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入侵物種”而言,其實大概分為好與壞兩類,第一種就像小龍蝦、牛蛙等五種,不僅刺激了咱們的味蕾,還給人們帶來巨大經(jīng)濟;第二種則是破壞生態(tài)且束手無策的物種,類似清道夫、福壽螺等。因此入侵物種算是一把雙刃劍,要是在引進的時候多加注意它的生活方式以及是否能對本土生態(tài)造成影響,這樣就能更好地利用這些來自國外的物種。不論是怎樣的入侵物種,通常情況下,都會破壞當?shù)厣鷳B(tài),但是這個入侵魚類倒是讓人眼前一亮。 在中國的河流、湖泊、水庫等地方,一到夏天基本上都會出現(xiàn)大量孑孓(蚊子幼蟲),每到夏天的時候,蚊子就成了棘手的問題。我國曾引進喜歡吃孑孓的魚類,它就是食蚊魚,可能大家對食蚊魚有一點影響,小時候經(jīng)常去河流撈,由于它的個頭較小,基本上都是油炸,除此之外,它還成了鴨子的飼料。 根據(jù)了解食蚊魚每天能吃掉近2000只孑孓,并且這種魚類較為貪吃,食譜雜,除了吃蚊子幼蟲之外,還會吃輪蟲、小昆蟲等,因此野生的食蚊魚基本上都是養(yǎng)得肥肥胖胖的。俗話說“飽暖思淫欲”,食蚊魚在繁衍方式上也有較為獨特的一面,每年的夏天,趁著食物較多的時候,食蚊魚大肆繁衍,每年能生育7次。 雄性食蚊魚在夏季繁衍的時候,十分不正經(jīng),每逢繁衍季節(jié),它都會追著雌魚交配,等到結束之后,拍拍屁股走人。然而整個夏季,雄魚都會這樣,這樣算下來,一年能換七個配偶,并且一到交配時期,甚至會與多條雌魚一起繁衍,通常情況下,雌魚一胎能產(chǎn)200粒,而整個夏天,雄性食蚊魚為繁衍獻出生命的數(shù)量無法估計……因此它也被人們稱之為“最不正經(jīng)”的魚類。 其實從繁殖能力上來看,食蚊魚可與正常的魚類不同,就是強大的繁殖能力,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讓它進入中國的河流里,進行長期馴化研究,終于泛濫在河流中。這種原產(chǎn)于美國德州的魚類,如今遍布世界各地,不論是在亞洲還是在歐洲都會有它的足跡,主要是食蚊魚能有效消滅蚊子的幼蟲,所以才會被各國引進。 現(xiàn)在大家很難看到食蚊魚,環(huán)境破壞,再加上食蚊魚相對其他魚類而言較為弱小,成魚的個頭只有幾厘米,以前大家還能下網(wǎng)撈,如今基本上很難看到,也有不少人把食蚊魚當成觀賞魚類。你以前有看到過食蚊魚嗎?歡迎討論 |
|
來自: 容得草堂 > 《民俗 旅游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