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家長常常會發(fā)出這樣的抱怨: '我家的孩子總也坐不住,每次都是在我的三催五請下才肯靜下心來學習。' '我家的孩子學習沒有自覺性,學著學著就會玩起來。' '我家的孩子更愁人,沒有我們在旁邊陪著,他跟本就不會去學習。' 其實,這些父母們所說的這些情況,他們的孩子除了不愿意學習外,還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不會學習。 1 關于教育,我國古代就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說法。因此,在小學轉折期這一重要階段,父母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能力。 在三四年級,不僅僅是思維能力,孩子的注意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等,都將進入一個質的發(fā)展階段。所以,在這個時期,父母們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這些學習能力,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如果錯過了這一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期,這對孩子的一生來說都將是一個莫大的損失。 一位明智的爸爸,是這樣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的: 一天,家里剛買回一袋大米,爸爸就對兒子說:'小伙子,來,我給你提供一臺秤,你來告訴我這袋大米有多少粒。'兒子很為難:'爸爸,這有點強人所難了吧!' 看著兒子為難的樣子,爸爸提醒他:'你不是算過一道這樣的題目嗎:計算一本書中一頁紙的厚度?' 這句話點醒了兒子,找到靈感和思路的他快速地行動起來:他先稱出一兩米,數出這一兩米有多少粒,接著又算出一斤米有多少粒,然后稱出整袋米有多少斤,最后用一斤米的粒數乘以一袋米的斤數,便算出了整袋米的粒數。 這個事例中,爸爸并沒有告訴孩子解題的方法,卻鼓勵孩子去認真思考、對所學的知識舉一反三,正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能力。在這種教育方式下,今后什么難題都不能輕易把這個孩子難倒。 2 三年級現象歸根到底,還是孩子學習能力的差異。 到了三年級,學習內容會增加,學習難度也會增加,考試題會有更多變化,不再是'閉著眼睛都能答'了,這時候,孩子學習能力的差異就會顯現出來。 心理理學者將學習能力概括為,'個體所具有的能夠引起行為或思維方面比較持久變化的內在素質'。 學習能力強的孩子,會繼續(xù)保持好成績,學習能力不足的,成績就會明顯地下滑。這不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變差了,而是他之前就存在的學習能力問題,現在顯現出來了。三年級現象凸顯的是孩子在學習上的綜合實力。 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理解力、語言表達、操作能力、運算能力、聽覺知覺能力、視覺知覺能力、學習成就感、自信心、獨立性、靈活度、反思能力等等。同時,還包括學習的方法與技巧,學習方法和技巧可以幫助一個人有效甚至高效學習。 學習能力是一種綜合素質,需要爸爸媽媽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yǎng)。孩子真正培養(yǎng)出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才會越來越好。 有的父母,看不到學習能力的差異,會把孩子學習成績的下滑歸結為孩子學習不用功、不努力,學習態(tài)度不好,所以采取的策略是,孩子學習成績越有問題,對孩子的督促越嚴厲,有的甚至會打罵孩子。這都不是好辦法,態(tài)度再好,也解決不了能力問題。 有的爸爸媽媽,一見孩子學習成績不好,馬上想到補課,希望盡快幫助孩子把成績不好的科目給補上來。確實,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補習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因為三年級的課程內容還不是很多,難度也不是真的很大,多花點功夫找老師重點指導,能比較快地把成績提上來。 但是,補課卻容易掩蓋掉真正的問題——孩子學習能力不足。補課著眼的是提升成績,而不是提升學習能力,如果孩子的學習能力沒有提升起來,即便三四年級成績保持得不錯,成績下滑的狀況到五六年級還是會出現,到初中,甚至可能會成為學習成績很差的孩子。 3 三年級是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關鍵期。 相對于智力而言,學習能力對孩子的影響更直接。學習能力是后天形成的,隨著經驗和知識的積累而不斷提高,注意力、記憶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學習能力不斷增強。三年級孩子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強了,注意力保持的時間更持久,由15-20分鐘提高到20-30分鐘。書面語言水平逐步增強。內在動機開始成為孩子們的學習動力,但是外在激勵仍是孩子學習的重要動力。 許多學生會有這樣的現象,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時,學習勁頭高。他喜歡自然科學、百科知識一類的學習,不用我們強迫,他會主動尋找這方面的相關書籍資料,百看不厭,有時甚至為此占用了一些休息時間。受到老師或父母的鼓勵時學習勁頭明顯提高。哪怕只是一點言語上的小鼓勵,他都很興奮、重視并以此要求自己要保持成績。但如果較長一段時間沒有得到表揚和鼓勵,他的興趣和勁頭就會下降。 