為推崇實用主義的人群,中國人的好奇心要遠遠大過排斥感,這從婦女衣飾著裝的變化上可見一斑。羅漢在其竹枝詞中唱道:“時裝女服不興長,尺寸先須合體量。窄袖短衣高護領,青裙還要仿西洋?!?/p> 整體上看,女性服裝的改變,是由松到緊,由長到短。長裙,上衣等改短,衣服更追求合身,甚至是緊身,能夠向人們展示姣好的身材。而且,相關質地,款式等均發(fā)生變化。漢口的一首民謠是這樣唱的:“漢口的姑娘生得傲,麻紗褲子穿一套;紅緞子鞋,皮底鉸;燕子頭,反鏡照;新市場里買戲票,三層樓上靠一靠?!边@些都很能說明問題。 比如小吃。在很多外國人眼里,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愛吃的族群,幾乎各地都有特色小吃。小吃,成為中國城市的一大特色。武漢人當然也不例外,不僅愛吃,而且會吃。武漢是兩江交匯低,又是百湖之城。最流行的食物,是魚和藕。早在三國時期,武昌魚就已經聞名遐邇,正所謂“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span style="position:relative;left:-100000px;">氯化鈣價格 關于藕,武漢民間也流傳著有趣的民謠:“三歲的伢,會賣藕,一賣賣到么姑房門口。么姑愛我好白藕,我愛么姑好白手。遇著哈巴狗,咬了連膀肚?!痹诟鞣N藕的做法里,武漢人最愛的是煲湯,尤其是排骨藕湯。 據(jù)說,以前武漢的女婿上門,丈母娘一定會煲一大鍋排骨藕湯來招待,在那個物質生活并不豐富的年代,可算得上是高規(guī)格了,甚至有些奢侈。對于很多人來說,即使逢年過節(jié),都不見得能煲湯。而且,那時候各家各戶住的很近,廚房也基本是共用的,所以,要是哪家煲了湯,周圍鄰居都能聞到香味,所以流傳下來一個民謠:“吃肉不如喝湯,喝湯不如聞香?!?/p> 當然,武漢的許多特色小吃并非自古就有,不少都是近代以后才產生的,而且有相當一部分是從外面引進的,像湯包就很典型。最典型的,自然非熱干面莫屬,簡直深入武漢人骨髓。不過,熱干面的歷史并不悠久,而是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外來的小吃,竟然迅速風靡整個武漢,成為武漢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甚至有人把喜不喜歡吃熱干面,當成是不是正宗武漢人的判斷依據(jù)。這里也流傳著兩首民謠: “我愛武漢的熱干面,二兩糧票一角錢,四季美的湯包聞名四海,孝感的麻糖是又脆又甜。汪玉霞喜餅又大又甜,我一口就咬它個半邊。老通城豆皮香,老會賓燒麥鮮,要問我克西愛什么,我愛武漢的熱干面?!?/p> “下面的老師傅。 唉! 來一碗熱干面。 好! 多才巴點油,少才巴點鹽,多把點醬醋不要大蒜頭,清清的鼻涕炒臘肉?!?/p> 讀一讀這些民謠,當真是滿滿的畫面感和生活感,也折射出當時的生活條件。 比如居住。《漢口竹枝詞》是這樣唱的:“華居陋室密如林,寸地相傳值寸金。堂屋高昂天井小,十家陽宅九家陰。下路人家屋緊排,生人到此向難猜。但隨水桶空挑者,直到河邊是正街?!睂⒕幼…h(huán)境的擁擠、陰暗、雜亂等不堪情形,描繪的淋漓盡致。根據(jù)人口密度來說,漢口人的居住環(huán)境是相當擁擠的,生存空間跟現(xiàn)在根本無法相提并論。 生活環(huán)境也糟糕的很。當然,在租界產生初期,奉行的是華夷分居政策。就居住環(huán)境而言,租界里燈火輝煌,華人區(qū)則仍然點燃煤油燈。有一點倒是相同,那就是,不管是洋人還是華人,都必須到長江、漢水挑水來喝。為此,還專門修建了水巷,民謠唱到:“水巷的路,從來有得干的。”也催生了專門的挑水人這一新的職業(yè),工作自然是相當辛苦的:“挑水賣,挑賣水,上坡下坡,爬斷腿。從街頭,到結尾,挑來挑去,顧不到嘴?!倍?,那時武漢的排水系統(tǒng)相當糟糕,沒有下水道,也沒有公廁,隨地大小便的現(xiàn)象也十分常見。