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焦==16÷光圈×焦距×100 泛焦==4÷光圈×焦距×焦距÷100 超焦距的利用,我一般有一個估算值。即:16除以光圈數(shù),再乘以焦距數(shù)值再乘以100. 超焦距離的算法如下﹕"鏡頭焦距的平方﹑乘以四除以一百﹑然後再除以光圈數(shù)值 例如;光圈值是16,焦距是18MM,則得出的數(shù)值是1.8米,即1.8米以外至無窮遠都是清晰的,一般要拍攝全景清晰的風景時是很有用的。 泛焦原來多稱作超焦距,其實與景深對焦的意思差不多,就是利用光圈和對焦點的選擇控制景深范圍,多是在拍大風光或街景時想獲得盡量大的景深,這在使用老鏡頭時比較方便,因為,老鏡頭的對焦環(huán)對應著光圈標尺數(shù)據(jù),可以直觀看到所用光圈涵蓋著的景深范圍,為了加大景深,往往把無限遠回轉到所用光圈數(shù)值標線處,就能讓近處景物獲得更多的范圍了?,F(xiàn)在的新鏡頭已經沒有光圈環(huán),聚焦視窗也只標注兩檔光圈數(shù),但還是能夠使用較小的光圈超焦距。 泛焦拍攝可以將想要拍攝的場景預先納入景深范圍之內,節(jié)省拍攝時的對焦過程。泛焦拍攝又稱為超焦距拍攝,是景深的一種拍攝技巧應用。 泛焦拍攝可以將想要拍攝的場景預先納入景深范圍之內,節(jié)省拍攝時的對焦過程,提升拍攝效率或捕捉動態(tài)畫面的成功率。其實泛焦拍攝不只可以應用在連動測距相機上,其它類型相機同樣可以使用。 泛焦拍攝的基本概念 景深是以畫面合焦點為基準,往前后延伸出的一段清晰范圍。當景深范圍擴大到無限遠時,合焦點后的后景深必定完全清晰,只要知道前景深距離有多長,便能知道整個畫面的清晰范圍起點,起點后方景物一定能落在清晰范圍內,這種拍攝方式就是所謂的泛焦拍攝。 景深表尺的應用 深表尺供攝影者參考。以這支50mm鏡頭為例,它的景深表尺上可看到當光圈為F4(右端的4對準無限遠符號∞)時,左端白色數(shù)字為10m,表示 10公尺以外到無限遠處的景物都落入景深清晰范圍之內;若光圈縮小至F8(8對準無限遠符號∞)時,左端白色數(shù)字為5m,便可知道5公尺以外 到無限遠處在清晰范圍之內,依此類推。 攝愛好者也喜歡廣角鏡。 攝影技術專用名詞,即畫面內一定范圍內景物全部清晰。 無景深表尺的泛焦拍攝法 泛焦拍攝方式雖然好用,但目前許多鏡頭因為成本考量,都將景深表尺給取消了,該如何使用泛焦方式拍攝?比較精確的作法是查詢廠商提供 的鏡頭資訊,其中會有不同光圈對應的泛焦距離,但這個方法比較麻煩且不易記憶;另一個方法是選定一定距離外的對焦點自動對焦并固定下 來,再縮小一點光圈,讓前景深的距離能夠延長。雖然沒辦法像景深表尺那樣精確,但八九不離十,一樣可以獲得泛焦拍攝的便利性。 泛焦拍攝對于希望拍攝畫面能夠全部清晰銳利是項簡便明快的作法,在實際應用上則需要稍微加以練習之后才能掌握得較好,若拍攝主題比較 偏向長景深應用之攝影者,熟悉泛焦拍攝方式對于拍攝效率應該會有很大的幫助。 24mm廣角鏡泛焦拍攝結果。拍攝時將光圈縮至F8,由于作為前景的近處石頭離相機已在1.2公尺外,故畫面中每個部分都在景深范圍之內,拍攝 結果每一段都清晰。 自動對焦指相機通過馬達帶動對焦系統(tǒng)實現(xiàn)對拍攝主體的對焦。泛焦指畫面內一定范圍內景物全部清晰,適用于拍攝多個同距離主體。我們使用的手機攝像頭,如果沒有自動對焦功能,那么拍出來的照片一般只能使用泛焦
