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請在WiFi下觀看 《余莉開講》第八集 旁白: 縱觀古今官場,有貪財好色之徒,也有貪圖美名虛名之輩?!度簳我肪硭氖恕扼w論》寫道:“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則群臣之所要矣?!币馑际钦f:領(lǐng)導者如果過分地喜好美名,貪圖虛名,下面的人就會弄虛作假來附和。中央黨校劉余莉教授精彩解讀《群書治要》,通過古籍經(jīng)典所記所論告誡我們:不要因為只有貪財好色才會導致腐敗。貪圖美名虛名也會導致腐敗。貪圖美名和虛名之危害,絕不亞于貪財好色。敬請收看本期《余莉開講》之品讀《群書治要》第八集——好名之患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畢業(yè)?,F(xiàn)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后,并應(yīng)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后兩次應(yīng)邀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圣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劉教授: 尊敬的觀眾朋友大家好:我們今天學習“好名之患”,在《群書治要》卷四十八《體論》中有這樣一句話,“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則群臣之所要矣?!边@句話意思是說,領(lǐng)導者的禍患沒有比愛好虛名更大的了,一旦領(lǐng)導者愛好虛名,下屬就很容易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投其所好。后邊接著說“夫名所以名善者也。善修而名自隨之。非好之之所能得也。”意思是說,美名是為了褒揚善行的,自身注重休養(yǎng),美名自然而然會隨之而來,并不是因為你個人喜好美名,就能夠得到。 所以在論語中也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笨桌戏蜃犹嵝盐覀儭安换紵o位”,不要擔心自己沒有一個好的位置,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而要擔心自己有什么樣的德行能力,立德立言,立功于社會。不要擔心自己的名聲不夠顯揚,天下人都不知道我,而要追求那一個足以可以使你的名聲可以顯揚的德行和能力。也就是說我們要有什么樣的德學,能夠留給后代子孫,讓他們有所啟發(fā)。那么這樣的態(tài)度,才是一個對“名”正確的態(tài)度。也是說讓我們做到實至名歸。 那么在《群書治要》上記載者鄒穆公的一個故事,他在做國君的時候,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地嚴格,他吃的不講究美味,穿的衣服也不講究華麗,但是對老百姓卻是非常的寬厚。做到了愛民如子,視民如傷。對待百姓就像慈父關(guān)愛自己的兒女一樣,雖然鄒國很弱小,但是像魯國和魏國這樣的大國都不敢輕視它。像齊國和楚國也不能夠威脅他,當鄒穆公過世的時候,鄒國的百姓都非常地哀傷。即使鄒國四鄰的百姓,聽說鄒穆公過世,也全都朝著鄒國的方向表達哀思。琴瑟的聲音都聽不到了,為什么呢?因為他們覺得這么好的一個國君過世,自己都樂不起來。直到穆公過世一年之后,才又重新聽到琴瑟的聲音。 所以賈誼評論說:“故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蹦軌蛞匀蕫壑膶Υ齽e人,別人回報的也同樣是仁愛。就像《孟子》上所說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那么同樣你給天下的人能夠帶來福祉,自身的福氣也就自然地會到來。 那么在《體論》上接著說:“茍好之甚,則必偽行要名。