適時的表揚有利于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培養(yǎng)他的自信心,是激發(fā)孩子向前奮進的一個有效方法,特別在幼兒時期。但我們也認識到這畢竟是一種來自外部的動力,假如過分地依賴這種動力,那么很明顯的,學習動機是建立在別人對自己的期望上面,當別人給以鼓勵時就干勁十足,當得不到這種鼓勵時就可能會提不起勁來。 現在已經到三年級的階段,應該逐步引導他正確認識表揚和鼓勵,只有這樣,才能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能保持學習干勁,而不輕易為環(huán)境所左右。我們家長應該主動承擔讓孩子正確對待鼓勵的引導轉化工作的主要任務,因為家長與孩子有更多親密接觸的時間和機會,我們應該多與孩子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通過日常生活的點滴來讓他明白鼓勵與批評都是為了他的進步和成長的道理。 4 說起學習動機,很多孩子都有'借口癥',尤其是那些學習不太好的同學。 自己學習不好,他們總找外部原因,抱怨老師不好、同桌不好、父母不好;或者埋怨自己腦子笨,而自己腦子笨的主要原因歸結為父母沒有遺傳好;或者抱怨自己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等。他們永遠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點,而且不會認為學習成績差這種事實,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的。 '借口癥'實質上是一種不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是學習動機不正確的一種表現。時間一久,這種借口就會變成一種潛意識,這時一旦孩子遇到失敗或遭遇挫折,他就會為自己找借口。 三年級,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崛起,他們已經產生了很明確的內在學習動機,因此,三年級是消滅孩子'借口癥'的一個關鍵期。如果在三年級之前,父母給孩子講:'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不要總是為你的學習不好找借口了。'孩子不會相信父母,而且他還會認為父母是在批評他。但如果過了四年級,孩子的學習動機就會定型,就很容易缺乏正確的內在學習動機。所以,在四年級,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確自己的學習動機。 那么,如何讓孩子明確自己的學習動機呢?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孩子就會有學習的動力,另外,還要讓孩子自己選擇以后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 一位家長通過很多辦法,終于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了。之后,他與孩子進行了下面這樣的對話: 家長:既然你已經知道'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了,現在,擺在你面前的路有兩條:一條路是好好學習,還有一條路就是放棄學習。世界上有很多條路,不學習,其他路也可以成功,只是沒有文化和知識,成功起來會很困難。當然,學習也并不是一條很輕松的路,但至少有了足夠的知識,你將來做起事情來會輕松很多。路擺在你面前了,選擇哪一條,你自己決定。 孩子:你能把這兩條路再講得具體一點嗎? 家長:這樣給你說吧,你看到大街上擺小攤、拉三輪車的叔叔、阿姨了嗎?我們不能說他們的生活過得不好,但他們代表著一類人群——沒有太多知識的人群;而你看大學里的那些老師、教授,辦公樓里進進出出的那些人們,他們又代表著一種人群——有知識、有文化的人群。也就是說,你將來想成為哪一種人群中的一員。 孩子:我明白了,我選擇好好學習,做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 三年級,孩子已經有了理性思維的能力,在合適的時候,父母應該找孩子好好談一談他的未來了。對未來懷有美好的憧憬,孩子的學習動機自然會明確。 三年級,孩子產生了一定的內在學習動機,當他明白自己是在為自己學習之后,父母應該試著讓孩子做出他人生中一個重大選擇了——是好好學習,還是放棄。當孩子正確地做出選擇之后,他的學習動機已經明確。 5 閱讀是提高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哪怕不考慮閱讀對孩子一生的重要作用,只論考試,缺乏閱讀能力的孩子也會越來越難以應對。近年來,從小學到初中、高中,閱讀都是老師們反復強調的事,'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老師甚至說,高考命題方式正在進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萬字,對閱讀速度的要求在提升,閱讀題量也在增加,語文高考最后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 實際上,孩子出現三年級現象,閱讀能力差也是個重要原因,因為很多孩子根本考試題目都沒有讀懂。一些爸媽拿到孩子的試卷,總結孩子錯題的原因,會歸結為孩子'馬虎',其實,所有的馬虎,都是沒有讀到、沒有讀懂。 愛閱讀的孩子更專注,這能幫助他在課堂上也投入同樣多的專注;愛閱讀的孩子知識面廣,更容易對課堂上的知識舉一反三;愛閱讀的孩子會思考,更容易在學習中發(fā)現課堂知識的有趣之處;愛閱讀的孩子綜合歸納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會更強,更容易吸納課堂知識;愛閱讀的孩子會主動學習,因為閱讀本身就是主動學習的活動。 所以,愛閱讀、會閱讀的孩子,會有更強的學習能力,沒有閱讀習慣、僅憑課堂學習和上課外班的孩子,學習上的實力,會弱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