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現在大多數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只是個人教育的觀念和方式不同,所以孩子之間無論是學習還是品德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差異。教育主要可分做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家庭教育,一部分是學校教育。學校主要是以教學為主,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教學水平其實差異不是特別大,真正差異的是校風。而家庭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孩子的“習慣”和“悟性”,孩子與孩子之間真正的差異其實家庭教育這一塊。很多家長跟老師錯位了,總是去超前教學校的課程,而不注重去培養(yǎng)孩子的“習慣”和“悟性”,結果造成孩子感覺學習很累,容易厭學。專業(yè)的事就應該讓專業(yè)的人來做,家長和老師各司其責。 現在家長們都十分追捧名校,所謂的名校其實就是把優(yōu)秀家長的孩子拉攏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更好的學習氛圍,只要家長抓好孩子的“學習習慣”,開拓出孩子的“學習悟性”,學習自然就會越來越好了。在名校就讀最好的資源是同學。同學圈對孩子的影響非常的重要,在名校里家長教育孩子是各個各顯神功,老師們錦上添花,孩子們更是快馬加鞭。小學的名校是拼家長,到了初中就開始拼孩子了,到了高中更是孩子們自己把握命運的時候了,高中階段基本已經是龍跟龍在一起,蟲跟蟲在一起。這就是名校優(yōu)秀人才倍出的原因。 話又說回來,“悟性”又是怎樣培養(yǎng)出來的呢?“悟性”,其實就是在孩子還沒定型之前開拓孩子的大腦思維?!拔蛐浴迸囵B(yǎng)要靠早期0到12歲階段的培養(yǎng),如超出此年齡還沒有培養(yǎng)出孩子的“悟性”,孩子初中以后學習起來就會很辛苦。之前接觸到一些成績比較優(yōu)秀的中學生家長,發(fā)現他們都有很多共同點,如從小都會尊重孩子在一定范圍內的選擇,從不主動幫孩子輔導作業(yè),在孩子學習過程遇到困難求助時,只告訴方法不直接告訴答案,從不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只會把結果的厲害關系告訴孩子,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當孩子沮喪時,要站在孩子這邊表示理解,和他共同分析問題并鼓勵克服困難。 有一次機構來了一個初二的學生,家長說想給孩子補一下物理和數學。通過家長了解到孩子的基礎知識還是蠻不錯的,只是想攻一下難題。剛開始給孩子安排了一位有帶過兩三屆畢業(yè)班學生的老師。通過和學生溝通,老師了解到孩子的基礎確實很不錯,收集到一些老師認為比較難的題目讓學生測試,結果學生全部完美“收官”,后來再測試過兩次,學生依然能交出完美答案。上了三次課后,那個老師主動提出說這個學生太厲害了沒辦法教,給他換一個善于攻難題的老師給他吧?!拔业奶炷?!”真是遇到神人了。真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后來相繼換了兩個資歷更高的老師,也是難不倒他。后來我就問了這個學生,我說你成績都那么好了為什么還要來補課,他說“我很想考清華,但我不知道考清華需要什么樣的成績,我現在只是個初中生,我想攻一下初中課程的難題,學校老師講的題目太簡單了”。我又問說,現在初三的知識都難不到你了,有考慮上一下高中的課程嗎?他回答說“我不考慮上高中課程,有空我還想去打打籃球,不想那么緊張?!焙髞砦乙哺麐寢屨f是不是讓他提前上一下高中課程,他媽媽也說隨他吧,尊重孩子的決定。還說當初要補課也是孩子自己要求的,從小她都是很尊重小孩的選擇。之前我也曾碰到類似的另外兩個初三的孩子,初中畢業(yè)后的暑假倆個孩子一起想提前上一下高一的數學課程,僅僅用了十次課學完了高一上冊的數學課程,并且都掌握得很好。這些孩子都是“悟性”比較高的,在學習上用的時間相對“悟性”差的短很多,除了文化課以外他們也愛運動,足球也踢得很好。這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起跑線其實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悟性”,一般的孩子輸就輸在“悟性”方面。 同一個老師教的學生為什么差異那么大呢?家長是否也思考過。歡迎大家留言共同探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