有首民謠是這樣唱的:“一個伢的爹,拉包車拉到巷子口,解小手。警察看到了,三拳頭?!?/p> 比如出行。武漢是三鎮(zhèn)合一的城市,如果不依靠交通工具的話,“緊走慢走,三天走不出漢口”。傳統(tǒng)的出行工具基本是畜力,近代以后出現(xiàn)了人力車,又出現(xiàn)了電車、汽車等。應該說,在很長的時間里,各種交通工具是并存的。 “三匹白馬滿街走,三個先生在喝酒,兩個學生在打架,王媽媽出來罵一罵,小媳婦在床底下偷鍋巴?!边@首民謠就描寫了駕馬車的情形,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卻同時刻畫出幾種人物形象,描繪出城市底層的生活,不得不讓人感嘆民間的智慧。 “親戚六眷你莫笑,我在長街做馬跳;日里賺錢八百,夜里賺一吊;錢呢?吃了!長的肉呢?跑掉了!”這首民謠,則是描繪人力車的,也叫黃包車,最早在1874年引入中國,因為車身涂滿黃色的漆,所以叫黃包車。民謠中的“馬跳”,就是黃包車車夫的別稱。這項工作是相當辛苦的體力活,吃再多的肉也會跑掉。 后來出現(xiàn)了電車、汽車等,慢慢取代了黃包車,因為汽車更便宜、更快速。不過,最初的公共汽車質量并不好,乘坐體驗也并不佳,經常出現(xiàn)拋錨的現(xiàn)象。有首民謠唱到:“一去二三里,拋錨四五回,停車六七次,八九十人推。”當然,即便有了汽車后,很多人仍然喜歡花錢乘坐黃包車,認為這是地位尊貴的象征,其實是一種畸形的、變態(tài)的心理。 作為兩江穿城而過的城市,船自然是武漢不可或缺的出行工具?!拔逦谋阍S大江過,兩個青錢即渡河。去槳來帆紛似蟻,此間第一渡船多?!边@首歌謠說明早期渡河渡江都是憑借風力、人力等小木舟。漢口開埠以后,輪渡也就出現(xiàn)了。輪渡大而穩(wěn),價格也便宜,很快就流行起來。除非有急事,很少有人再去乘坐小木舟。還有一首民謠極為有趣: “一摸光,二摸彩,三摸四摸打起來。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一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包茶葉。茶葉香,酒也香,十個雞蛋打過了江。江這邊,放大炮;江那邊,放小炮。姑娘姑娘你莫哭,還有三天到你的屋;姑娘姑娘你莫笑,還有三天到你的廟?!?/p> 輪渡對于武漢人而言,具有某種特殊的時代意義。盡管后來被修建的宏偉大橋所取代,但仍見證了歷史,見證了一座城市的變遷。 比如休閑。近代開埠以后,跑馬場、看電影、欣賞話劇等很多新的休閑方式應運而生?!敖j繹香車去馬場,春秋兩賽競華商。先鞭一著齊呼彩,贏得佳人為捧瘍?!边@首歌謠就道出了當時跑馬場受人追捧、喜愛的情形。“居然弄假儼成真,芥子須彌細似塵。影戲卻疑先漢代,姍姍曾見李夫人?!眲t是描寫話劇的,當時叫文明新劇,公演的地方叫文明影戲園。而且,很多新劇都是反映時代變化的,像宣傳革命思潮等:“卻從舊本別翻新,說法禪宗慣現(xiàn)身。莫作消閑新劇看,聲聲喚醒夢中人。” 傳統(tǒng)的休閑方式,在近代依然流傳下來,最主要的就是聽戲。關于漢劇、楚劇都有歌謠描繪:“曲中反調最凄涼,急是西皮緩二黃。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須圓亮氣須長。”“俗人偏自愛風情,浪語油腔最愛聽。土檔約看花鼓戲,開場總在二三更?!被ü膽蚓褪浅〉那吧恚髞沓蔀榈胤酱髴?。正所謂:“生旦凈末丑,神仙老虎狗,京不如漢,漢不如楚?!?/p> 總之,民謠是一個城市底層生活的最佳寫照,有時雖充滿心酸,卻也生動有趣,將一幅幅城市生活景象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同時也記錄了一座城市的變遷。 撰稿/海生【讀史品生活】 |
|
來自: 昵稱6609910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