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姓的興旺發(fā)達,成為某地的顯貴家族,就是郡望。俞氏郡望也有不同的說法,大體分為四個郡望。《郡望百家姓》載:“俞氏望出河間。”,《姓氏考略》說:“俞氏望出河?xùn)|、江陵”,還有河內(nèi)郡。大多數(shù)y俞氏客家俞氏都自稱為“源自河間”,即在河間郡 河間系古代地名,到在戰(zhàn)國趙國時才有記載。但正式進入行政編制,是在西漢高祖劉邦時期,治所在今天的河北河間一帶。俞氏郡望最早見于文獻,是在唐朝的《周禮疏》記載:黃帝臣有俞柑,當為俞姓之始。望出河間。 《周禮》講述的是周代的治理國家的官宦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儒家經(jīng)典,是西周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周公旦所著,唐朝賈公彥為其作了疏,因此《周禮疏》大約寫成是在公元700年左右。 至于說因有俞柑,才有俞姓望出河間說法,也無根據(jù)。事實上河間周邊除了零零星星的外來俞氏,根本沒有原住俞氏了,前幾年河間地區(qū)最后一個俞氏去世了,從此河間無俞氏了。 黃帝時代在遙遠的5000年前左右,中國還沒有分郡望??ね霈F(xiàn)最早在秦代,完善于漢代。提出“望出河間”,應(yīng)在秦漢以后。至于俞柑,除了《周禮疏》提了一下,包括《史記》、《淮南子》、《韓詩外傳》、《說苑》等經(jīng)典的史書里面也無法得到印證。我懷疑是否有俞柑的存在。其實,傳說中俞跗的封地并不是在河間郡,而是河?xùn)|郡,今山西省夏縣西北。 在明以前的俞氏家譜,絕少有“望出河間”的記載,包括:宋紹興32年(1162年),已有俞道成編撰的《俞氏家譜》問世;宋德佑元年即公元1275年,五峰俞氏《馬岙金字譜》問世;稍后又有紹興十族俞的始祖俞亨宗編撰了《上虞崧城俞氏家乘》;婺源俞氏的《龍騰譜》;在覆蓋半個浙江的仙居俞氏的家譜世系也沒有“望出河間”的記載,只有河南洛陽世系的記載;此外次塢俞氏,即便是俞廷玉父子受封以后的任何譜牒都沒有“望出河間”的用詞。 但這些宗源的家譜,凡在明以后不管是續(xù)修的、新修的都頻繁出現(xiàn)“望出河間”的用句,除了次塢俞氏。 當時俞氏出現(xiàn)了修譜熱,現(xiàn)存的俞氏家譜絕大多數(shù)都是在這個階段誕生的,這些家譜在續(xù)修、重修時,序言介紹中高頻率地“望出河間”的用詞是和明朝一個開國功臣俞廷玉家族有很大的關(guān)系,尤其是客家俞氏。 元朝的末年,有韓山童、劉福通紅巾起義,在至元元年(1341年)七月,俞廷玉攜家人避禍由濠州(今鳳陽附近)遷徙到江淮行省安豐路安豐縣(今壽縣安豐鎮(zhèn))。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廷玉率子與金花姐、趙普勝、廖氏兄弟等結(jié)寨巢湖姥山島水寨,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準備奪取江南地區(qū)時,苦無舟船,天塹難渡,俞廷玉率巢湖水師歸順了朱元璋太祖。并攻占太平等地,協(xié)助朱元璋建立了根基,為創(chuàng)立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 至正十八年(1358)年九月十九日,戰(zhàn)死在陣上。那時朱元璋尚未登基稱帝,還是吳王,沒有冊封。 在俞廷玉戰(zhàn)死的十年后(1368年),明王朝就成立,朱元璋登基。據(jù)《明史》記,俞廷玉被冊封為河間郡公,贈龍虎上將軍,;其長子俞通海先冊封為豫國公,后改封為虢國公;次子俞通源被冊封為南安侯,并“賜鐵券,給寶鈔,于巢縣蓋宅”;三子子俞廷淵被冊封為越巂侯,世守建南(即今四川省西昌地區(qū))。如此一家之中,父子四人能冊封“兩公兩侯”者,是對俞氏的個史無前例的最高的封賜和褒獎。 俞氏在宋朝就有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但后來蒙古鐵騎的入侵,屠殺了近一半的大宋子民,才征服了中國,建立了元朝。隨后的近一個世紀,中國處于蒙古這個野蠻落后的民族所殖民,文化傳承被中斷,俞氏人口大幅度的減少,祠堂被毀,家譜散軼。 現(xiàn)在看到的所有姓氏的家譜,基本沒有在元朝續(xù)修、重修的,現(xiàn)還能保留的都是明清年代的,其中以清朝為最多。戰(zhàn)亂使得本來依靠手抄存世的俞氏家譜極少有流傳下來,戰(zhàn)亂后的最迫切的任務(wù)之一就是在重建家園時重修家譜,把戰(zhàn)亂中斷一百多年的家譜重新串聯(lián)起來。 由于缺少原始家譜的文字記載,全憑口口相傳的零星的傳說和老人殘缺的回憶。尤其的客家俞氏,作戰(zhàn)的俞氏士卒,他們不可能帶著厚重的家譜進行幾千公里方遷徙、行軍、作戰(zhàn),直到今日廣東。閩南。贛南的很多客家俞氏家譜最遠只能溯源到明朝。 他們處于南方荒蠻之地,但頑強地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終崇尚華夏正統(tǒng)文化,崇尚詩禮傳家,客家俞氏需要有一個正統(tǒng)、古老、頂禮膜拜的精神支柱。于是河間郡公俞廷玉一門自然成為首選。 郡望是修譜的要素,一個氏族,沒有郡望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俞氏“河間郡”成為俞氏最體面、最響亮、最榮耀的郡望了,這樣修建祠堂時也出現(xiàn)了類似“星溪十友,河間四杰”的堂聯(lián),也是錦上添花。 俞廷玉的封地——河間郡,并不是現(xiàn)在地理意義上的河北省河間附近。朱元璋的金口敕封令一下,河間郡也搬家了,搬到了俞廷玉的故地,安徽的鳳陽府了。 每當俞氏一個宗支修譜落成,周邊俞氏宗支看到“望出河間”郡望,在自己修譜是也加上了“望出河間”的字眼,,凡考證不了自己郡望的,也一概注上“望出河間”;一些即使明知自己并非“望出河間”,以攀附皇封,也成了“望出河間”的郡望了,一來表示了政治正確,緊跟皇上,二也意味著皇家“正統(tǒng)”。 因為有了俞廷玉,有了明太祖的“二公二侯”敕封,“望出河間”成了俞氏熱門流行詞。 如果沒有俞廷玉,我們俞氏大概不會那么多“望出河間”。俞廷玉對俞氏的影響太大了,僅次于虛渺無影的俞跗了。
俞廷玉在西昌姜坡俞氏宗廟的牌位(以上圖片系西昌俞世剛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