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杳無音訊”的“杳(yǎo)字。一看形體,就知道字義的大概。你看甲骨文①的上部是樹木,根部是“日”(太陽),表示太陽已經(jīng)落下去了,這就是“幽暗”的意思。所以“杳”字是個會意字。小篆②的形體與甲骨文相仿佛,上“木”下“日”??瑫垡蚕嗨?。“杳”字的本義是“暗”,如《管子·內(nèi)業(yè)》:“杳乎如入于淵。”也就是說:幽暗得像進入深淵。從“幽暗”義又引申為“極遠”之義,亦稱為“杳冥”,如宋玉《對楚王問》:“翱翔乎杳冥之上。”也就是飛到極遠之處。由“極遠”又引申為“不見蹤影”,如林景熙《仙壇寺西林》:“古壇仙鶴杳,野鹿自成群。”這個“仙鶴杳”,可不是“仙鶴飛遠”之意,而是不見蹤影了。其實這個意義今天還用,如“杳無音訊”等。如果把“杳”字倒過來,寫為“杲”(gǎo搞),它的意義與“杳”完全相反,不是“幽暗”,而是“光明”。因為“杲”字表明“日”(太陽)升到“木”(樹)上,當然光明了。如梁簡文帝《南郊頌》:“如日之杲。”就是說:像太陽那樣光明。總之,日落到樹根下就是“杳”,表示幽暗;日升到樹梢上就是“杲”,表示光明。二字很好區(qū)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