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學(xué)了中醫(yī)以后,就總會有人問我一些很奇葩的問題,例如:俗話說的“換湯不換藥”是不是就是指的你們中醫(yī)啊,感覺每次喝的都是一樣的藥,又黑又苦? 中醫(yī)是不是玄學(xué)啊,真的能把病人給治好么? 你們中醫(yī)是怎么糊里糊涂的把病治好的呢? 首先,第一個問題,藥是因證而選的,是根據(jù)具體病癥來確定的,絕不是百病用一方。我認為真正的中醫(yī)是沒有所謂的秘方、萬能方的,這個會在以后慢慢談。 其次,第二個問題,中醫(yī)不等于玄學(xué),但吸收了陰陽五行等學(xué)說,并用之作為指導(dǎo),玄學(xué)往往會“落空”,但中醫(yī)是切實治病的,是用療效說話的。 對于第三個,我想說,中醫(yī)一點也不糊涂,是有醫(yī)理作為支持的,這個問題也是我最想分析給大家聽的。 我就從中醫(yī)“八綱辨證”的角度來給大家簡單解釋一下中醫(yī)的醫(yī)理吧。 請放心呀,我不會給大家陳列枯燥難懂的文字,我會用最通俗的方式來講述給大家。只要你有生活常識和正常的想象力,我相信你就一定能理解我講的東西。 首先,何為“八綱辨證”? 八綱辨證是中醫(yī)來用于診斷疾病的一種方法,它從八個角度入手來分析疾病的狀況,也就是所謂的“八綱”。它們分別是:陰、陽、表、里、虛、實、寒、熱(也叫火),它們都是成對而言的,陰陽是一對兒,表里、虛實、寒熱又各自成對兒。這“八綱”你不用記住,有個印象就好,下面我會用生動形象的例子來一一解釋給大家聽。 大家都知道人是一個恒溫動物,人的正常體溫一般都在三十六度左右,適宜人生存的溫度大多不會超過人的體溫,當(dāng)然也不能太低。所以現(xiàn)在,請允許把你變成一口鍋。 好啦,現(xiàn)在我們都是一口正在院子里燒水的鍋,這個鍋里面的水要一直保持在三十六度左右的溫度。 院子里的溫度比鍋里水的溫度要低一點,所以鍋里水的溫度會隨之一直下降,但是我們要讓水的溫度維持在三十六度左右的平衡狀態(tài),那怎么辦呢? 哈哈,都說了是燒水鍋嘛,鍋下面當(dāng)然架的有柴火,這個柴火在不斷燃燒使得鍋里的水不斷被加熱。水溫受到柴火的加熱而升高,但是不會一直上升,因為外界的溫度低,所以水的熱量會喪失到外界,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加熱和散熱保持平衡,所以鍋里水的溫度也因而保持大體不變。 上面講的是人體正常的狀態(tài),也就是中醫(yī)嘴里常念叨的“陰陽平衡”,火熱為陽,寒水為陰,二者平衡,人的機體就能一直保持正常。這個不難理解吧,下面就要逐漸講述不正常的情況了,也還是從這口鍋來講,讓我們繼續(xù)。 這口鍋在燒水,水被不斷加熱,這就使得有一部分水會變成蒸汽而消散到空氣中,久而久之水就會越來越少。 但請不要擔(dān)心水會變少,因為你每天都在不斷吃食物和飲水,這個就如同是在補充鍋里的水一樣,所以水的消耗和補充也是大致持衡的,故而還是維持著人體的正常機能。除非你哪天不吃不喝了,這個鍋里的水才會被熬干! 同樣道理,鍋下面架的柴火也是會隨著燃燒而不斷減少的,火滅了水不就涼了?只有死人才是涼的,我們可不能涼涼啊!你吃的食物有一部分就發(fā)揮了“柴火”的功能,所以你的這口“生命之鍋”才會一直保持溫度適中,你的機體才會一直保持正常運轉(zhuǎn)。 上面也都是在說人體健康時的狀態(tài),鍋里的水一直保持恒溫的情況,下面就要出問題了,注意啦! 鍋里的水不變,鍋也不變,院子也還是那個院子,但是柴火突然加的多了,火焰也隨之變的更旺盛了。此時,鍋里的水會怎么樣?當(dāng)然是溫度上升呀,水變得比以前更熱了,咕咕的冒著氣泡,都快要沸騰了!這就是病態(tài),中醫(yī)為之起名叫“熱證”。 此時,你看鍋里的水是因何而熱呢?是因為又添加了柴薪,這個添加柴薪后而導(dǎo)致的不正常和疾病就被稱為“實證”。我們院子里的鍋本身有自己的平衡,適宜的水,適宜的火,適宜的加熱和散熱,但是由于外界進入的“柴火”過多了而導(dǎo)致的水溫升高,這就是“實”,它和一會兒我們還要講的“虛”是相對的。 所以,這種增多了、增進了而導(dǎo)致的疾病就叫“實證”,加之也是“升溫”了,所以就合稱為“實熱證”。有什么會導(dǎo)致我們?nèi)梭w的“柴火”變多呢?比如,飲食太過于辛辣肥甘、感受到夏季的暑熱、誤吃了大量溫?zé)岬难a藥等等。 當(dāng)然,有“實熱證”就有“虛熱證”,我們還是來看這口鍋。此時,其他情況都不變,只有鍋里的水被突然倒掉了一半,那么由于柴火的狀況還是老樣子,而水卻少了,之前那個“三十六度”的平衡被打破了,所以鍋里水的溫度也會上升。這個就叫做“虛熱證”,它也是溫度上升了,但卻是因為缺少了一部分正常的東西,減少、缺少而導(dǎo)致的疾病就是“虛證”。