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一個時期,大多數(shù)人對殘?zhí)莆宕@段歷史的了解,最多只是《水滸傳》中的一首詩所描述的: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五十三年的時間,中原地區(qū)五個政權十三位皇帝如同走馬燈一般變換,君臣父子綱常不再,天子惟兵強馬壯者為之,勢力紛雜、血腥黑暗是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而燕云十六州的拱手讓人,中原王朝在北族的鐵蹄下呻吟數(shù)百年最終神州陸沉;北方混戰(zhàn)促使人們大規(guī)模南遷,加速了南方發(fā)展,經濟重心逐漸南移,這段歷史對后世的影響又是那樣深遠。 對殘?zhí)莆宕鷼v史產生興趣的開端,可以追溯到十年前,先是在網絡上讀了一篇關于這部分的連載,隨后翻開了蔡東藩的《五代史演義》,錯綜復雜又精彩紛呈的內容令人欲罷不能。不僅有朱溫、李克用、王建等耳熟能詳?shù)拿?,徐溫、張承業(yè)、韓建那些相對陌生的人物同樣是那么令人印象深刻,而嚴遂成《三垂崗》、劉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崗賦》這些文學作品也為這個時代添色。十年過去,當《資治通鑒》的閱讀進行到這里,當年初讀時的激動心情似又重來,于是就萌生了用筆寫下這段歷史的念頭,本文便由此而生。 晚唐的開端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大唐天子李忱崩于長安大明宮,被認為是李唐最后一次中興的“大中之治”就此結束,王朝正式走入暮年。唐宣宗在位的十三年間,勤于政事、壓制宦官、打擊藩鎮(zhèn)、收復河湟,這一系列的功績是他獲得了“小太宗”的稱號,在后世史書中備受推崇。
可是他得到都是溢美之詞嗎? “小說載宣宗之政,瑯瑯乎其言之,皆治象也,溫公亟取之登之于策,若有余美焉。自知治者觀之,則皆亡國之符也。小昭而大聾,官欺而民敝,智攫而愚危,含怨不能言,而蹶興不可制?!?/span> -王夫之《讀通鑒論》 王夫之認為唐宣宗僅是以智術來馭臣,為君察察,攬權過重,權力只會落在宵小之輩手中,最終危及國家,這般危害在宣宗之世尚未顯現(xiàn),卻為后世埋下隱患。 唐宣宗駕崩后,他的繼承人唐懿宗李漼沒有遺傳其父的政治能力,并且反其道而行之以一個昏君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歷史上。沉湎游宴、治政混亂、識人不明、驕奢淫逸是他為君二十多年的評價,大中之治的成果在他手中被揮霍的一干二凈,在這位舵手的帶領下李唐王朝也開始朝著滅亡的方向加速前進。 浙東裘甫之亂 最先崩壞的一角出現(xiàn)在帝國的東南,作為王朝財賦重地的東南已經持續(xù)為兩京輸血二百余年,安史之亂期間張巡喋血雎陽遮蔽江淮使這里躲過了戰(zhàn)火的摧殘。面對外有虎視眈眈的契丹、南詔等四鄰,內有跋扈難制的北方藩鎮(zhèn)的局面,帝國的生命線依靠著東南這片膏腴之地來維持,統(tǒng)治者們絕不會想到,一場開啟晚唐亂世的民變將在這里爆發(fā)。 唐宣宗駕崩當年十二月,越州人裘甫在浙東揭竿而起,率領百余人的隊伍首先攻克象山縣。東南承平日久使得此地的官軍腐化嚴重難堪一戰(zhàn),在農民軍面前丟盔棄屢戰(zhàn)屢敗,浙東一片騷動。唐懿宗咸通元年(公元860年)正月,裘甫在桐柏觀大敗官軍,隨后攻陷剡縣,開倉募兵,部眾發(fā)展到數(shù)千人。二月,農民軍在剡縣西部三溪與浙東觀察使鄭祇德派出的部隊交戰(zhàn),裘甫將部隊列陣在溪北,設伏于溪南,同時將溪水上游堵塞。兩軍交戰(zhàn)時,農民軍詐敗度過溪水,在官軍追擊時開閘放出大水淹沒追兵,裘甫以韓信故智大破官軍,一時間東南震動,農民軍聲勢大振。 裘甫軍隊的不斷勝利,吸引了周邊“山海諸盜及他道無賴亡命之徒”的大量加入,部眾迅速膨脹至三萬余人。勢力發(fā)展壯大后,裘甫像他的農民軍領袖前輩們一樣開始建號,自稱天下都知兵馬使,改元羅平,囤積財富糧草,制造兵器盔甲,分兵攻掠周邊州縣。在農民軍的壓力下,浙東官軍向朝廷和相鄰諸道告急求援,東南諸道已多年未見戰(zhàn)事,兵朽將惰,難以有效救援浙東。