我們很難單從字面上了去瞭解景深的含義,我覺得『模糊圈』這個概念或可稍微表達。在這裡我們也必須接收一個觀念,CCD成像是由無數(shù)個光點所組成,但鏡頭所產生的投射影像并非是一個點,而是一整個圓圈,而這個圓圈的直徑是可以測量的。真實世界是立體呈現(xiàn),但在相片上卻是 2D 平面,有時『模糊圈』會區(qū)隔中央產生前后一致的模糊景深效果,我們也稱之為『前』、『后』景深的表現(xiàn)。 一般來說在一張照片上,景深的大小取決于三個方面: 鏡頭的焦距:使用鏡頭的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反之,景深越小。 光圈的大?。汗馊υ叫?,景深越大;反之,景深越小。 相機到主體的距離:相機離被攝體越遠,景深就越大;反之,景深就越小。 我們先不要談論複雜的變焦鏡頭,以簡單的『定焦』50mm鏡頭來說,當聚焦在一定距離時,景深與光團大小直接有關;許多人像攝影師偏愛大光圈所產生的散景效果,其來有自;一般的商品攝影,則習慣縮小光圈達到前后景深寬廣的目的。儘管,對任何鏡頭來說,都有某種最佳光圈,例如:多數(shù)的鏡頭在 F8 光圈下?lián)碛袠O佳的影像表現(xiàn),但比此光圈更小的光圈值,例如:F22,儘管能產生更大的景深,但從藝術的效果來看,將是使影像的清晰度降低而不是提高。 長短焦距的交互運用 很多同學很好奇為什麼機身上要有『景深預觀』的設計?這一點主要是與相機的設計有關,在大光圈下人眼透過光學取景窗對焦取景甚至預觀景深都不是問題;可是換到小光圈上,如果光學觀景窗跟著同步的話,那麼光線將會變得非常暗,以致于你根本很難看清楚是否已經對上了焦點。因此,多數(shù)的機身設計在你按下快門前,都是採用現(xiàn)在最大光照(即景深最小)對焦,直到按下快門按鈕后,才使鏡頭光圈縮小到手動預定的光圈值上。所以,當你設定好相機系統(tǒng)時通過預觀景深,你才能得到光圈縮小后的景物效果。 風景攝影時泛焦應用 關于這個解答有經驗的攝影家們使用 『泛焦』或者稱為『超焦距』(Hyper Focal)的方法來達到這一目的。簡單的說就是限制鏡頭的前景深,讓后景深擴大到無限遠!傳統(tǒng)的傻瓜相機(或是即可拍相機)就是利用泛焦的效果,在短焦距鏡頭一定距離之后的景物都能清晰成像的特點,省去對焦的機制。不過,泛焦范圍內的景物并非真正的清晰成像,只是模糊的程度達到一般人所能夠接受的罷了,這也是為什麼即可拍相機不能拍很近的物體,也不能洗得太大的原因。 如果你使用的是專業(yè)相機,也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具體做法很簡單:首先,使用盡可能小而合理的光圈和能避免相機振動的快門速度,然確定光圈值(例如:F16),并手動調整對焦環(huán),使其達到距離上的無限遠(∞)符號。按鏡頭景深表,假設前景段為8英尺,也就是不要當焦點放在景深前8英尺內的任何距離,皆可清楚對焦。這種通過縮光圈,再計算或查表將焦點設定于無限遠減去該光圈景深位置,具有一個標準公式:H=F2/Cf,H為超焦距,F(xiàn)為鏡頭焦距,C為模糊圈,f為所用光圈。 除此之外,國外還流行一種『超焦距減一』法。也就是說,原來無窮大符號對準 F16的,現(xiàn)在改對在F11上(光圈放大一級)。這樣可以把鏡頭景深范圍內的焦點向遠處稍微移動。運用『超焦距減一』法,只要把距離對在超焦距減一的位置,就不再去操心其他焦點的問題,專心用在取景上即可。它對120相機特別有用,在夜間攝影時,對焦比較困難,也可以使用『超焦距減一』法。它除了能拍出更好的照片之外,還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眼睛所看到的景物和照相機所拍攝到的極近似。但須注意,耍盡可能用三腳架,特別是外出旅游攝影時不要忘記帶上。