一般過度勞累,長期熬夜,縱欲無度,憂思過多等都會使我們“鍋”內(nèi)的水大量減少。 和上面道理一樣,人體這口“大鍋”,也有“寒證”之說,同樣也分“虛寒”與“實寒”。 “實寒證”是鍋里面的水量突然增加了,原本柴火的溫度不能再使鍋里水的溫度保持“三十六度”那個平衡了。更嚴(yán)重的是鍋里面加的不只是過多的水,而是冰水或者冰塊。比如,冬天吹冷風(fēng)受寒,經(jīng)常喝冰鎮(zhèn)啤酒飲料,常吃雪糕等就是如此。 “虛寒證”則是鍋底下的柴火出了問題,我們對這口大鍋來了個“釜底抽薪”,把柴火給抽走了,鍋沒了柴火的加熱,溫度也就自然涼了,也就是“寒”了。人走茶涼,生命之火滅了,人就死亡了,這個柴火的作用不言而喻。中醫(yī)又把這個柴火叫做“陽氣”,這個陽氣是人生命的支柱。一個人,年老體衰了,久病體弱了,外傷致命了等等就會使得這個柴火,也就是陽氣慢慢的變少而使人逐漸走向死亡。 以上就是“八綱”中的四綱,寒熱和虛實之說。 下面咱們繼續(xù)說剩下四綱,表里和陰陽。 先說“表證”吧,我們?nèi)匀皇钦埑瞿强谟昧撕芏啾榈摹板仭眮恚〈藭r,院子溫度突然冷下了,冷風(fēng)呼呼的吹著那口鍋,那么鍋里面的水也會由外而內(nèi)的受到影響,溫度也會下降,這就叫“表寒證”,“表”說明機體的平衡是受到外界影響而被打破的,也說明疾病是相對表淺的。比如,冬天吹冷風(fēng)而導(dǎo)致感冒就是“表寒證”,當(dāng)然也屬于“實寒證”,因為“鍋”自身沒有缺少東西嘛。夏天院子高溫三十九度,水的溫度也就隨之而升,這便是“表熱證”,又叫“實熱證”。 與上述道理一致,“里證”就是機體里面直接受到影響,疾病停留在比較深的層面,用“鍋”來解釋就是直接往鍋里面倒入了熱水或者冰水,然后使得鍋里面水的溫度改變了,這種癥狀名叫做“里熱證”或者“里寒證”,當(dāng)然也是“實證”。這個情況的出現(xiàn),可以從飲食失宜的角度來解釋,吃了過多的麻辣燙到肚子里面就是“倒熱水”,吃了太多的美味雪糕就是“倒冰水”。 最后是“陰、陽”兩綱,中醫(yī)把“表、實、熱”歸為“陽”這一綱中,把“里、虛、寒”歸為“陰”這一綱里,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而“表里虛實寒熱”只是陰陽的具體體現(xiàn)。 “陰陽”這一綱在中醫(yī)辯證(辯證,辨別疾病的性質(zhì)、勢頭、原因等)中是辯證的關(guān)鍵所在,是分析疾病的根本,是個大問題,這就很難用幾句話來說了。 “陰陽”是道,想悟明白已很難,說出來就更難了,講明白就更是難于上青天了。簡單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句子來回答吧,大家一起參詳參詳,如下: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jì),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p> 我們大家只要能理解中醫(yī)嘴里的“虛熱”啊,“實寒”啊等等,就已經(jīng)達到我本次作文的目的了。 然后,還是讓我們一起回到最前面的問題吧。 說中醫(yī)糊涂,其實你錯了,糊涂的不是中醫(yī),反而是我們自己,是我們不了解中醫(yī)。 當(dāng)然啦,看完這些,能理解中醫(yī)的八綱了,并不意味就能看病了,因為疾病有它的復(fù)雜性。比如,這口鍋剛開始只是單純的柴火火焰太旺了,使水溫上升,但久而久之就會使得鍋內(nèi)的水也大量蒸發(fā)而減少,水少了,火就顯得更旺盛了,這個病癥就由“實熱”轉(zhuǎn)向了“虛實夾雜”再到“虛熱”了。 此外呢,這口“鍋”也可能既受到院子降溫的影響,又可能有過多的柴火,更加之鍋里水也可能不多了,而且每個人“鍋”的狀況也各不相同,有的鍋大,有的鍋小,有的火弱,有的水滿……具體到人體,人的每一個臟腑就又是一口鍋,不同的鍋又是相互影響的,臟腑間疾病也是相互作用的,不同臟腑通過五行的生克制化而相互聯(lián)系,如此復(fù)雜之情況存在于每一個人的疾病當(dāng)中。 所以,這就不是簡單舉例子能說清楚的了,它需要一個中醫(yī)大夫去望聞問切,然后具體分析疾病狀況,并給予相應(yīng)治療,水少了添水,火大了滅火,鍋漏了補鍋,因時因地因人的開出藥方來治療疾病,使人體重新回到陰陽平衡的狀態(tài)。 如果你感興趣的話,我也會在以后的文章中逐漸分享給大家聽,讓大家知道自己的病其實不是糊里糊涂得的,也絕不是糊里糊涂好的。 以上就是敝人對“糊涂”中醫(yī)的一點淺見。 |
|
來自: 言午文摘 > 《基礎(chǔ)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