同年三月,朝廷起用前安南都護王式出任浙東觀察使討伐裘甫,調撥忠武、義成、淮南等道諸軍供其指揮。王式到任浙東后,嚴肅軍紀,搜捕間諜,開倉濟民,征募流放至此的吐蕃、回鶻降人解決江淮地區(qū)騎兵薄弱的問題。而裘甫沒有能聽取劉雎進取浙西擴大根據(jù)地打開局面的建議,部眾局促在浙東一隅,最終遭到了王式指揮官軍四面圍攻。 在與裘甫軍初次交鋒獲勝后,王式開始部署各軍對農民軍進行圍堵:忠武軍駐于唐興縣,切斷裘甫南逃道路;義成軍進發(fā)寧??h直搗巢穴;調動昭義軍加強東路軍封堵住通往明州之路。部署完畢后王式指揮各軍發(fā)動總攻,連續(xù)打敗裘甫軍十九次,在六月將農民軍包圍在剡縣。兩軍在三天內連續(xù)作戰(zhàn)八十三場,都已疲憊不堪,王式識破了裘甫的詐降并擊破了農民軍的反擊,最終擒獲了裘甫隨后將其械送至京師處死,歷時七個月的裘甫之亂就此平定。 裘甫之亂作為晚唐第一場大規(guī)模的地方變亂,仿佛像是開啟了潘多拉魔盒,從此各地的變亂開始一發(fā)不可收拾。唐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力嚴重下降,為日后天下崩裂埋下伏筆,而幾年后,一場更加劇烈的風暴即將席卷帝國東方半壁。 徐州龐勛之亂 唐玄宗時期,南詔在今云南省境內建國,吐蕃衰落后,該國成為唐王朝西南邊境的最大敵手,兩國戰(zhàn)戰(zhàn)和和一百余年。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南詔出兵占領交趾,為緩解邊防壓力,李唐朝廷在徐泗征兵兩千戍守南方邊境,其中八百人駐守桂州。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遠戍邊疆六年的桂州戍卒要求返鄉(xiāng),被冷酷刻薄著稱的徐泗觀察使崔彥曾否決要求再戍守一年。戍卒們得知后群情激憤,在都虞候許佶、軍校趙可立的帶領下發(fā)生嘩變,殺死都將王仲甫,推舉糧料判官龐勛為首領,自行北上返鄉(xiāng)。 亂軍起初在歸途中四處劫掠,直到朝廷遣使赦免并答應改由官府供應他們歸鄉(xiāng)后才停止。龐勛率軍進入徐泗境內后,數(shù)年前因跋扈被王式清洗而四散的徐州銀刀軍也加入隊伍,亂軍實力大增,在符離擊退前來迎擊的官軍隨后占領了宿州城,龐勛自稱兵馬留后。徐州派來的官軍以為亂軍要據(jù)城固守,卻不料亂軍以夜色為掩護悄悄出城設伏以待,官軍在倉促追擊中中伏大敗,死降無算。至此,徐泗境內再無能與亂軍匹敵的力量,龐勛率部攻克彭城俘獲崔彥曾,并分兵攻取境內州縣,徐泗遂為亂軍所占據(jù)。 龐勛占領徐州的消息傳到長安,唐朝政府也做出了反應。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唐懿宗任命右金吾大將軍康承訓為義成節(jié)度使、徐州行營都招討使,神武大將軍王晏權為徐州北面行營招討使,羽林將軍戴可師為徐州南面行營招討使,大發(fā)諸道兵馬討伐亂軍??党杏柹献嗾埱笳靼l(fā)突厥別部沙陀族酋長朱邪赤心率部一同前往平定徐泗叛亂,此時的人們不會知道,這個小插曲將會對中國未來數(shù)百年歷史進程造成怎樣的影響。
官軍起初遭遇了重大的挫折,在南面,戴可師率兵三萬渡過淮河,包圍了亂軍占領的都梁城,卻中了亂軍的詐降之計放任其遁去。亂軍將領王弘立乘大霧奇襲官軍,官軍猝不及防遭遇大敗,戴可師也戰(zhàn)死陣中。此戰(zhàn)勝利后,龐勛愈益驕橫,自以為天下無敵,每日沉湎于游宴,錯失了擴大戰(zhàn)果的良機??党杏柕拇筌娫谛熘菀呀浾痉€(wěn)腳根,朱邪赤心帶領沙陀騎兵多次擊敗亂軍主力的反擊,分散在徐泗諸城的亂軍也逐漸被官軍各個擊破,距離龐勛的末日已經不遠了。 沒有重蹈裘甫困守一境導致滅亡的覆轍,龐勛分兵留守徐州,自己率軍向西進發(fā)以期重新獲取發(fā)展空間。在豐縣擊敗了前來增援的魏博鎮(zhèn)官軍后,龐勛的下一步行動是突襲康承訓的大軍主力,俘虜?shù)奶优軋笮攀沟霉佘娪兴纻?,一場惡?zhàn)之后,龐勛敗走彭城。亂軍將領張玄稔獻上宿州歸降朝廷成了壓垮龐勛的最后一根稻草,康承訓在他的幫助下收復徐州,并最終在蘄縣與亂軍展開決戰(zhàn)擊殺了龐勛,龐勛之亂至此平息。 朱邪赤心因平亂有功被唐懿宗賜名李國昌,加封為大同軍節(jié)度使,新興的沙陀成為中國北方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而平亂過程中唐軍的糟糕表現(xiàn)也使沙陀人對唐王朝產生了輕視之心并開始覬覦中原。歷時一年多的戰(zhàn)亂使得富庶的江淮之地成為了修羅場,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進一步被削弱,各地兵變此起彼伏,更黑暗的戰(zhàn)亂時代還在后面。 短暫的變亂平息后,唐王朝好像又恢復了之前的模樣,唐懿宗還在游宴中沉湎,宦官繼續(xù)作威作福,藩鎮(zhèn)仍然跋扈難治,仿佛一切都沒有改變。底層人民的生活依舊困苦,動亂的種子在中華大地上孕育著,當唐懿宗在悠游中結束了自己的時代,一場顛覆李唐江山的颶風即將在一位老者的帶領下橫掃整個中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