而奸臣以偽事應(yīng)之?!比绻I(lǐng)導者、君主過分地喜好美名,貪圖虛名,那么就一定會用虛假的行為來求取美名。而奸邪的臣子也會以虛假之事來應(yīng)和。下面的人也會弄虛作假,附和上面的“好名之心”。所以君主如果喜歡虛名,好大喜功,自然就會喜歡聽恭維的話、贊嘆的話、肯定的話。結(jié)果《周易》上說: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他所感召的臣子也自然是阿諛奉承,諂媚巴結(jié)的臣子。那么作為領(lǐng)導者的呢,就聽不到自己的過失了,看不到事實的真相,被蒙蔽了。 那么在《群書治要》上,就記載“齊宣王好射”的故事,這個齊宣王特別喜歡射箭,而且特別喜歡別人夸他自己能夠用硬弓,他顯示自己的臂力過人,其實他所拉的弓,拉力不超過三石,這個古代這個石,一石是相當于一百二十斤,那么三石就是三百六十斤。那么宣王呢,就把弓拿給左右的侍從們來拉,這個左右的侍從都假裝地來嘗試,但是拉到一半好像就拉不動了,還說:“要拉開這樣的弓他的臂力至少不下于九石。除了大王您,還有誰能夠使用它呢?”于是齊宣王一輩子都認為自己所用的弓它的拉力是九石。所以這說明什么呢,說明一個君主,一個領(lǐng)導者好大喜功,貪圖虛名,就會感召阿諛奉承的臣子來投其所好。他往往就看不到事實的真相。 旁白: 什么是美名,什么是虛名?!度簳我酚涊d了戰(zhàn)國時代,鄒穆公克勤克儉,愛民如子并流芳百世的故事,這就是美名。而齊宣王,因為喜歡別人夸贊自己,也贏得了一個臂力過人的美名。劉余莉教授通過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鄒穆公是真心實意,克勤克儉。一心一意關(guān)愛百姓,因此留下來的是真美名。而齊宣王喜歡聽恭維話,群臣左右,為了討好奉承他,而弄虛作假,送給他一個美名。這個所謂的美名其實是虛名。齊宣王獲取美名的經(jīng)歷,與《安徒生童話》中的《皇帝的新裝》如出一轍?!度簳我分扼w論》因此有言:“夫名所以名善者也,善修而名自隨之,非好之之所能得也”。那么這種貪美名圖虛名的現(xiàn)象今天還有嗎?敬請收看本期《余莉開講》之品讀《群書治要》第八集——好名之患。 劉教授: 那么我們現(xiàn)在社會也有類似的現(xiàn)象。比如說很多政府官員“好名”,求政績,結(jié)果導致一些地方急功近利,為了急于求成,弄虛作假的風氣就盛行。而孔老夫子很早就提醒我們說“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那么如果整個社會對官員的政績,他的評價標準是GDP的增長速度,但是有一些地方它的GDP增長沒有那么高,為了使自己不落后于人,政績上有可夸耀的地方,那就只好虛報數(shù)字,結(jié)果數(shù)字是官員假報上來的,因假報的數(shù)字上級感到滿意就受到提拔。所以“官出數(shù)字,數(shù)字出官”的現(xiàn)象就出現(xiàn)了。 再看我們有一些知識分子,也不像以前那樣專心地做學問了,不是那么樣地踏實來做科研。為了追求知名度,寫的文章一篇接著一篇,編的書一本接著一本。但是把這些文章和書的內(nèi)容拿來一看都是大同小異。能夠真正給人啟發(fā)的,對社會有幫助的東西卻少之又少。 所以我們現(xiàn)代人,不要認為科技發(fā)達了,我們就比古人更加有智慧了。古人的東西就不再值得我們學習了。其實未必如此。為什么呢?因為第一點就是古人的心,他比我們清凈,古人他做學問。你看,就是編輯《群書治要》都要花五年的功夫,那還不是自己創(chuàng)造。所以他讀書,板凳要坐十年冷,所以他才下筆有神,寫出的東西才能夠流傳千古。第二呢,古人他做文章,他做事情,不是為了追名逐利,他想的是為天下的蒼生帶來真實的利益。怎么樣把國家治理好,讓百姓過上一個安居樂業(yè)的生活。所以他所寫的東西,那就會比較深刻,比較能夠有啟發(fā)流傳后世。弘揚傳統(tǒng)文化,他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深厚的德行。