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你,太美好,時間會知道。 世上有太多歌頌愛情的電影了,它們或轟烈,或平淡,或細膩動人。 無關(guān)性別,可以把一部愛情片拍得即大尺度,又小清新。 可能,只有法國了。 《喜歡,輕吻,快跑》 一部披著《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外衣的《每分鐘120擊》。 浪漫的法國、美好的同性之戀、細碎的親吻和對談。 還有無論如何,都難以躲避的艾滋病毒。 不用影哥說,你們一定猜到了這部電影都講了些什么。 但我依然想好好介紹一下,因為它感動我的點,不是爛俗的同性之戀,不是戰(zhàn)勝異樣眼光和疾病的不容易。 而是“愛情”,一言概之,這是一個愛情故事。 首先,對于片名的翻譯,我很喜歡。 喜歡,是初見面時的情難自禁。 忍不住多看兩眼,身體不受控制地靠近一點,再近一點。 輕吻,因為怕淪陷太快,不敢輕舉妄動。 一個淺嘗輒止、輕柔的吻,包含著我對你的所有疼惜。 快跑,撩完就跑,不代表我渣。 而是明白,在錯誤的時間遇上對的人,放手才是最好的選擇。 雅克和亞瑟是一對相差13歲的同性戀人,他們的邂逅可以說很“法國”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劇作家雅克來到雷恩(法國的一個城市名)出差。 旅館里漂白水的味道和枯燥的工作安排,都令他心煩不已。 于是,他悄悄溜進昏暗的電影院,打算偷得浮生半日閑。 沒想到,前座一位俊美少年的回眸,徹底勾走了雅克的魂。 眼神一來一往,便足以確定心意,是今晚可以陪伴我到天亮的人。 這位唇紅齒白的年輕小伙名叫亞瑟,是當?shù)卮髮W的學生。 影院一別后,兩人相約共度夜晚。 忙完工作后,雅克推掉了同事之間的聚會,不停在劇院前徘徊,一心想再遇到亞瑟。 結(jié)果,又倒霉地被一個好友纏身。 而亞瑟早已等候多時,雅克一出現(xiàn),他就佯裝成不認識的樣子,尾隨雅克和好友,一直跟到旅館。 一路上,為了不讓朋友察覺到,調(diào)皮的兩人還不斷對暗號。 就是這么一個細節(jié),讓我覺得,導演好會拍??! 對于戀愛初期中的曖昧和小美好,他捕捉得也太到位了。 不管是假裝不在乎,其實是在等人時的東張西望,還是為了吸引到愛人的注意,不經(jīng)意吹響的一聲口哨。 春宵一刻值千金,為了不浪費時間,兩人極盡可能去纏綿、親吻。 一夜風雨后,亞瑟帶走了雅克的內(nèi)褲,雅克順走了亞瑟的心。 之后,兩人便回到了各自的生活中,靠著書信和電話維持感情。 雅克感染了艾滋,用他的話說,自己就算死了,也已經(jīng)過了“英年早逝”的年紀。 他不能再陷入一段感情,哪怕看起來是真愛,更不想擾亂亞瑟原本的生活軌跡。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都沒有聯(lián)系亞瑟。 而亞瑟呢,他自認為只是雅克一夜情的對象,擔心煩擾對方,亦未去糾纏。 不過愛情已然發(fā)生,彼此牽掛,思念的心無法克制。 愛似露水般短暫,割舍卻太難太難。 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最終,兩人重逢,袒露真心。 電影最值得稱贊的地方,是導演十分細致地還原了法國的九十年代。 墻上的海報,黑膠唱片放的音樂,沾滿墨香的信紙,和電話亭里的蜜語。 (《霧港水手》1982) 然而,90年代又是讓人痛徹心扉的。 HIV在80年代末期爆發(fā),90年代肆虐,是人人懼怕的不治之癥。 談“艾”色變,同志群體首當其沖,被媒體妖魔化,被譴責為罪惡的源泉。 