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滲濕藥 定義:以通利水道、滲泄水濕為主要功效,用于治療水濕內(nèi)停證的藥物,稱為利水滲濕藥。 功效:本類藥物味多甘淡,主歸膀胱、小腸經(jīng),具有滲利水濕、利水消腫、利尿通淋、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等功效。 主治:主要適用于水腫、小便不利、淋證、黃疸、痰飲、泄瀉、帶下、濕瘡、濕溫等水濕內(nèi)停所致的各種病證。 分類:利水消腫藥、利尿通淋藥、利濕退黃藥。 第一節(jié) 利水消腫藥 本類藥物性味多屬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滲利水濕,服藥后能使小便通暢,尿量增多,具有利水消腫作用。主要適用于水濕內(nèi)停而引起的水腫、小便不利,以及泄瀉、痰飲等證。 ★茯苓 【主要性能】甘、淡,平。歸心、脾、腎經(jīng)。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應(yīng)用】1、水腫 2、痰飲 3、脾虛諸證 4、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9~15g。 茯苓 ▲豬苓 【主要性能】甘、淡,平。歸腎、膀胱經(jīng)。 【功效】利水滲濕。 【應(yīng)用】1、水腫,小便不利 2、泄瀉 3、淋濁,帶下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無(wú)水濕者忌服。 ★澤瀉 【主要性能】甘、淡,寒。歸腎、膀胱經(jīng)。 【功效】利水滲濕,泄熱。 【應(yīng)用】1、水腫,小便不利 2、痰飲 3、泄瀉 4、濕熱帶下,淋濁 【用法用量】煎服,6~9g。 澤瀉 ★薏苡仁 【主要性能】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jīng)。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熱排膿,除痹。 【應(yīng)用】1、水腫,小便不利 2、脾虛泄瀉 3、肺癰,腸癰 4、痹證,腳氣 【用法用量】煎服,9~30g。清熱利濕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用。本品力緩,用量宜大。除入湯劑,丸散劑外,亦可作粥食用,為食療佳品。 薏苡仁 冬瓜皮 【主要性能】甘、淡,微寒。歸肺、小腸經(jīng)。 【功效】利水消腫。 【應(yīng)用】1、水腫 2、暑熱煩渴 【用法用量】煎服,9~30g。 玉米須 【主要性能】甘,平。歸膀胱、肝、膽經(jīng)。 【功效】利水消腫,利濕退黃。 【應(yīng)用】1、水腫,小便不利,淋證 2、黃疸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大劑量可用至60g。 葫蘆 【主要性能】甘、平。歸肺、小腸經(jīng)。 【功效】利水消腫。 【應(yīng)用】面目浮腫,大腹水腫。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香加皮 【主要性能】辛、苦,溫;有毒。歸肝、腎、心經(jīng)。 【功效】利水消腫,祛風(fēng)濕,強(qiáng)筋骨。 【應(yīng)用】1、水腫,小便不利 2、風(fēng)濕痹痛 3、肝腎不足,筋骨痿軟無(wú)力 【用法用量】煎服,3~6g。或浸酒,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服用不宜過(guò)量。中毒可見(jiàn)惡心、嘔吐和腹瀉。大劑量時(shí)可出現(xiàn)全身震顫,甚則死亡。 澤漆 【主要性能】辛、苦,微寒;有毒。歸大腸、小腸、肺經(jīng)。 【功效】利水消腫,化痰止咳,散結(jié)。 【應(yīng)用】1、大腹水腫,四肢面目浮腫 2、咳嗽 3、瘰疬,痰核,癬瘡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適量。可熬膏供內(nèi)服或外用。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過(guò)量或長(zhǎng)期服用。孕婦及氣血虛弱者忌用。 螻蛄 【主要性能】咸,寒。歸膀胱、胃經(jīng)。 【功效】利水消腫。 【應(yīng)用】1、水腫,小便不利 2、石淋,癃閉 【用法用量】煎服,3~5g?;蛉胪枭ⅰM庥眠m量。 【使用注意】氣虛體弱者及孕婦均忌服。 薺菜 【主要性能】甘,涼。歸肝、脾、膀胱經(jīng)。 【功效】利水消腫,明目,止血。 【應(yīng)用】1、水腫,小便不利 2、目赤腫痛,目生翳膜 3、血熱出血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 第二節(jié) 利尿通淋藥 本類藥物性味多苦寒,或甘淡寒,入膀胱、腎經(jīng)。苦能降泄,寒能清熱,走下焦,尤善清利下焦?jié)駸?,具有利尿通淋作用。適用于小便短赤、熱淋、血淋、石淋及膏淋、小便混濁等病證。 ★車前子 【主要性能】甘、淡,微寒。歸腎、肝、肺經(jīng)。 【功效】利尿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應(yīng)用】1、熱淋,水腫,小便不利 2、泄瀉 3、目赤腫痛,目暗昏花 4、熱痰咳嗽 【用法用量】煎服,9~15g。宜包煎。 車前子 ▲滑石 【主要性能】甘、淡,寒。歸膀胱、胃經(jīng)。 【功效】利尿通淋,清熱解暑,祛濕斂瘡。 【應(yīng)用】1、熱淋,石淋 2、暑濕,濕溫 3、濕疹,濕瘡,痱子 【用法用量】煎服,10~20g。宜包煎。外用適量。 ※木通 【主要性能】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jīng)。 