你看我們《大學》上講修身,前面四個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結(jié)果我們前面四個步驟都沒有。修身基本上沒有功夫。所以我們很多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人,并不是從小就學習,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這個德行的“根”沒有扎得很深,而我們想一想,我們克服自己的一個習氣,很容易嗎,我們很多人好怒,我們很多人貪色,這個習氣要克服掉,那都需要十年二十年的功夫。 所以古人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當一個國學老師談何容易。那么這是第一個基礎(chǔ)。第二個基礎(chǔ)就是要有文字學的“根”。能夠?qū)ξ难晕囊灿辛私猓灿姓J識,我們看古代那些國學的老師,他對這些經(jīng)典非常地通達。在十幾歲的時候,這個四書五經(jīng)都可以倒背如流,他對這個經(jīng)典非常地熟悉,講課的時候引經(jīng)據(jù)典根本不用課件提醒,是信手拈來。但是我們呢,對于古籍的了解是知之甚少,也都是后來才學習的。所以你看這兩個“根”全都沒有。要弘揚談何容易。那么這兩個“根”要想扎好,也不是幾年功夫就可以的。所以我們說要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最缺少的就是師資。 那么如果一個人因為貪好虛名,而弄虛作假,諂媚領(lǐng)導,但是卻怎么樣呢,卻受到了褒獎,那么普天之下的人都會起而效仿。君主以虛偽來教化天下,還想讓人們都正直、信實、敦厚、質(zhì)樸,這的確是太難了,可見,如果領(lǐng)導者,如果好大喜功,下面就會出現(xiàn)浮夸之風。那我們看現(xiàn)在社會假冒偽劣盛行,這也是因為這種虛偽的社會風氣盛行所導致的。那么這個君主,身居在高位,又處在深宮之中,就好像在容易迷路的云夢澤,這個云夢澤是楚國的一個大的澤地,沼澤地一樣,像湖一樣的。那么君主身居高位,又處于深宮之中,好像在容易迷路的云夢澤游玩一樣,需要左右之人來幫助他指正方向。所以選取左右之人,就特別的重要了,但是如果君主左右的人,今天說圣上的功勛真是偉大呀,明天又說圣上的聲名真是顯赫。今天聽到臣子這么說,明天還是聽到臣子這么說,如果不用事實加以考察對照,這個君主就容易洋洋得意,認為自己可以與堯舜齊名,自己的教化廣博,實現(xiàn)了天下太平。所以一個人,他左右兩邊的人如果經(jīng)常是贊嘆他、肯定他、稱頌他,久而久之,他也會自以為盛名。 如果領(lǐng)導者喜歡聽諂媚巴結(jié)的話,好大喜功,喜歡虛名,那么任用的臣子也個個卑微平庸,都不稱職,為什么呢,因為君主好大喜功,他貪圖虛名,那么真正有德行的、有才能的臣子就不會被他重用,他所感召的也必然是那些為了迎合他求取私利的臣子。所以君主好“名”感召的就是那些諂媚巴結(jié)阿諛奉承的人來做他的輔佐。 那我們看在《群書治要.晏子》中也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很有啟發(fā)性。這個晏子過世之后十七年,齊景公在宴請諸位大臣飲酒,大家喝的興致很高的時候,結(jié)果怎么樣呢,齊景公就去射箭,結(jié)果把這個箭射出去之后呢居然沒有射中靶,都脫靶了,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大廳之中飲酒的諸位大夫,就是在大廳之中飲酒的諸位大夫卻異口同聲地說:“好箭法,好箭法?!边@個異口同聲,像是出自一個人之口一樣,這齊景公一聽就非常地生氣,大聲地嘆息,把這個箭、弓就拋在了一邊離開了。齊景公很生氣,是因為自己的箭射得都脫靶了,結(jié)果這些臣子們還在贊嘆他的箭法好,可以說阿諛奉承已經(jīng)到了極致。齊景公對剛走進來的弦章說:“弦章,我失去晏子已經(jīng)十七年那,自從晏子過世之后,我再也沒有聽到有誰能夠指出我不對的地方。特別是今天我射箭,脫了靶,但是叫好的聲音卻整齊劃一,如同出自一個人之口?!