身處如此壓抑的環(huán)境中,他們恐懼、痛苦,卻無法抑制對愛與欲的渴望。 對于這個沉重的話題,影片并未刻意回避。 因為艾滋病,雅克的前男友馬克,在生命最后一段時光,幾乎喪失了生存能力。 雅克心疼他,留他在身邊,兩人一起洗澡、吃飯、談心。 雅克自己同樣患病,他深知病魔對人性的摧毀,最終選擇了放棄生命。 留亞瑟一人,落寞地坐在電話亭旁,苦苦等待一個再也不會響起的電話。 雖然背景都設置在了90年代,但與《每分鐘120擊》控訴時代的漠視不同,本片的視角更私人。 導演試圖回顧一個讓他痛過笑過的年代,用最真摯動人的愛情,以點帶面講述一個“同志亦凡人”的故事。 雅克固然風流,有一個固定的炮友,一個割舍不掉的前男友,一個此生摯愛。 還和女性友人生下一個可愛的男孩路路,野營前,不忘叮囑兒子“每天換一個女朋友”。 然而,對待每一段感情,他都十分真摯,珍惜每一個朋友、親人。 在他骨子里,散發(fā)著法國人浪漫至死的天性! 至于亞瑟,他同樣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法國式角色。 擁有法國人推崇的清瘦而不失肌肉感的身材,以及對待感情毫無遮掩的坦蕩。 他可以對女友毫無顧忌地說出自己也對男性感興趣。 可以在得知雅克罹患艾滋后,勇敢地追隨愛人的腳步,留在他身邊。 亞瑟有大把的青春年華,去嘗試,去愛。 他能用5分鐘勾搭上的一個碧眼金發(fā),也會在深夜里,到街角尋找同類尋歡作樂。 停車場那場戲,可以說尷尬又詭異,但色氣滿滿。 深夜里的街頭,稀稀拉拉沒幾個人,想迅速找到同類,就需要暗號。 亞瑟夾在幾個孤獨老男人中間,像一塊帶著血絲的新鮮獵物。 直到他的上衣被掀起,繃緊裸露的年輕肉體呈現(xiàn)在大銀幕上時,情欲和美好同時到達頂點。 或許,在最開始,雅克和亞瑟也不過是彼此探索路途上的獵物。 愛情是何時萌發(fā)的?誰也說不清。 可愛又可敬的是,面對龍卷風一樣的愛情,兩人所表現(xiàn)的無畏。 顯然,亞瑟的無畏來自他的愛情。 哪怕知道自己和雅克沒有結(jié)果,可能還要在愛人患病期間照顧對方,他也義無反顧,丟掉一切,只身來到巴黎。 臨別前,朋友對亞瑟說:我佩服你,愛上了一個男人。 而雅克的無畏來自他的死亡。 他是個浪漫的享樂主義,雖然有人到中年的困擾,僅僅買得起宜家的家具。 但在死亡陰影的籠罩,雅克活得還算有巴黎式的精致。 遇上亞瑟,他重新燃起對生活、對愛情的希望。 雅克稱亞瑟是他最后一個“凡德爾公園”,不完美,卻完全契合自己的喜好。 其實,電影最讓人撼動的,并非兩位主角的愛情多么感人,而是法國人直面愛情、性,直面自己的坦誠。 雅克與亞瑟從未有過確切的承諾,但他們之間的愛情卻是那么美。 為了哄住院的雅克開心,調(diào)皮的亞瑟邊跳脫衣舞,邊調(diào)戲雅克。 還有雅克與兒子,以及兒子生母的相處,讓我感嘆他們的包容度。 兒子路路接受父親同性戀的身份,和他每一個戀人都相處得很好。 甚至可以加入他們的討論,問父親的前男友,為何不愛他爸爸。 亞瑟在發(fā)現(xiàn)自己有雙性傾向時,及時向女友坦白,并獲得對方體諒。 兩人依舊親密無間,是交流心事的好朋友。 有時,我就在想,愛就是愛,為何不能純粹點。 難道必須要男人愛女人,地球才會正常運轉(zhuǎn)? 就因為選擇不同,有些人就活該見光死,被歧視? 包容一點不好嗎? 突然,就想到了在《奇葩說》第二季,蔡康永含淚說過的一句話:“我們不是妖怪。” 每個人都渴望愛,值得愛,值得被尊重。 如果可以,能不能對自己,以及以后的孩子說: 盡量善良點吧,你可以選擇你的生活。 但理解別人的生活,同樣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