【功效】清熱利尿,通經(jīng)下乳。 【應(yīng)用】1、熱淋,腳氣腫脹 2、口舌生瘡,心煩尿赤 3、血瘀經(jīng)閉,乳少 4、濕熱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 【使用注意】孕婦忌用。 通草 【主要性能】甘、淡,微寒。歸肺、胃、膀胱經(jīng)。 【功效】利尿通淋,下乳。 【應(yīng)用】1、濕熱淋證 2、產(chǎn)后乳汁不通或乳少 【用法用量】煎服,3~5g。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 瞿麥 【主要性能】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jīng)。 【功效】利尿通淋,活血通經(jīng)。 【應(yīng)用】1、淋證 2、血瘀經(jīng)閉,月經(jīng)不調(diào)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孕婦忌服。 萹蓄 【主要性能】苦,微寒。歸膀胱經(jīng)。 【功效】利尿通淋,殺蟲止癢。 【應(yīng)用】1、淋證 2、濕疹陰癢,蟲積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適量。 地膚子 【主要性能】苦,微寒。歸膀胱經(jīng)。 【功效】清熱利濕,祛風(fēng)止癢。 【應(yīng)用】1、熱淋 2、濕疹,皮膚瘙癢,陰癢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禁用。 海金沙 【主要性能】甘,寒。歸膀胱、小腸經(jīng)。 【功效】利尿通淋。 【應(yīng)用】淋證。 【用法用量】煎服,6~15g。宜包煎。 【使用注意】腎陰虧虛者慎用。 石韋 【主要性能】苦、甘,微寒。歸肺、膀胱經(jīng)。 【功效】利尿通淋,清肺止咳,涼血止血。 【應(yīng)用】1、淋證 2、肺熱咳喘 3、血熱出血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 冬葵子 【主要性能】甘,寒。歸大腸、小腸、膀胱經(jīng)。 【功效】利水通淋,下乳,潤(rùn)腸通便。 【應(yīng)用】1、淋證,水腫 2、產(chǎn)后乳汁不下,乳房脹痛 3、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3~9g。 燈心草 【主要性能】甘、淡,微寒。歸心、肺、小腸經(jīng)。 【功效】利尿通淋,清心除煩。 【應(yīng)用】1、熱淋 2、心煩失眠,小兒夜啼 【用法用量】煎服,1~3g。 ※萆薢 【主要性能】苦,平。歸腎、胃經(jīng)。 【功效】利濕濁,祛風(fēng)濕。 【應(yīng)用】1、膏淋,白濁 2、風(fēng)濕痹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 第三節(jié) 利濕退黃藥 本類藥物性味多苦寒,歸脾胃、肝膽經(jīng),具有清利濕熱,利膽退黃功效。主要適用于濕熱黃疸,癥見(jiàn)目黃、身黃、小便黃等;寒濕偏盛的陰黃也可配伍應(yīng)用。 ★茵陳蒿 【主要性能】苦,寒。歸脾、胃、肝、膽經(jīng)。 【功效】清利濕熱,利膽退黃。 【應(yīng)用】1、黃疸 2、濕瘡癢疹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血虛萎黃者慎用。 茵陳蒿 ▲金錢草 【主要性能】甘、淡,微寒。歸肝、膽、腎、膀胱經(jīng)。 【功效】除濕退黃,利尿通淋,解毒消腫。 【應(yīng)用】1、濕熱黃疸 2、石淋,熱淋 3、惡瘡腫毒,毒蛇咬傷,燒傷,燙傷 【用法用量】煎服,15~60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 虎杖 【主要性能】苦,微寒。歸肝、膽、肺經(jīng)。 【功效】利膽退黃,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 【應(yīng)用】1、濕熱黃疸,淋濁,帶下 2、癰瘡腫毒,燒燙傷,毒蛇咬傷 3、經(jīng)閉,通經(jīng),跌打損傷,癥瘕,風(fēng)濕痹證 3、肺熱咳嗽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適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敷。 【使用注意】孕婦忌服。 地耳草 【主要性能】苦,平。歸肝、膽經(jīng)。 【功效】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應(yīng)用】1、濕熱黃疸 2、肺癰,腸癰,瘡癰 3、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 垂盆草 【主要性能】甘、淡、微酸,涼。歸肝、膽、小腸經(jīng)。 【功效】利濕退黃,清熱解毒。 【應(yīng)用】1、濕熱黃疸 2、癰瘡腫毒,毒蛇咬傷,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虛寒陰疽及陰黃者不宜服用。 溪黃草 【主要性能】苦,寒。歸肝、膽、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利濕,利濕退黃,涼血散瘀。 【應(yīng)用】1、濕熱黃疸,濕熱瀉痢 2、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煎服,3~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 |
|
來(lái)自: 仕仕霖霖 >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