毕艺逻@個人也很有智慧,他聽了之后啊,怎么回答,他說:“這確實是諸位臣子沒有才德,以他們的才智,不足以明察君主的過失。以他們的勇氣,不敢觸犯君主的龍顏。所以才出現(xiàn)了眾口一詞的情況。但是臣也聽說臣子們,他是看君主喜歡吃什么,他就喜歡吃什么,君主喜歡穿什么。他們也喜歡穿什么。有一種蟲子叫尺蠖,它吃了黃色的葉子,這個身體就發(fā)黃,吃了青色的葉子,這個身體就發(fā)青??赡苓€是因為君主您喜歡聽諂媚之言吧?!边@個齊景公聽了之后,覺得你的話很有道理。這個齊景公他也是一個很難得的人,他聽了這樣的話,很能反省自己。知道今天這種局面,是和自己的行為有關(guān)系,因為自己特別喜歡聽諂媚巴結(jié)的言語。所以那個不稱職的臣子只會依君主的命令行事,不敢有自己的主張,那么靠這些獨斷的君主和凡事照辦的臣子,就會引發(fā)社會出現(xiàn)訛詐和虛假的風氣。如此卻能使天下得到大治是從來沒有過的事。 所以你看這個古人看問題,他看得很深刻,說的也非常中肯??芍^一語中的。如果臣子們看到問題,都不敢犯言直諫說實話,都是為領(lǐng)導的馬首是瞻,那怎么可能治理好國家呢。 旁白: 正如劉余莉教授所言:一些政府官員和知識分子,為了追求政績知名度和利益,急功近利,虛報浮夸,東抄西襲,欺上瞞下,弄虛作假現(xiàn)象層出不窮。劉余莉教授因此告訴我們:在我們的身邊,貪好虛名的現(xiàn)象不但有,而且還延伸出來諸多變種,其實這也是腐敗的變種,其危害程度絕不亞于貪財好色。劉余莉教授又以《群書治要·晏子》上記載的:齊景公怒拒臣下諂媚奉承的故事為例,告誡領(lǐng)導干部,不要為了貪圖美名虛名,而接受別人的語言賄賂。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眲⒔淌诮璐颂嵝盐覀儯簭膬?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智慧,提高自身修養(yǎng),是防范貪好虛名的有力法寶。《余莉開講》之品讀《群書治要》第八集——好名之患。 正在播出 劉教授: 當然一個人“好名”,他有很多的表現(xiàn)?!昂妹钡男姆浅5匚⒓殻幌褙潏D財利那樣非常地直接,而這個“好名”,它是無形的,所以我們必須要認真去反省,特別是知識分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出名,那我們看一看“好名”有哪些表現(xiàn),“好名”的第一個表現(xiàn)就是沒有贊嘆就沒有做事的動力,如果我們做了好事,沒有人肯定,沒有人夸獎,好像做事的動力就不足。換一句話說,這個名聞利養(yǎng)的心在推動著我們努力地去做事。那么如果這件事又沒有名,又沒有利,我們想一想還有多少人愿意去出力,可能很少有人去做了。 “好名”的第二個表現(xiàn)就是聽不進批評和忠言勸諫。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沒有從小學習過《弟子規(guī)》,不知道“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所以對別人的批評都難以接受。所以一般的人也不敢過來給你指正問題。只有那些身邊的至親之人,看到問題,他擔心你走彎路,才愿意指正批評你。但是因為你已經(jīng)習慣聽贊嘆了,特別是領(lǐng)導者身邊諂媚巴結(jié)的人特別地多,所以怎么樣呢,即使是至親之人的批評建議,我們都聽不進去了。甚至還產(chǎn)生逆反心理,最后。很可能導致的是眾叛親離。所以要想讓那些能夠犯言直諫的朋友來到我們的身邊,經(jīng)常指正自己的過失,我們必須培養(yǎng)“聞譽恐,聞過欣”的雅量。聽到別人說我們的過失,什么態(tài)度,非常的喜歡。比如說我們看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聞過則喜,聽到別人指正他的過失,非常的高興,原因接受。而大禹就更進了一步,禹聞善言則拜,大禹聽到別人給他進諫,指正他的過失,他會給人禮拜表示感謝。所以你看這些圣王,他能夠常常看到自己的過失,進而才能夠改正自己的過失。所以這個福分呢自然就來到了。所以在《孔子.