泛焦理論 用白話講:在攝影上為了讓前後景都清楚的焦點選擇方法.一般以廣角鏡頭(取其景深大)縮小光圈為之. 景深範圍各種數(shù)據(jù)某些鏡頭上已標明,不然已有網友整理出DOF表可下載備用. 真正關鍵點在於如何選擇對焦點讓你想要的範圍都能清楚呈現(xiàn),避免脫焦就要靠景深表參考了. 我們習慣以主體為對焦參考點,但泛焦的焦點選擇觀念卻是以整體構圖清晰為選擇對焦點的參考依據(jù). 很多人都有這個錯誤的觀念,以為將光圈縮最小,對焦對在無限遠處就可以得到最大的景深.事實上如此做不但會造成景深的浪費,而且光圈縮太小容易造成[繞射]影響畫質的表現(xiàn). 最大景深就是 Hyperfocal Depth 也叫超焦景深,它只和〔鏡頭焦距〕與〔光圈數(shù)值〕有關。對焦在遠處的某一點,使的景深的另一極端恰為無限遠,則由無限遠到景深範圍內最近的攝影距離,稱為「超焦距離」。若先將焦點設為超焦距離,則由超焦距離的一半開始,到無限遠處,都落在景深範圍之內。 以 35 mm相機上的標準鏡頭做例子,當光圈設為16,對焦於無限遠時,他的景深範圍是5m~無限遠 ( 此時5m就是超焦距 )我們將焦距對在5m處,則景深範圍就擴大為2.5m~無限遠 超焦距離的算法如下﹕"鏡頭焦距的平方﹑乘以四除以一百﹑然後再除以光圈數(shù)值",超焦距離的一半到無限遠就是〔超焦景深〕,也就是可以取得的最大景深。 演算幾個例子如下﹕ 以 50 mm 標準鏡頭為例﹐當 f / 8 時最大景深的焦點算法如下﹕ (50 x 50 x 4 再除以 100 = 100 )再除以 8 (f 值)= 12.5 米 當對焦在12.5 米時﹑從 6.25 米(焦點的一半)到無限遠都清晰 以50 mm 標準鏡頭為例﹐當 f / 16 時最大景深的焦點算法如下﹕ (50 x 50 x 4 再除以 100 = 100 )再除以 16 (f 值)= 6.25米 當對焦在6.25 米時﹑從 3.125 米(焦點的一半)到無限遠都清晰 以 35 mm 廣角鏡頭為例﹐當 f / 8 時最大景深的焦點算法如下﹕ (35 x 35 x 4 再除以 100 = 49 )再除以 8 (f 值)= 6.125 米 當對焦在 6.125 米時﹑從 3.06 米(焦點的一半)到無限遠都清晰 以 28 mm 廣角鏡頭為例﹐當 f / 5.6 時最大景深的焦點算法如下﹕ (28 x 28 x 4 再除以 100 = 31.36 )再除以 5.6 (f 值)= 5.6米 當對焦在 5.6 米時﹑從 2.8 米 (焦點的一半)到無限遠都清晰. 有了概念之後﹐就再也不怕新一代的鏡頭﹑沒有景深的刻度了﹗ 當拍照賽跑﹑好動兒﹑景物全區(qū)函蓋﹑一大堆人等都沒問題了﹗ 所以超焦距在風景攝影和動態(tài)攝影上是非常有用的,所以當您需要使用超焦距時,只要將距離尺上的無限遠標記,對在所欲使用的光圈的景深標記上就是超焦距了,很好用. 超焦距離(Hyperfocal Distance)或稱泛焦 通常使用在有景深表(Depth of field scale)尺的鏡頭較方便,使用的方法是將∞對在右邊的光圈值(假設用16好了)上(景深表尺標示的排列通常是22.16.11.8↑8.11.16.22)在左邊的16所對應出來的數(shù)字(假設是0.6米)那就是說其從60公分一直到無限遠在人的肉眼看放大到5X7吋的畫面在2-30公分下看是清楚的。 "只要將距離尺上的無限遠標記,對在所欲使用的光圈的景深標記上就是超焦距了"我只是不明白這和泛焦到底有何不同? 通常鏡頭上的景深表可概略提供各光圈的景深範圍給攝者參考,以作為構圖時取得前後最大清晰範圍.但為何不取焦點而要以無限遠為計算依據(jù)? 有了概念之後﹐就再也不怕新一代的鏡頭﹑沒有景深的刻度了﹗ 當拍照賽跑﹑好動兒﹑景物全區(qū)函蓋﹑一大堆人等都沒問題了 假設我的鏡頭無景深刻度表(我的還真的沒有咧) ~以下面為例~ 以50 mm 標準鏡頭為例﹐當 f / 8 時最大景深的焦點算法如下﹕ (50 x 50 x 4 再除以 100 = 100 )再除以 8 (f 值)= 12.5 米 當對焦在12.5 米時﹑從 6.25 米(焦點的一半)到無限遠都清晰 所以我知道當我對焦在12.5 米時﹑從 6.25 米(焦點的一半) 到無限遠都清晰,但我要如何得知我對的焦點在12.5米,以目測?