家語》上有這樣的教誨: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君無爭臣,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這句話說得非常的好,他說良藥吃起來不好吃,但是對于病的愈合是有幫助的。忠言雖然聽起來不好聽,但對人修正自己的行為是有幫助的。從歷史上看,湯王就是商湯,周武王的臣子都能夠直言不諱犯言直諫,所以商湯周武王就興盛起來了。而夏桀王和商紂王的臣子,都是唯唯諾諾,不敢犯言直諫了,所以即使有犯言直諫的臣子也都被他們給處決了。所以剩下的臣子也都不敢再勸諫了。結(jié)果怎么樣呢?結(jié)果他們就滅亡了。 如果君主領(lǐng)導者,沒有用于直諫他們的屬下,做父母的沒有敢規(guī)諫他們的兒女,做兄長的沒有可以規(guī)勸他們的弟弟,做士大夫的沒有敢指證他們的朋友。這些人卻能夠不犯過失,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那么這些也是提醒我們,其實人認識自己是最難的,那么孔老夫子他提醒我們說:當你看到別人過失的時候,要怎么辦呢,要馬上反省自己。是不是有類似的問題。所以是“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反省之后才知道原來他是來提醒我們的,我們也有這樣類似的問題,否則我們就不會看到這樣不如意的事情了。那么另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要有善友,或者說可以規(guī)勸我們的朋友、兄弟、姐妹、親人來指正我們的過失。那么這就需要自己要有接受別人批評建議的雅量,而不是一味地找借口、找理由去推卸責任,為自己的過失找借口?!昂妹钡牡谌齻€表現(xiàn):做了一點好事,取得了一點點小小的成績,獲得了一點點獎勵,就生怕別人不知道。所以就盡量地宣傳自己,讓世人皆知,這也是“好名”的突出表現(xiàn)?!昂妹钡牡谒膫€表現(xiàn),就是喜歡高高在上,被人尊敬,被人贊嘆。一旦沒有受到足夠的尊敬,就會不高興了,甚至生悶氣。所以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反省一下,體會自己有沒有“好名”的心。比如說我們?nèi)ブv課,經(jīng)常遇到一些熱情的聽眾,下了課之后突然有人叫:“是劉教授”,你心里有沒有突然感覺到一絲絲的高興。你看心里想的我這個名聲還很大,走到哪里都有認識我們的人。你看有這一念心,我們就要警覺,這是“好名”的心。在當別人說劉教授我們能不能跟你照一個相留作紀念,你看我的名聲這么大,別人都爭先恐后地跟我照相,這也是“好名”的心。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提起正念說“聞譽恐,聞過欣”。當別人這樣做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真才實德,配得上別人對我們的稱贊嗎。所以我們應(yīng)該是,面對著這些贊嘆,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怕自己一句話講錯了,還有一個典故用錯了,貽誤后人,讓人產(chǎn)生誤解,給人以錯誤的引導。 旁白: 上一節(jié)劉余莉教授通過總結(jié)貪名、好名的表現(xiàn)警示我們:想出名,尤其是想獲得美名,雖然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我們做人做事的動機和目的,是為了博取美名,貪圖虛名。那就違背了做人做事的本然和良知。這對于領(lǐng)導干部來說,更是遺禍無窮。心懷私利之人,就會利用你的動機迎合你的目的,大行“語言賄賂”,為你編織最華美的名聲,最終把你帶進或誤身、或誤事、或誤國、或腐敗的深淵。法國古典作家拉·封丹因此說:每個奉承者的生存,都是以犧牲被奉承者為代價的。要想避免災(zāi)禍纏身必須常報《弟子規(guī)》中所言:“聞譽恐,聞過欣”的誠惶誠恐之心。請繼續(xù)收看《余莉開講》之品讀《群書治要》第八集——好名之患。 劉教授: 那么當然呢,還有不能正確地面對挫折,也是“好名”的一種心。像我們小的時候,考試成績總是很好,考試總是靠第一名,考第二名就覺得是失敗了,那么結(jié)果怎么樣呢?而恰恰這些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特別容易養(yǎng)成患得患失的心,出現(xiàn)了心里問題。那么“好名”還有一個表現(xiàn),那就是嫉妒之心特別地強,不能夠接受別人的名聲超過自己,不能夠接受別人比自己更受重視。比如說當老師在表揚某一個同學的時候,我們的心里往往就在這樣想,我做得比他還好,為什么領(lǐng)導就不表楊我,又去表揚他了。你看這個憤憤不平的心、嫉妒之心就升起來了。所以在《太上感應(yīng)篇》中有一句話說“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這是一個人正常的心態(tài)。這個就叫同情心,所以你看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看到別人的影響聲名超過自己,就像條件反射一樣,心里特別地不自在。這個也是因為好名之心特別的重。比如說我們和別人相處的時候,就不是那么自在。擔心自己的課效果講得不夠好,不知道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如何等等,這些都是好名的表現(xiàn)。那么在《了凡四訓》上說,一個人特別的“好名”,而且還做出一些不實的宣傳,夸大其詞的來要美名,要虛名,會給自己招致災(zāi)禍。這句話是這么說的: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其禍。意思是說,在世間享有很盛大的名聲,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人,但是卻名不副實,德不配位。這樣多有意想不到的災(zāi)禍。 旁白: 在歷數(shù)了貪圖美名虛名的種種危害之后,劉余莉教授以《了凡四訓》所言: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再一次告誡我們:美名是為了褒揚善行的,受人愛戴,受人恭敬。在別人眼里擁有美名,是許多人的向往。但是如果貪圖美名,成為一種個人喜好,那么得到的就只會是虛名。尤其是作為領(lǐng)導者,最大的禍患就是愛好虛名。反之,如果我們時時注重自身修養(yǎng),多行善舉,多做善事。領(lǐng)導干部時時為民著想,處處為民謀福,那么美名自然乎隨之而來。正像一首歌里唱的:不求名來名自揚。《余莉開講》之品讀《群書治要》第八集——好名之患正在播出 劉教授: 那么我們這樣講,當然不是幸災(zāi)樂禍,我希望這些人也來學習一下傳統(tǒng)文化,用自己好的名聲,去做有利于社會的引導,宣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內(nèi)容。這樣才能夠?qū)嵵撩麣w。不至于給自身招致災(zāi)禍。那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里 謝謝大家?。?/p> 旁白: 財色名利,吃喝玩樂,都是人之欲望。然而,如果人對欲望過于迷戀,過于放縱,悲劇也將隨之而來?!独献印返谑聦懙溃何迳钊四棵ぃ逡袅钊硕@,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此言意在警醒世人,縱欲和貪圖身體享受,將導致最終的敗亡?!抖Y記·曲禮上》因此說: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中央黨校劉余莉教授精彩解讀《群書治要》,通過古籍經(jīng)典,結(jié)合我們身邊的種種欲望陷阱告誡我們:縱欲等于速死。敬請收看下期《余莉開講》之品讀《群書治要》第九集——欲不可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