拉皮尺量?量好之後再豎一支旗桿,以旗桿為對焦點........ 超焦即泛焦. 只是名稱和應用方法不同罷了. 個人以超焦原理拍照方法舉例簡述如下: 以28mm鏡頭為例比較保險作法與大約距離) 光圈5.6時對焦在6m位置或以上(景深3.5m~無限遠) 光圈8.0時對焦在4m位置或以上(景深2m~無限遠) 光圈11時對焦在3m位置或以上(景深1.8m~無限遠) 光圈16時對焦在2m位置或以上(景深1m~無限遠) 光圈22時對焦在1.5m位置或以上(景深0.8m~無限遠) 如果沒有這招免對焦大法的"超焦"原理應用.一天內要我用手動機械相機的Yashica-fx3拍個7~8捲底片,那我這近視又老花的不變成"鬥雞眼"才怪. 轉貼授招原文: 主旨:超焦距與風景攝影 內容:您說:[我也大部分拍風景,也習慣將光圈調最小,也常將焦距調到無限遠......]很多人都有這個錯誤的觀念,以為將光圈縮最小,對焦對在無限遠處就可以得到最大的景深.事實上如此做不但會造成景深的浪費,而且光圈縮太小容易造成[繞射]影響畫質的表現(xiàn). 其實在精華區(qū)技巧經驗談那裡有很詳細的討論超焦距,但是記得上次您曾說您有厭書癥,所以我就簡單的和您說說超焦距. 本站專有名詞的定義 對焦在遠處的某一點,使的景深的另一極端恰為無限遠,則由無限遠到景深範圍內最近的攝影距離,稱為「超焦距離」。若先將焦點設為超焦距離,則由超焦距離的一半開始,到無限遠處,都落在景深範圍之內。 我以我手上的標準鏡頭做例子,當光圈設為16,對焦於無限遠時,他的景深範圍是5m~無限遠 ( 此時5m就是超焦距 ) 我們將焦距對在5m處,則景深範圍就擴大為2.5m~無限遠 所以超焦距在風景攝影上是非常有用的 您用的是機械相機,應有詳細的景深尺標與距離尺,所以當您需要使用超焦距時,只要將距離尺上的無限遠標記,對在所欲使用的光圈的景深標記上就是超焦距了,很好用. 祝您拍攝愉快^_^ 簡易算法: 所使用的焦長 X 所使用的焦長 X 4 再除以 100 所得的數(shù)字再除以 所使用的光圈大小 例: 50mm X50mm X4 /100 =100 100 /f4 = 25M 其實要用超焦距,不一定要會算。會用景深表(不管是鏡頭上的,還是印在紙上的)就可以囉。 我們都知道,所謂景深就是說對焦會清楚的距離範圍。如果更細的說,前景深是開始清楚的距離,後景深是最後清楚的距離。 超焦距的定義是說,如果我們用某個鏡頭,在某個固定的光圈時,對焦到無限遠(也就是後景深是無限遠),那這時的淺景深叫「超焦距」。 比方說我們用35mm的鏡頭好了。把光圈開到8,對焦對在無限遠,此時前景深是4.6公尺,這4.6公尺也就是此時的「超焦距」。這個時候呢,我們會得到4.6公尺到無限遠都是清楚的。所以只要在這範圍出現(xiàn)的一切東東,都不用對焦了! 先別急著試,還沒說到真正的重點。 如果,我們把對焦放在超焦距,會有神奇的事情發(fā)生。那就是此時後景深還是無限遠,但是前景深當然更前面。也就是說,我們不用對焦的距離,居然變大了! 再用我們剛剛35mm,光圈8為例。為了證明不用計算也可以用超焦距(其實是我懶),我們把焦距對在5公尺(其實對在4.6就可以啦),查表知道,這時景深範圍是2.4公尺到無限遠!也就是,在這範圍出現(xiàn)的東西,都不用對焦。 我們比較一下,對焦無限遠和對焦在超焦距的情況:(35mm鏡頭,光圈8) 對焦在無限遠:4.6公尺到無限遠 對焦在5公尺:2.4公尺到無限遠 結論就是,要很大的景深,對焦在無限遠是個浪費。 |
|
來自: 杏壇好歌 > 《攝法.攝論.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